伯夷伯夷
【出典】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释义】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孤竹国君的儿子,父死,互让国君位而逃。武王伐殷,二人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后世用作称美高人隐士的典故。
【例句】 ①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798)这里反用伯夷不食周粟事,自谓忝列侍臣之位。②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李邕《铜雀妓》1168)这里将颂伯夷同颂铜雀妓对照,感叹颂伯夷者少,为直节者鸣不平。③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岑参《东归晚次潼关怀古》2042)首阳山一说指雷首山,地近潼关。这里引伯夷事自述晚次潼关时的思古幽情。④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元稹《有鸟二十章》第十四4623)这里以伯夷喻指贤士,用来同黄口对举,谓君子受困,小人得志。⑤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皮日休《元鲁山》7017)这里以伯夷比拟元鲁山,赞他为人清廉,不恋荣禄。⑥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徐夤《逐臭苍蝇》8149)这里用吊“伯夷”表示对高洁之士的敬仰,借以反衬追名逐禄者的卑微。
伯夷是一个什么人物?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和其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他们本来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来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准备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赶到了西伯的地界,却正赶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继承王位,并准备东向伐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拦住武王的战车,向他进言说:“你父亲刚死,还没有下葬,就轻用刀兵,这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动武杀害自己的君主,这能称得上是仁吗?”可以想见,如此不留情面的质问,肯定弄得“正义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尴尬,于是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运的是,当时姜太公也在场,可能是看着这两位老先生实在可怜,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着周武王承担上出师未捷即杀害无辜老人的名声,所以出面帮助伯夷、叔齐躲过了这一劫。然而,这哥俩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权终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夺得了整个天下之后,他们两个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线,跑到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庄子 秋水中的伯夷是指谁伯夷指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薨,按当时社会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让位与叔齐。”于是他放弃自己继承王位的权利,逃到孤竹国外。
扩展资料:
《庄子》一书中的伯夷形象是深刻而又复杂的,并且处处都显露着庄子“道”的思想印记。前者,伯夷“让王”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义”,契合了庄子的道,因为在后看来,这里的“义”并不是伯夷所刻意追求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没有丝毫自我中心意识的,不含目的性、卖弄炫耀之心的,一种顺应自然本性的行为。
而后者,由伯夷耻食周粟所导致的“饿死于首阳之山”,在后人看来是为了名声而不顾及生命的意义的行为,这是有悖于庄子的“道”的,也正是基于此,后人才给予了伯夷与流亡乞丐相似的最终评价,而这也是先秦时期众士人对伯夷评价中的最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5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