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与地域文化·秦汉文学与地域文化·史传散文与地域文化

大道家园 2023-07-23 21:47:41

先秦两汉文学与地域文化·秦汉文学与地域文化·史传散文与地域文化先秦两汉文学与地域文化·秦汉文学与地域文化·史传散文与地域文化

这是两汉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又一重要问题。两汉文学之盛,可与赋比肩而立的即是史传散文,代表作品即为司马迁的 《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这两者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标志着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已经登达理性之阶。他们有宏通的视野和对文化实际的切实掌握,而这又必须以地域文化的融通、整合为基础。司马迁、班固生活的时代正是如此。历史和现实为他们对地域文化进行理论总结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史记》和《汉书》对地域文化的处理,是首先抓住其中最重要而且最具差异的因素——风俗加以研究,显示出敏锐的眼光①。

关于地域文化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史记》由自然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导致的经济方式入手,指出有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便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习俗。人们常引《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习俗的差异,以南北划域大体上把握住了当时的地域文化特点。在这一点上,《汉书》可谓“后出转精”,《地理志》中的一段话堪称经典:“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把人的行为和观念的域分,即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二是统治者的个人性情与礼乐教化。可见此种观点远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之上,类似于今天的人文地理学的观念,几为孤明先发。

关于地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两者的看法也大体相同。首先,他们都肯定经济和历史传统对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如对鲁文化衰落,《史记·货殖列传》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但一旦经济困窘,衣食不足,人民则不问礼节了,所以“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汉书·地理志》云:“周公遗化销微,孔子庠序衰坏……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经济对文化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历史文化传统是经过时间的筛选和空间的整合所积淀的产物,它决定着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决定着地域文化的特质。如《史记·货殖列传》论关中文化云:“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如《汉书·地理志》论齐文化云:“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两者剖析地域文化的特征莫不追根溯源,直至各地人文初祖,即表现出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政治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也不得不予以考虑。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与经济相比又不得不占首要地位。因为对社会发展的一般层面来说,政治是最为现实、直接和有效的力量,或为动力,或为阻力,其作用不可小视。汉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将六国旧贵族、功臣之家、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及富商地主、豪门并兼之家迁徙到长安周围的诸帝陵区。这样一来就改变了长安地区的地域文化构成。致使这一地区风俗混杂不纯,改变了关中原有的纯厚重农的地域文化风俗特征。一方面是原有世家大族继续推崇儒家文化,而另一方面移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汉书·地理志》云:“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说的就是由移民带来的重商尚奢的风气。

关于地域文化的划分,《史记》从粗不从细,《汉书》则相反。《汉书》在地域上以春秋战国之际的列国旧疆为基础,分为秦、魏、周、韩等15个区域;同时在这类风俗文化区域中又划分更小的区域,未免过细,有繁杂琐碎之嫌。由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这种划分宜粗不宜细,只要划定大致的范围即可。《史记》则着眼于大大小小的文化圈,说明其异同及成因,如把南方文化除蜀文化外,均列入楚文化圈,再把楚一分为三,从而揭示出楚文化的演变轨迹。

此外,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在两书中也有不少表述。如前述政治因素分析中的移民,这必定会带来地域文化的交流。而司马迁《史记》的成书更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以司马迁对齐鲁文化的接受为例,他从20岁开始游历各地,观察风土人情,了解文化风貌,曾游历考察齐鲁各地,正如他自己所说:“二十岁而游江淮……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叙》)在游历齐鲁大地的过程中对齐鲁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踏上齐土,他由衷感叹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千里,其民间阔达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①

注释

① 参见陶礼天《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李剑林《从〈汉书·地理志〉透视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① 参见马亮宽《略论齐鲁文化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传播》,《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

怎样概述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
先秦文学包括远古口头文学,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开发黄河、长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口头文学也已产生。伴随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观念的出现与崇拜,出现了属原始歌谣形式的赞颂与祈祷神灵的韵语和借助想象解释神的活动的神话。前者如伏羲氏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氏时的“丰年之咏”;后者如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这些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中,记载了这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出现。到了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和《尚书》,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的兴盛,《诗经》中较早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和反映民间疾苦与心声的歌谣。
春秋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向封建制转化。随着奴隶主贵族文化的下移,社会出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繁荣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不同学派,以及反映他们的论辩,表现他们的学说思想的《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后人统称为诸子散文。此外,这一时期还留下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它们作为历史散文著作,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生活在秦楚相争的年代,曾为在楚国实现“美政”而奔波,后被楚怀王疏远、流放。他在逆境中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属楚辞体的诗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后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一种新的文体。
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为中国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楚辞》开创的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与风格影响深远;诸子散文注重现实与民生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告一段落,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代统治短暂,文学成就不高。此后的两汉文学,在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文和乐府诗歌4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西汉初年,散文和辞赋有较大发展。贾谊、晁错的政论文(如前者的《过秦论》、后者的《论贵粟疏》等)议论恢弘,切实中肯,说理酣畅,感情丰沛,文采飞扬,影响后世唐宋两代散文。继承骚体传统的辞赋,虽多模拟之作,但贾谊的《鹏鸟赋》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形式上显示了向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的《七发》则成为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汉武帝时代,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期到西汉末,由于乐府机关的设立与扩展,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汉赋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司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还有东方朔、枚皋和扬雄等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其开创的历史传记文学,为文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王朝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但其统治思想以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为代表,文学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叙事细密准确。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学主张。辞赋虽因袭风气盛行,但从班固开始的京都大赋,题材有所开拓。现存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难生活。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在民间故事与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杰出诗篇。文人五言诗的形成,特别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成就,其表现力与抒情性,影响了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与近体诗的产生。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分类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