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集·唐诗别裁集文学·文集·唐诗别裁集
唐诗选集。编选者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选家,所编 《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都是被人称道的 “权威选本”。“别裁”二字出自杜甫 《戏为六绝句》: “别裁伪体亲风雅。”意思是剔出 “伪体”,而归于 “风雅”。“风雅” 是中国传统的诗歌标准,即儒家所谓 “温柔敦厚” 的诗教,而唐诗既有 “优柔平中顺成和动之音”,也有 “志微噍杀流僻邪散之响”,前者合于 “风雅”,后者则是 “伪体”。根据这一标准,沈德潜剔除浓艳轻浮、僻涩生硬的诗歌,“一归于中正和平”。尽管如此,沈德潜的眼界还是比较开阔的,他不像王士禛编选 《唐贤三昧集》那样,仅以 “神韵” 为主; 而是在重点突出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的同时,也兼顾各种风格流派,故能大致反映唐诗的面貌。当然,《唐诗别裁集》 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不选李商隐的 《无题》组诗和 《锦瑟》,而一些名家的平庸之作甚至败笔,却赫然在目。但有人说,这不是沈德潜的过错。据说,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时,先用笔在书上画上记号,然后专门聘请人来抄录,但许多书是向别人借来的,不便用笔在上面画记号,他就用指甲在书上划一杠,有时划得重了,指甲印就透到下一页,抄录的人不知道,便糊里糊涂抄录下来,那些平庸之作甚至败笔就是这样来的。尽管如此,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唐诗别裁集》还是最经得起推敲的版本。尤其在专家眼中,它既不像《唐贤三昧集》 那样褊狭,也不像 《唐诗三百首》 那样浅陋,是一个大小适中的中型选本,所录二百七十余家近两千首诗,大都精当,并按照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七言绝句的形式分类编排,体例也比较完备,既有诗人小传,又有评语和圈点,对读者理解欣赏作品,不无裨益。
李贺《》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同名名人有1940年出生的当代英语教授等。
中文名: 李贺
别名: 诗鬼、李昌谷
国籍: 中国-唐朝
出生地: 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出生日期: 790年
逝世日期: 816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开创“长吉体”诗歌
代表作品: 《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秋来》
目录
李贺—唐代诗人人物生平
诗作特色
李贺的故事
相关文言文译文诗作概览
李贺年谱
重要笺注
传世精品
李贺故里
李贺墓
李贺—唐代诗人 人物生平
诗作特色
李贺的故事
相关文言文译文 诗作概览
李贺年谱
重要笺注
传世精品
李贺故里
李贺墓
展开 编辑本段李贺—唐代诗人
人物生平
1 李贺 李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姓名: 李贺 字长吉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790—公元816 所属朝代: 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代表作品: 将进酒 同时期作家: 刘长卿 作家生平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高轩过》赞韩愈作赋“笔补造化天无功”,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李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
[1],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2]
诗作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这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2]
编辑本段李贺的故事
李贺,字长吉。工诗,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骑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时已。”
编辑本段相关文言文译文
李贺,字长吉。擅长作诗,能艰苦吟诗快速写书法。每天白天,外出和各位公子交游,一直骑驴,背着一个破烂的锦囊。每逢有所感想,就写下来投到囊中。到了傍晚回家,太夫人接过锦囊拿出(纸条),看见写的很多。就说:“这个人要到把心呕出来的时候才会停止。”
诗作概览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他的《高轩过》赞韩愈和皇甫湜的诗文“笔补造化天无功”,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1)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行,有所见闻;后来京城羁旅,游历南北,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李贺所写这一类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的是直陈时事,有的是借古刺今:①隐射抨击永贞宫变的,如《汉唐姬饮酒歌》;②批判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如《仙人》《昆仑使者》《神弦》《苦昼短》《官街鼓》;③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如《秦王饮酒》《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④揭露藩镇祸国殃民的,如《猛虎行》《公出无门》;⑤ 反映权贵骄奢淫逸、好景不常的,如《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愁》;⑥讽刺宦官专权、乱政无能的,如《吕将军歌》《感讽五首》(其二)《感讽六首》(其二、四);⑦反映边塞敌人侵扰、抗敌士兵艰苦生活的,如《摩多楼子》;⑧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⑨同情妃嫔悲苦生活的,如《宫娃歌》《堂堂》;⑩反映少数民族军事活动的,如《黄家洞》。 (2)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存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华下作》)的消沉情绪,但也有许多诗篇反映对“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官宦生活不满,表现“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他也不甘沉沦,发出“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豪言壮语,更满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壮志。《赠陈商》、《送沈亚之歌》《野歌》《致酒行》等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写神仙鬼魅的题材。长吉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奔放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描摹神仙境界,王母娘娘、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河、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极尽奇丽谲幻之观。但长吉诗也有另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这也是后人称其为“诗鬼”的重要原因。李贺诗中多仙境鬼域,一方面是因为他极度坎坷的人生有时令他极度的迷茫苦闷,然而更多的是体现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天上谣》),“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等诗肯定了万事万物的变化,指出了沧海桑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神弦》、《苦昼短》等诗更是直接写出神鬼的虚诞,矛头直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唐宪宗,抨击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杜牧说:“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叙》),是对这类诗篇的总评。 (4)咏物等其他题材。其中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听颖师弹琴歌》等,通过“石破天惊”的奇特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描绘音乐家的高超技艺和动人的音乐美,并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赞颂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罗浮山人与葛篇》,描写织布老人织雨剪湘的绝技。还有《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借咏笋以赞美青春的活力;《马诗二十三首》(长吉属马),借咏马以反映现实政治,抒发作者的愤激心情。后两组诗并且运用了李贺不常用的绝句形式。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象《美人梳头歌》一类作品,则体现了作者对贵族妇女生活的态度(一说新婚燕尔描写自己的妻子)。[3]
李贺年谱
公元790(唐德宗贞元六年) 1岁 李贺出生。 公元796(贞元十二年) 7岁 《唐摭言》载“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新唐书》未考辨而引之、《太平广记》亦引之有“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时韩愈、皇甫湜贤贺所业……”。 公元804(贞元二十年) 15岁 《新唐书》之《李益传》云:“益故宰相揆族子,于诗尤所长。贞元末,名与宗人贺相埒。”李益与李贺齐名之说可疑,李益年长李贺很多很多,成名已久。据闻一多先生:疑原意或仅谓二子皆以乐府见称;虽益成名在前,而贺才情匮,亦能比肩先辈。(朱自清《李贺年谱补记》) 公元805(唐顺宗永贞元年) 16岁 是年正月,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刺之。 公元807(唐宪宗元和二年) 18岁 《幽闲鼓吹》载:贺以歌(《雁门太守行》)谒韩吏部(愈)。小说固难尽信,且存之。 丁外艰(父亡)疑在是年。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或是李贺少年赴试的原因之一。 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韩愈为作《讳辨》。然贺终未能就礼部试,落第。 公元808(元和三年) 19岁 春,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有“卿卿忍相问”句,可知贺娶妻当在进京赴试前。 九、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仁和里杂叙皇甫湜》,后与前辈话别。至长安,干谒请托无果。 公元809(元和四年) 20岁 春,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居长安,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 李贺之妻或亡于这三年间。 公元810(元和五年) 21岁 这一年,韩愈为河南令,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公元812(元和七年) 23岁 春,送落第友人沈亚之回乡,作《送沈亚之歌》。后以病辞官,归昌谷。 公元813(元和八年) 24岁 六月末,前往潞州,投友张彻。未见重于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寄人篱下近2年。 公元815(元和十年) 26岁 春,别张彻,南下和州访十四兄。恰逢其时,吴元济据蔡州,反。朝廷进剿,兵乱,李贺归途遇阻,遂南下,游历江浙一带。 公元816(元和十一年) 27岁 淮西兵乱稍解,李贺北归返家,不久病故。 [2]
重要笺注
1.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2.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3.《新唐书 文艺志》(其中记载李贺诗集有五卷本,较之“小李杜”的记载多出了一卷,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贺歌诗编》 5.南宋本《李长吉文集》 (主要有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后两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还多出了一个外集) 6. 南宋 吴正子《李长吉诗笺注》(这是现存的李贺诗歌的最早注释本,其中的内容有题解、校勘、注释、笺疏四个部分,吴氏还详细论证了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的流变与特点) 7.《四库全书》中将刘辰翁评与吴正子评合为一本,题名为《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库馆臣评此二书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凿其说,犹胜诸家之淆乱。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王士禛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惟评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 8.明代 徐渭 董懋策 评注的《唐李长吉诗集》 9.明代 曾益 注释的《昌谷集》 10.明代 余光解 《昌谷诗集》 11.明代 黄淳耀 评注的《李长吉集》 12.明清之际 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刘嗣奇 辑评之《李长吉诗删注》 15.清代 李汝栋 选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笺注之《李长吉诗汇解》(此作为李贺诗歌评点集大成者,分为校注、汇解两大部分,录诗分卷,均依吴正子的注本。明清以来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四卷并外集共收诗二百四十一首,又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静女春曙曲》和《少年乐》,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为李贺集各种旧注本中存诗最多者) 17.清代 吴汝纶 评注之《李长吉诗评注》 18.清代 方世举 批点之《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世举的评点也值得一读,所评点的长吉诗,过寻于姚佺等人笺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评诗一百九十首,有总批数则,批语中特以“以长吉之近律者与律同为标明”) 19.清代 黎简 评点黄淳耀评本之《李长吉集》 20.清代 陈本礼 注《协律钩玄》 21.清代 李裕 辩注《昌谷集辩注》 22.叶葱奇 疏注之《李贺诗集》(此作十分重要,与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汇解》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 笺注之《李贺诗校笺证异》 24.刘斯翰 选注之《李贺诗选》 25.吴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贺诗选析》 26.杨抱朴 《诗鬼之诗》 27.傅经顺 主编之《李贺诗歌赏析集》 28.朱自清《李贺年谱》及《补记》[2]
传世精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李凭箜篌引》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秦王饮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昼短》 《马诗二十三首》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感讽五首》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天上谣》 《浩歌》 《秋来》 《苏小小墓》 [3]
李贺故里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在当今宜阳县三乡乡的昌谷。 宜阳三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4]
李贺墓
李贺死后葬陇西(今在甘肃省陇西县昌谷乡袁家湾),俗称“学士坟”。《巩昌府志》记载:“仁寿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岭支脉,逶迤千余里,至郡之阳而止。右有悬泉,如匹练,近无矣。其上有文昌阁、魁星楼,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亦载:“仁寿山在城西南里许……其上有李贺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修农田水利时坟丘被毁。李贺墓碑文
[5][6]
历代 代表性的书目先秦:
《国风》《雅》《颂》《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诗谱》《毛诗正义》《诗总闻》《诗集传》
《诗缉》《诗经通论》《毛诗后笺》《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诗古微》《诗经原始》《诗三家义集疏》《诗经通解》《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楚辞》研究
《楚辞章句》《楚辞音》残卷《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楚辞灯》《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屈骚指掌》《屈子章句》
《屈赋微》《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孙子》《老子》《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策》《穆天子传》《礼记》《列子》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诗十九首》苏李诗《孔雀东南飞》秦刻石《淮南子》《史记》《盐铁论》《韩诗外传》《汉书》《三国志》
《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抱朴子》《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诗纪》《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古诗选》
《古诗源》《采菽堂古诗选》《八代诗选》《汉魏乐府风笺》《木兰诗》《七十家赋钞》《后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弘明集》《文选》《古文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骈体文钞》《六朝文□》《燕丹子》《博物志》《十洲记》
《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飞燕外传》《幽明录》《异苑》《述异记》《续齐谐记》《文心雕龙》《诗品》《华阳国志》
《高僧传》《建康实录》《西京杂记》《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神仙传》《神异经》
隋唐:
《伍子胥变文》《张义潮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敦煌掇琐》《敦煌变文集》《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歌辞总编》《诗式》《二十四诗品》
《诗人主客图》《朝野佥载》《唐国史补》《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因话录》《文镜秘府论》《刘宾客嘉话录》《杜阳杂编》《本事诗》
《阙史》《北里志》《唐摭言》《鉴诫录》《北梦琐言》《唐语林》《容斋随笔》《登科记考》《唐两京城坊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唐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诗归》《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
《唐诗大系》《万首唐人绝句》《唐音统签》《全唐诗》《全五代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五代诗话》《五七言今体诗钞》
《十八家诗钞》《花间集》《尊前集》《唐五代词》《教坊记》《乐府杂录》《文馆词林》《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
《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离魂记》《柳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公佐《周秦行纪》《异闻集》《云溪友议》
《剧谈录》《酉阳杂俎》《三水小牍》《传奇》《集异记》《纪闻》《续玄怪录》《玄怪录》《莺莺传》《无双传》
《飞烟传》《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红线》《甘泽谣》《宣室志》《异闻集》《太平广记》《虞初志》
《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
宋:
《西川酬唱集》《瀛奎律髓》《宋诗钞》《宋百家诗存》《宋十五家诗选》《宋诗纪事》《宋诗别裁集》《宋诗精华录》《唐宋诗举要》《江湖集》
《谷音》《乐府雅词》《碧鸡漫志》《花庵词选》《绝妙好词》《阳春白雪》《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乐府补题》《唐宋名贤百家词》《宋六十名家词》
《词综》《□村丛书》《四印斋所刻词》《词选》《宋四家词选》《全宋词》《本事词》《词林纪事》《唐宋词人年谱》《词苑丛谈》
《宋文鉴》《四六法海》《南宋文范》《唐宋文举要》《括异志》《睽车志》《夷坚志》《稽神录》《幕府燕闲录》《王幼玉记》
《绿窗新话》《醉翁谈录》《李师师外传》《隋炀帝海山记》《青琐高议》《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潜溪诗眼》《宋朝事实类苑》《宋人轶事汇编》赵令□ 岳珂《邵氏闻见录》《春渚纪闻》《鹤林玉露》《云谷杂记》
《吹剑录》《贵耳集》《云麓漫钞》《东京梦华录》陆游《能改斋漫录》《宋诗话辑佚》刘克庄 惠洪《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总龟》《诗人玉屑》 张炎 《赵飞燕别传》《王榭传》《流红记》《梅妃传》《江淮异人录》《谭意歌传》
《岁寒堂诗话》姜夔 葛立方 《沧浪诗话》
辽金:
《辽诗话》《辽诗纪事》《辽文存》《辽文萃》《全辽文》《中州集》《金文雅》《全金诗》《金文最》《河汾诸老诗集》
《金诗纪事》《全金元词》《中州乐府》《金文雅》《金文最》《董解元西厢记》《刘知远诸宫调》王若虚 《归潜志》
《归潜志》
元:
《元诗选》《元诗别裁集》《诗纪事》《全金元词》《元文类》《全元散曲》王实甫 《包待制陈州粜米》《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中原音韵》《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荆刘拜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南词叙录》《好儿赵正》《三国志平话》《修辞鉴衡》
《吴礼部诗话》
明:
《列朝诗集》《明诗别裁集》《明诗综》《明诗纪事》《明词综》黄宗羲 《古文观止》《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
《南词新谱》《吴骚合编》《顾曲麈谈》《散曲丛刊》吕天成 《传奇品》《盛明杂剧》《六十种曲》《曲海总目提要》《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吴承恩 《杨家府演义》《海公案》《石点头》《龙图公案》《禅真逸史》《醉醒石》《醒世姻缘传》《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醉醒石》《醒世姻缘传》《古今小说》《今古奇观》《英雄谱》《西湖二集》李东阳 《南濠诗话》
谢榛 王世贞 《国雅品》《诗薮》王骥德 《历代诗话》《历代诗话汇编》《历代诗话续编》
清:
《清诗别裁集》《湖海诗传》《清诗铎》《晚晴□诗汇》《清词综》《全清词钞》《清名家词》《古文辞类纂》《清骈体正宗》《湖海文传》
《清文汇》洪□ 孔尚任《清人杂剧》《杂剧三集》《北词广正谱》《平山冷燕》《聊斋志异》《隋唐演义》《女仙外史》
《说岳全传》《五色石》《绿野仙踪》《说唐演义全传》《夜谭随录》《娱目醒心编》《红楼梦》《儒林外史》李汝珍 《野叟曝言》
《虞初新志》《带经堂诗话》《照世杯》《好逑传》《野叟曝言》《虞初新志》《何典》《照世杯》《东周列国志》叶燮
《声调谱》沈德潜 《一瓢诗话》刘大□ 袁枚 赵翼 《石洲诗话》《赋话》《雨村曲话》章学诚
洪亮吉 《剧说》《初月楼古文绪论》《清诗话》《词话丛编》《新曲苑》《清诗话续编》《山房随笔》《青楼集》《南村辍耕录》
《万历野获编》《少室山房笔丛》施闰章 宋荦 《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小说考证》《小说旧闻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西湖游览志馀》《宋元戏曲史》
近代:
《近代诗钞》《四朝诗史一斑录》《晚清四十家诗钞》《全清词钞》《箧中词》《广箧中词》《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皇朝经世文编》《续古文辞类纂》《涵芬楼古今文钞》
《古今文综》《当代八家文钞》《晚清文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品花宝鉴》《荡寇志》《花月痕》《三侠五义》《青楼梦》
《彭公案》《海上花列传》《自由结婚》《负曝闲谈》《邻女语》《苦社会》《市声》《黄绣球》《六月霜》《晚清小说史》
《榴花梦》《笔生花》《养一斋诗话》《昭昧詹言》《艺概》《白雨斋词话》《石遗室诗话》《饮冰室诗话》王国维 《普天忠愤集》
《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晚清文艺报刊述略》《晚清戏曲小说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4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隋唐五代·卢肇得李德裕荐以第一名登第
下一篇: 两朝孝武赋“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