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如禅

大道家园 2023-07-23 21:15:40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如禅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如禅

古代诗论概念。原借学禅以喻创作与欣赏,这是后人根据北宋末年吴可《学诗诗》三首及其诸多和诗加以概括而成。吴可《学诗诗》三首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两宋思想,不仅道学兴盛,而且佛家禅学中的南宗顿门,雄霸天下,两宋文人诗家,多深受其影响。如苏轼、黄庭坚等,诗富禅趣,诗论开以禅喻诗之先声。如苏轼诗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吴可为苏轼门人,少时以诗为苏轼所赏识。其论诗多发挥苏氏旨趣。故其著《藏海诗话》,具苏诗禅趣,揭示了“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之旨。他的三首《学诗诗》,每一首第一句都是“学诗浑似学参禅”,加以强调,并着重指出诗、禅相通之理,一旦妙悟,自成名家。其要点有二:一是诗贵顿悟,要求直证,信手拈来,自然超诣脱俗。一是作诗贵有自家面目,反对模仿困袭,杜诗虽好,但必须跳出其窠臼,方能自显丈夫志气。这是把禅宗呵佛骂祖、“学我者死”、“汝欲稗贩我耶”等精神运用到诗学中来。在反传统、反道学家那封闭式的定向思维,纠正江西诗派雕章琢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陋习等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利于诗歌的创新,启发了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之论。但是满纸佛家机锋,令人费解,有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又是其弊。

以禅入诗给中国古典诗歌带来哪些变化摘要:禅源于印度,盛行于中国。从中唐开始,禅宗由农民禅逐渐向文人禅转化,诗学与禅学的结合也日渐紧密,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局面:以诗寓禅,以禅入诗,诗禅合一的禅境与诗境相谐和的现象。本文即拟从禅境与诗境的相互沟通、相互借鉴方面,以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例,分析“禅意诗”将禅宗的心性观和诗歌的意境美相融合所呈现出来的“人境俱夺”的境界。
关键词:禅境;诗境;以诗寓禅;以禅入诗;人境俱夺;《江雪》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不断地相融合、相适应,尤其是禅宗,是“纯粹中国宗教的产物”,是“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哲学”。魏晋时期,由于僧侣和文士的交往增多,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此后诗僧俊彦辈出,从中唐开始,禅学与诗学结合的轨迹已随处可见,柳宗元、刘禹锡、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诗论都与禅学相挂钩。宋代更是推波助澜,颜羽《沧浪诗话》的问世及影响,宣告着禅学与诗学结合的巨大成功。禅学与诗学的结合,对于诗来说,在意境和风格方面受禅宗的影响最大;而禅宗亦受到诗的影响,如以诗的形式象征地表达禅机、禅悟,既含蓄,又文雅。
诗与禅,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其作用和归趣,显然是不同的。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却在它们发展鼎盛的唐宋时代,两者自然而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以诗寓禅和以禅入诗相济的禅境与诗境的显现与谐和。从此,诗使禅意美化,禅使诗意深化;禅境因诗而有迹可循、耐人寻味,诗境因禅而意味无穷、浑融超脱。正如元好问诗所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而柳宗元 《江雪》这首小诗,诗意、禅味俱全,人、境两俱夺,正是此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实在还有具体分析和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 禅境与诗境

禅,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如汉魏时便常译为“静虑”
“禅定”,转义为禅宗之禅。在佛教禅观学派中,禅定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它要求修持者息
杂虑,心专注于一境,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去欲存静,厌离生死,久之则达到身心轻安、精神愉
悦、关照空寂明净的状态,就可从世俗苦海中超脱出来,获得一种大智慧,即所谓大彻大悟。”
(蒋述卓语)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到唐代,中国禅宗创立,一反印度的禅定法,主张见性
成佛和明心见性说。在修行方法上,反对坐禅,如南禅之宗的慧能大师,便主张“顿悟”,“顿见
真如本性”。禅宗与禅定之学虽然在理论和修行方法上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追求心灵的彻底解脱和
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佛法大意的心悟上,禅宗仍持“禅定、静虑”之说。只有能静能悟,才能明
心见性成佛。因此,禅境就是“通过静虑去欲的禅观或者是顿悟见性直觉关照活动所达到的那种万
念俱灭、物我等同、梵我合一、生死无别、动静无异,宇宙万有处于一种通达无碍、圆融一体的绝
对无差别、绝对自由的境地。”(蒋述卓语)
诗境,即诗之境界,亦或意境,近代王国维标举“境界说”,朱光潜亦采用之。可以说,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首先是“意”与“象”概念的提出,继而是唐代“意象”范畴的广泛使用,但意境说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境”的概念的提出与使用,这标志着意境说的初步形成,加之唐诗丰富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境生于象外”、“境,象外之象也”,这个概念是在中唐时候提出来的,这与当时禅境与诗境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诗境有许多种,如按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划分,诗境便有二十四种风格;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大体划分,则有“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在朱光潜看来,“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因此,诗境不仅是一种艺术化形式表达,也是一种艺术化境界的追求。因了这境界的追求,诗歌引禅智慧而悟入;因了这形式的表达,禅借鉴了诗之方便之门。
虽然禅与诗在作用和旨趣上是大不相同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想通之处。首先,都注重内心的直觉体悟,颜沧浪所标榜“妙悟”是也。修禅在于顿悟,若一味坐禅,则易陷“理障”、“法执”,反而迷失心性;写诗更是凭直觉感知意象,于电光火石间激发灵感,将诗人之全部情感外化。其次,都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也是禅境与诗境的一个共同目的。禅宗之旨是明心见性,虽开文字方便之门(所谓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但意不在文字上,而于文字外见境界;优秀的诗歌其诗境往往超乎诗句所承载的涵义而呈现出不可言说的言外之意。正是在求真见性、获取自由等方面,禅境与诗境想通,禅的方式往往就是艺术的方式,禅的境界往往需要艺术的表达,禅便进入了诗;而诗的境界往往也具有禅的意趣,有时候还需要禅意来开拓诗境,诗便接纳并且包容了禅。
前面讲过,禅学与诗学,一为宗教,一为文学,其最终目的是不同的。而诗歌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和禅学那样达到所谓的禅境,还要形象化的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艺术处理方式,一首好地诗歌必须二者得兼。因此,禅与诗,更多的是禅对诗的渗透,诗对禅的吸收、借鉴、引用;禅取诗的形式,作为一种方便之门的工具。李泽厚指出:“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例如,禅学与诗学的结合,有不离文字的禅言诗、不立文字的禅意诗和不立文字亦不离文字的禅趣诗,但从美学角度来讲,禅言诗则只有诗的形式没有诗的意境,算不得好诗,但对于禅学来讲,它的境界较后两者相比倒似更高。在了解了禅学和诗学的相通和不同之后,我们下面看一看以诗寓禅和以禅入诗的相关情况。

二、 以诗寓禅

虽然印度佛典亦有偈颂,形式上象中国的韵文,但并没有诗意。从汉译佛典开始,便开始借中
国诗歌的形式,但正如玄言诗般“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从唐代开始,这一切发生了显著化,因
为诗歌进入了中国的鼎盛时期,更重要的是大量诗僧的出现,他们借诗以说法、启示和传教,尤其
是禅宗的盛行,直接催生了禅意诗的空前繁荣,给后人留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以诗寓禅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用诗句来表达禅宗修行所达到的境界。为方便故,这里我们引李泽厚一段评论来简单说明一下。“禅宗常说有三种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已经破法执我执,似已悟道而实尚未的阶段。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描写在瞬刻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已成终古。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也就是禅的最高境地了。”这里,从禅悟上讲,由外到内,未悟时的彷徨无措、无迹可寻,这还是门外汉阶段;初悟道时“花自飘零水自流”,不执着于佛法、己我,内心清明但似有一股淡淡地忧伤,未能达到澄澈、太一境地;而“一朝悟罢正法眼”、顿悟之后,则为真正得道,与天地、宇宙相往来,游于太虚之外,飘然而遗世独立。从诗意上讲,借用诗句来表达禅境,诗禅相通,可以透过诗句来体悟禅道,首句为“有我之境”,人与物不相隔,可以清晰的读出满山的落叶和无计可施而现出窘态的拜访者,境界不过平常人级别;次句为“无我之境”,人与物两相隔,正是较第一境为高也;末句无我境、无人境、无物之色彩境,空空荡荡,一片混沌天地,天地宇宙间诗句正是天地宇宙间境界。
以诗寓禅,禅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禅境,同时也使禅境美化,从而添加了一些艺术元素,达到了如宗白华所说的那样“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于此同时,也使禅进入诗畅通无阻。

三、 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禅为诗和以禅喻诗,细言之,则包括从诗歌创作心理到诗评
论的一系列诗歌活动。以禅为诗,就是将禅引入诗歌创作,包括禅语、禅宗典故、禅味的山林气、
禅境的哲理化;以禅喻诗,就是用禅宗的观点来论诗和评诗,具体地说,就是以禅理论诗理,以禅
趣说诗趣,以禅法说诗法。唐宋之时,大多数诗人深受老庄影响,且与禅宗教徒来往密切,皆能好
禅,又加之“禅与诗,用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之后,禅不可言说,诗必托诸文字,
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钱钟书语)既然诗禅不二,那么诗人援禅入诗,便是自然事也。
前人不论是关于以禅为诗还是以禅喻诗都已有精辟的论述,我既无新资料亦无特别新意,因此此处不再赘述,今简要论述一下诗家以禅入诗为诗歌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题材的山林化。自然山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中那些意境空灵的诗作多是山水诗,这是与禅宗分不开的。按理说,山水意识的兴起是由老庄道家思想开始的,可是当时文士却津津于玄谈、清议。实际情况却是“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禅学融合了老庄思想,以禅理入诗,以禅学关照方式作诗,从而促进了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的独立和兴盛。其次是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大量的引用禅宗的偈颂、语录等形成的语言风格。这里面好像有一个矛盾,那就是中国诗歌好端端的为什么会选择一种通俗化的语言风格。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一方面说明了禅宗在当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文人士大夫尤其偏爱;另一方面是因为六朝骈体之文追求华丽灿烂文锦被视作一种俗,按照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原则,采用平淡通俗的语言,显露深邃的禅意,应该是当时的一种潮流,然后作为诗歌文化习惯沿用下来。最后是诗歌发展的哲理化趋向。这个特点最是明显,引禅入诗,而禅宗中的偈颂、语录等都是饱含哲理的语句,诗人们在此过程中倒不是全盘“拿来主义”,而是与中国传统诗歌相结合,使禅理诗化,形成了两宋时期流行的“理趣诗”。可以说,自从诗与禅结合开始,就一直没有分离,并且携手并肩一直走到今天,诗中有禅境,禅中有诗境。

四、人境俱夺:《江雪》

上面我们大体分析了诗与禅、诗人与禅僧、诗境与禅境等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却基本没有举例来做具体分析,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考虑诗是完整的一首诗,而联系又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决定单独取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做一个综合分析。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政治上的苦闷不得伸展,“兼济天下之志”已是遥不可及,于是整天和自然为伴、山水为伍,徘徊于佛寺禅院。一方面醉意于山林,一方面又借佛禅以排遣,他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而《江雪》就是此时的一部作品,这首诗历来为人所喜爱,传颂至今,仍是诗家之名篇。苏东坡云“殆天所赋,不可及也”,范晞文评价道“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江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黄周星曰“只为此二十字,至今遂图绘不休,将来竟与天地相终结始矣。”
1. 清赏《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鸟飞绝、人踪灭,既是指一种状态,发生了的事或结果,也是一种过程。语词强调的重点不
同,解读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不管哪种,寂静的氛围铺天漫地,一横向,一纵向,镜头由远到近、由散视到确定聚焦点。孤舟上承寂静之态,下启思考之境;蓑笠,开始点睛,莫非是下雨?独钓二字表明,舟是孤的,人是独的,一人一舟倍添冷清;一个雪字揭晓了答案,原来是下大雪;一人一舟一江雪,怎不令人心寒?一股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气倾泻而出。是孤独,是清高,是冷清,是不甘,是无奈,还是清高?一江寒雪,鱼是钓不上来的了,怎么办?心灵安处是吾乡,没鱼也罢,索性钓雪,钓得起一竿纯净。
一首小诗,代表的也是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柳宗元在他的诗中表现了什么精神、追求一种什么境界呢?众说纷纭,不过大体如吕国康总结的那样有四种:“一是清高孤傲说,一是佛禅说,一是政治批判说,一是希望援引说。”笔者认为,后两种似乎不大可信,政治批判一说,牵强比附当时政治环境,《永州八记》亦是同时期作品,怎么不见得是批判政治呢?且此诗中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证据可以证明;希望援引一说,这显然是受姜太公钓鱼典故的影响,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希望如姜太公般被重新启用,然仔细分析,亦觉不妥,既然要革新光靠自己是不够的,再说柳宗元以前也居其位过,何以要“独钓”呢?这只不过是附会,几率渺茫,柳公不是那种不切实际之人。前两种各有道理,但是都显片面,柳宗元是“以儒释佛,儒理佛义融合为一体”的思想观,因此他笔下的诗也必与此息息相关。
2. 诗之意境美与禅境观
正如在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样,诗境与禅境是相通的,而柳宗元的这首《江雪》更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因此,我们在具体分析诗的意境美和禅境观时便不单独来谈,而是放在一起。这首诗从意
境上营造出一种寂静、空灵的形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处于一种矛盾上的和谐统一;这首诗还
借用了佛家“飞鸟喻”的譬喻方式,来表达寂静状态下的禅境观;这首诗写出了冷清、空寂的禅
境,因此被常常引用来说明“人境俱夺”的状态。
① 寂静之境,空灵之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运用反衬手法,静中点动,动中寓静。
上面我们提到有两种解读方式,现在看来,更应该偏重于第二种解释,是一个从发生到完成完整的过程。由动后静,鸟飞、人行,之后一切恢复平静,唯独只有一个老翁孤舟独钓,正好衬托出了渔翁傲然独立、孤芳自洁的形象。借景抒情来表现人物形象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但这里的写人不独是诗人的境遇、心态等的自我写照,而是和歌德的《浮士德》一样,彰显着一种“浮士德精神”,而这里则是对寂静、禅定心态的坚守,超脱人生而遗世独立的追求。
鸟飞绝、人踪灭,呈现出一大片的空境,千山、万径是有,以有之多衬出空之大。“空故纳万境”,而这空灵之境不仅是物的空灵之境,同时也是指诗人之心是空灵的。空是禅悟的一个基本概念,心无挂碍、了无牵挂,则已经破除了法执、我执,达到了身心超脱之境。从而“摆脱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牵绊,呈现出一种不可言喻的禅悦。”
② 飞鸟喻
《江雪》这首诗境界幽僻,旨趣深远,立意清冷孤寂,是一首山水诗,但非
一般意义上的山水诗,而是以佛家飞鸟喻入诗,别有深意的禅意诗。前面我们提起过禅言诗、禅意诗与禅趣诗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禅意诗是这三类诗与禅结合艺术成就最高的,既得禅的心境,又得诗的意趣,而《江雪》便是一首杰出的禅意诗,“不立文字”而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达出它所蕴藏着的诗境和禅境。这种禅定、寂静的境界是和佛家的“譬喻”有内在联系的。
譬喻,就是“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以此来帮助信众喻解抽象难懂的佛理。飞鸟是许多佛经中均可见的一个譬喻,张节末在其《禅宗美学》中列出了它的出处。“《增一阿含经》卷十五《高幢品》:‘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有挂碍。’《涅槃经》:‘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华严经》:‘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飞鸟喻”,就是以飞鸟作为喻体,以飞鸟高飞远逝之后了无痕迹来比喻缘起缘灭,一切诸法终归于寂灭。
我们再回来看《江雪》这首诗,“鸟飞绝”正是鸟高飞远逝后无有踪迹的体现,与下一句一起渲染出了空静的氛围,缘起缘又灭,不驻(住)于心,这也就好理解诗歌后两句渔翁不为寒雪所动而依然在江中独钓的缘故啦,既然心已经达到寂静之境,又怎会理会外界自然之变故,采取的是一种禅观的态度,“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一下,从诗歌的“起承转合”角度看诗的结构,第二句并未承接首句意思而铺设开来,而是采用平接手法,第三句不得已要兼收承与转之大意。这种处理方法我认为有两种妙处:一是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即不是像一般诗那般紧凑,而是以一幅幅意象式画面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随之而来的是寂静、空灵、清冷的意境形象,尽得“诗中有画”之妙;一是由镜像平铺到突然聚焦,正如禅宗在直观思维中当下顿悟,把读者由意境之境领到禅境之境。佛家讲“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鸟飞喻亦是如此,通过譬喻而达到一种寂静的禅境状态。
③ 人境俱夺
“人境俱夺”是佛家“四料简”之一,所谓“四料简”是临济宗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是
一个佛学概念,指的是佛学境界,包括“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
俱不夺”。“人”是主观存在,“境”是客观存在。临济创立“四料简”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对我、
法二者的执着。在佛学应用中,“四料简”是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
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三境界说放在一起的,“夺境不夺人”和“夺人不夺境”与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相对应,其它两两对应。
人境俱夺的境界,即破除我执和法执,前文以诗寓禅中引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时提起过,柳宗元的这首诗也是破除我执、法执,人境俱夺的一个典型例子。人境俱夺的含义好理解,可是在佛家中,这种境界并不是最高的境界,那么这首诗何以还被常常引用呢?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柳宗元的独特审美感。这是一首诗,是一种艺术表达,不仅需要佛禅那般悟入,还要写出,即王国维所讲“既需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难度上增加了一个程度。更重要的一点是,柳宗元虽自幼好佛,然是儒家“文以明道”的倡导者,兼济天下之心与独善穷身之意往往矛盾,但终究在矛盾中前进,使之趋向于谐和而非弃之一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江雪》这首诗,有空观,有禅境,却依然不改其志,“孤舟独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枯寂、清冷之境,一种人境俱夺之境。在这里,与其说是柳宗元不能体悟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人境两不夺”的境界,倒不如说是柳公的一种个人坚持,一方面真实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对人世的留念与坚守,不悲世,不厌世。
诗与禅相结合,既是诗家之幸,亦是禅家之幸,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同时也将文人士大夫与禅宗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修行的境界到了,二者皆能“无意于佳而无不佳”,正如《江雪》一诗所显示的境界一般。故曰:“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

关于不可疏忽大意的诗句1.什么诗句告诫人们做事不能粗心大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第一句是 清朝诗人袁枚化用谚语写的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出自宋人笔记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出自乐府古诗

下面的已算不上诗句了,类似谚语

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处不可再住。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

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2.有关粗心大意的名言名言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相差虽小,但是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名言二:

大意失荆州。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

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如: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名言三: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旧时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出自明·杨仪《明良记》:“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和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名言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名言五:

我们粗心的错误,往往不知看重我们自己所有的可贵的事物,直至丧失了它们以后,方始认识它们的真价。我们的无理的憎嫌,往往伤害了我们的朋友,然后再在他们的坟墓之前椎胸哀泣。——莎士比亚

3.关于疏忽的古诗《树枝的疏忽》——顾城

树枝的疏忽

顾城

我喜古诗,不因文学史,不因人们的仰望,而在它的美丽,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若张九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如禅,如顿悟——骤然风动云散,黑暗退隐,你看见万物万象,明媚自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气象柔和空阔;红豆生于南国,红豆生出南国,色空互化,得真意而得光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相合于无形的造物本身,望树望山望月望水,凝望中自身也在幻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意味尽在神会,恰如释迦拿起一枝花而微笑。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在一片化境中,有时更愿意回味为人的经验——“今夜谁家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种解脱没有一丝对人世的轻蔑,反而更亲近了生活本身,似乎也传达出了释迦何以与人说法的秘密。

当然唐宋诗词并非一片静水,其中也有直流千尺,烽火三月,胡天飞雪的动荡,也有举杯邀月,分麾下炙,西窗剪烛的风情,也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哀,或衢州人食人的大呼,但在这一切之中,你都可以感到那个明丽生动的主线,那个依据,就像播下万壑水声的无声冰雪。多姿多态的希腊神像也曾透出同一寂静。

生逢末世的李煜,似同中古诗人相悖,虽也知佛,更多却在女子中间,只是受了惊吓,才退进自己明艳的梦里。这种方式多少有点天真烂漫,他不作如是达观,涂抺近在眼前的生死,反而移情于梦,做了一个“流水落花”之后的——“天上人间”。

4.表示十分细心不能粗心大意的名言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 《晏子春秋》

2、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杨仪《明良记》

3、踏实,是学有所成的根本;马虎,是求知的大敌。

—— 《新格言》

4、七次量衣一次裁。

——宋·欧阳修《代鸠妇言》

5、不知道渡口,千万别下水。

——海赛

6、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

——罗丹

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

——海赛

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

——法国)谚语

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0、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礼记·经解》

11、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民间谚语

12、百密也有一疏。

——民间谚语

13、祸不入慎家之门。

——民间谚语

14、稳的不滚,滚的不稳。

——民间谚语

15、浅水也当深水渡。

摸着石头过河。

——民间谚语

5.关于严谨的诗句有哪些1、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其身,不可掩也。

3、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4、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7、多言不可与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8、言为世范,行为士则。

9、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10、言必信,行必果。

11、言有物,行有格。

12、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父也。

13、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14、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15、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6.有没有关于克服马虎和粗心大意的名言或格言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一失足成千古狠。

踏实,是学有所成的根本;马虎,是求知的大敌。

七次量衣一次裁。

不知道渡口,千万别下水。(赫哲族)

浅水也当深水渡。 摸着石头过河。

不卷裤腿不过河,不摸底细不开腔。

心要热,头要冷。

胆大心细有作为。

马至滩,不加鞭。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百密也有一疏。

祸不入慎家之门。

稳的不滚,滚的不稳。

篱笆扎得紧,狐狸钻不进。(傣族)

癫狂的马,往往容易闪失;慌张的人,时常会出乱子。(藏族)

慌慌张张,打破尿缸。

心忙事乱,心烦事多。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小心天下去得,大意寸步难行。

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

小心没有过错。

粗心大意是犯错误的亲戚。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紧提酒,慢提油。

船不漏针,店不漏货。

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绳三道紧,帐算三遍稳。

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

不怕千着巧,只怕一着错。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夹紧尾巴做人。

谨防怒中性,慢发喜中言。

险峻的高山要警惕,曲折的道路要谨慎。(蒙古族)

艰难时要坚强,欢乐时要谨慎。(蒙古族)

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

7.关于严谨的诗句关于严谨的诗句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善于为人师表的人,既要宣扬自己笃信的真理,又要行动上谨慎小心。有:又。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其身,不可掩也。

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自己所说的话,不可抵赖;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掩盖。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社稷:指国家。小事不谨慎,便会变成大事,以至无法挽救。国家的危亡,没有不这样造成的。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忽:疏忽。富贵会导致骄纵奢侈,疏忽大意会产生祸患动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积于忽微:在疏忽了细微之处积累而成。困于所溺:束缚在所沉浸的事体中。谓祸患常因小事不谨慎酿成;有胆有识而无所作为,往往是意志沉溺所致。

8.关于疏忽的古诗《树枝的疏忽》——顾城 树枝的疏忽顾城 我喜古诗,不因文学史,不因人们的仰望,而在它的美丽,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若张九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如禅,如顿悟——骤然风动云散,黑暗退隐,你看见万物万象,明媚自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气象柔和空阔;红豆生于南国,红豆生出南国,色空互化,得真意而得光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相合于无形的造物本身,望树望山望月望水,凝望中自身也在幻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意味尽在神会,恰如释迦拿起一枝花而微笑。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在一片化境中,有时更愿意回味为人的经验——“今夜谁家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种解脱没有一丝对人世的轻蔑,反而更亲近了生活本身,似乎也传达出了释迦何以与人说法的秘密。 当然唐宋诗词并非一片静水,其中也有直流千尺,烽火三月,胡天飞雪的动荡,也有举杯邀月,分麾下炙,西窗剪烛的风情,也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哀,或衢州人食人的大呼,但在这一切之中,你都可以感到那个明丽生动的主线,那个依据,就像播下万壑水声的无声冰雪。

多姿多态的希腊神像也曾透出同一寂静。 生逢末世的李煜,似同中古诗人相悖,虽也知佛,更多却在女子中间,只是受了惊吓,才退进自己明艳的梦里。

这种方式多少有点天真烂漫,他不作如是达观,涂抺近在眼前的生死,反而移情于梦,做了一个“流水落花”之后的——“天上人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