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云林石谱古代典籍·云林石谱
3卷。南宋杜绾撰。成于绍兴二年(1132)前。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云林石谱》是一部石器品专著。作者于所记诸石,各叙其名称、产地、采法、形状、大小、颜色、光泽、声响、用途等方面,又为之品评高下。全书一百一十六目,有零璧石、太湖石、昆山石、形石、石笋、萍乡石、鱼龙石、穿心石、零陵石燕、玛瑙石、于阗石、柏子玛瑙石、端石、红丝石、石绿、镜孔、饭石、墨玉石、石镜、雪浪石、浮光石等。大多以产地名石。同一石名,往往有石数种,所记之石不止一百一十六品。
《石谱》记载各种石品的产地、采法、形状、光洁度等物理化学性能、加工技术以及品评优劣。如“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青。其质纹理纵横,笼络隐起。”石面偏多拗坎。扣之,微有声。石在水中,“采人携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纹而出之。”此石高度在十数尺至三五丈间,用于装治假山。偶尔有尺余者,用于直立轩槛。所叙一百数十种石,大多用于假山、园林、盆景。用于其他方面,如制作容器、用具、砚、墨、镇纸、假玉、琉璃、带胯、碁子、印材、磨石石、工艺品、屏风等。内有鱼类两栖类动物化石,并解释其成因。又探讨某些石品特性的形成,叙说某些岩石的质地变化,石灰岩地形。作者总结直至北宋的地质矿石知识,加上自己实地考察所得,形成一部专著,在宋代文化中别树一帜。
我国古代对太湖石的鉴赏标准是什么?通揽历代有关古籍的记载,概括如下:
一、单一的“质”、“色”、“纹”赏石欣赏形式
1、以石的质地来欣赏,区分优劣。如春秋战国时。倍受当时君王和世人喜爱的“和氏壁”。这为后人的“美石如玉说”开了先河;
2、以石色取胜。汉代张良的“黄石”、魏文帝建“芳林园”景阳山所用的白、紫和五色大石等都是欣赏石色彩的。
3、而魏明帝在重修“芳林园”时,多“采笋城之文石”。纹理、美丽条纹的山石,这成为以后欣赏纹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米芾的“相石法”与太湖石鉴赏方法。
北宋文人米芾总结了太湖石后,提出了“相石法”概括为“秀”、“瘦”、“透”、“皱”。清代文人李渔将米芾的“相石法”归纳为“透”、“漏”、“瘦”三字,并为太湖石的鉴赏作了详尽的解释。主要包括形状、声质、光泽、色泽及皱纹。
1、欣赏形状千奇百怪的太湖石,应讲究瘦且有形,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描述的那样“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方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宫神有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者,有谦棱锐判,如剑戟者。又有如此如风,若拳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里将折气
2、欣赏“洞眼”,长年受湖水冲击而形成的洞穴与透眼,古称“弹子窝气
正由于这些洞眼,给太湖石斌予了神秘感,前后左右的洞穴相通者,为“左右逢源气!下相通者,为“关系通天”.因此,历代文人们把它当作神仙栖息的“别有洞天”而具喜爱有加。被称为“神石”,“仙山”.
3、欣赏石的声音。是在敲击太湖石时发生的清脆的声响。清韵者为上品,沉闷者为下品。
4、欣赏石的色泽,是指石的色彩和光泽,一般来说,以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为上品(赏玉的影响),以常见的灰色为中品,墨灰色为下品。
5、欣赏石的润度,则以温润者为上,浮澡者为下。
三、《云林石谱》鉴赏法
这是一部由宋代杜缩所著的,详尽记载了106种奇石的谱记。对后代赏石影响极大.其中鉴赏方面分为:1、形色,2、质地,3、声音,4、硬度,5、纹理,6、润泽,7、晶形,8、透明度,9、吸水性。
四、“近山形石”类的鉴赏法(包括苑石、怪石、峰石、神柱石、山形石等)。
近山形石,又称近景山石,有近观山石的效果。鉴赏因素有:1、形姿:2、洞穴:3、色彩;4,声响;5,润泽:6、纹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姿与洞穴,它决定了山石的形态,在鉴赏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声响、润泽与山石的化学构成有关,纹理则与山石的物理形成和石表风化水蚀程度有关.近山形石主要表现形式有孤峰、双峰等。玲珑形,险怪形和近山景观.多为高耸秀长,高度大于宽幅。洞穴讲究巧退、穿眼、委曲、透空、相通等;色彩讲究黄、紫、青、白等:声响讲究清脆、微有声、无声;润泽讲究续润、清润、稍润、温润、坚润、微燥等;纹理讲究纵横笼络、多刷道、白纹笼络、石面蟒峋等。
五、“远山形石”类鉴赏法
远山形石主要包括仙山(神仙岛)研山(砚山),盆石,仇池石等相关的景观石。其表现远距离欣赏的群山景观效果,要求视野开阔,视点远.其形姿为宽幅大于高度.一般来说,山峰越多,高/宽之比值越小.这与近山形石不同的是具有群山之峰、峦、崖、壑以及坡脚。峰峦讲究峰峦状、高拔、群山势、十数峰、八九峰、三十六峰、小而起峰等;崖谷讲究险崖、千崖、绝壁、悬崖、飞崖等;洞穴讲究有限透空、苍甄洞天、崖洞相通、崖穴穿眼、玲珑等;色泽更受重视.这是因为远山纹理(即脉络)不消,呈现光滑之肌理,这与中国山水画中“远人无目”、“远山无树”同理.因远山形石宽辐(长度)大于高度.明末文人文震享在其《长物志》中称为“横石”.并称:“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色泽讲究黑、碧、青灰绿、青、灰白等等。
六、象形石类赏法
形象石类包括贡石、禅石、玄石、象形怪石、象形供石、寿石、龙骨石等.其石的形状与大自然中的人物、鸟兽、云朵等可类似.如宋代杨康状曾收藏的形状酒醉后的道士形象的怪石,名为“醉道士石”;唐代李德裕于“平泉山庄”收藏的“狮子石”与“似鹿石”二石,这说明唐代己开始欣赏象形石了。
象形石主要讲究形似和神似,形似讲究整个石的外形或局部外形应与某物相似,而神似则与中国画中的“写意”或“大写意”相仿,讲究神态相似,即为佳品。
七、纹样石鉴赏法
用现代的话讲,纹样石就是纹理石,或图案石。即石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天然的,酷似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山水画似的纹样。其品种有:大理石、黄河石、雨花石、菊花石、以及各种化石类等。《云林石谱》记宋微宗所藏一石为“大若桃,上有鸽鸽,如子豆,栖柏枝上,颇奇怪”.《素园石谱》也记载宋学士吴冲卿家藏一石屏,其上“古木参差,两鸦栖立.俨然图画,遂名鸣树石”,欧阳修收藏有酷似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松图画的石屏,以及具有鱼形的鱼龙石,燕子飞翔形状的石燕等等。古人鉴赏纹理石时,讲究与中国画理相近,如图纹,色彩,质地,反差(留白)命题等。并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欣赏、评品相对应,分上品、中品、下品来鉴赏。
八、文人石的鉴赏法
文人石准确地讲,是具文人味的赏石,它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文人石更注重神似,通过对某种石的收藏,陈列,养护,玩赏来再现文人那“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风骨、气派。并通过苦读瞬想,寄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文人石、孤赏石、禅石、玄石、寿石、仁石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天然石。讲究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以及意境,风水,禁忌。除石本身外,还注重几座、配诗、题名、题对,与木琴,条案,书法,古画,古瓷,茶艺等中国文人相谐调的居室环境相适应.达到“雅之大雅”的效果。把赏石延伸到更加美妙无比的境界之中。扩展石之意境,给人以多方位、多视角的乐趣享受。
文人石更讲究:朴(天然),清(色不繁杂),雅(秀美),瘦(孤傲),慰(慰藉),灵(智慧),润(湿润),态(高远),古(苍桑感),正如江南四大名石“冠之峰”、“玉玲珑”、“皱之峰”、“瑞之峰”,以及清代郑板桥收藏的“竹形石”.文学家蒲松龄收藏的“蛙鸣石”,“三星石”等皆为文人石。这时期,对石欣赏形式和方法更加丰富丰富多彩。
用墨玉形容人是什么意思单纯来说墨玉并将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关键看它的雕刻体裁 美玉在中国古代是珍品的象... 另外古人用美玉形容女子冰清玉洁,送女友美玉,也代表自己怜香惜玉,是个对自己言行...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以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感知晶莹润泽的玉,联想到风物的美好、人物品格的高尚,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标准。玉也由天下至美之物,发展到万有通灵之神、人间至贵之宝,是美德的化身。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独具人文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凝成了古代典籍中特定的艺术符号。解析玉石原型中所蕴涵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接近古人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格、崇道德、尚礼义的精神追求,理解玉器在古人情感世界中独特的审美认同,并读懂古籍中玉这一特定象征符号深奥的内涵及真正的意义指向。
墨玉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自然资源,主要产于新疆和田、且末县,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其色重质腻,纹理细致,漆黑如墨,光洁可爱,极负盛名,其硬度为Mohs4o左右,素为治砚、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墨玉,指的是新疆和田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它具备和田玉一样的优秀品质,坚致而温润,其中纯漆黑如墨者,其漆黑如墨,色重而质腻,纹理细致,光洁典雅。
墨玉为软玉,墨玉中含有大量其他矿物,真正的墨玉应该是全黑,不透明。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避瘟,有益于人者,美不胜收。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 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逋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管子·水地》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墨石》:“ 西蜀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輭,土人镌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
宋 米芾 《砚史·夔州黟石砚》:“色黑,理乾间有墨点,如墨玉光,发黑不乏。”
《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五经通义·礼》里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玉是坚韧的,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骨子里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人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有幸觅得一方久已心仪的美玉,那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宝石,名贵自然不在话下,然而玉又绝非只能远观而不可赏玩之物。恰恰相反的是,你越是与之亲近,它就会越发圆润、越有光泽,玉的灵性正在于此。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其它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有白玉底的墨玉与碧玉底的墨玉,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墨色玉,皆可称为墨玉。软玉以白玉的价值为高,碧玉的价值低于白玉。高级的碧玉在不用强光照射下就会呈现明艳的碧色,质地好的全墨色碧玉,在碧玉中并非最高等级;质地差的全墨色碧玉数量不少,大都作为石材。
白玉底(或青白玉底)的墨玉,又有点墨、聚墨与全墨的区别。点墨状的墨玉,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谓的“瑿玉”,之前有人提出“是否有紫色的和阗玉?”所展示出来的相片就是“瑿玉”,如以强灯及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散布均匀的无数细微点状石墨,所以外表呈现灰色而非紫色,和阗玉是没有紫色的。
白玉底的墨玉(或青白玉底),又有点墨、聚墨与全墨的区别。质地好的白玉底全墨墨玉,数量很少。事实上大家所称的墨玉,往往呈现在原石市埸上所谓的“青花玉”。青花玉就是在白玉或青白玉中呈现黑色星点、或云雾状或条带状黑纹,都可叫做“青花玉”,青花玉如果黑(灰)白分明,有人又叫它为黑白玉,当然,黑的部分即是聚墨状的墨玉,灰的部分即是点墨状的墨玉。碧玉底的墨玉,呈现明艳的碧色。
还有一种黑色的喀瓦石,呈全墨色,但是硬度不够,就不可称为墨玉。墨玉以全黑为贵,黑如纯漆,细如羊脂,是墨玉中极品。秦汉以前,泰山玉就已闻 名华夏。泰山玉产于泰山西部,经专家鉴定命名,分为“泰山碧玉”、“泰山墨玉”、“泰山翠斑玉”。泰山玉是一种无面矿物,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化学物质和微量元素,用此玉做的容器可改变水质成份,治疗软骨病、健脑提神、延年益寿。此玉制成的产品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于一体,既有传统的古朴典雅、又具现代的生活气息。富平墨玉自秦汉时即有开采,据县志载“县北产矿石,诸郡县采者群至,可镌字、琢磨,人号墨玉”也是中国著名的“石刻之乡”。
富平墨玉及其作品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最大石刻艺术宝库的西安碑林、馆藏l 700多件文物,其中80%以上为富平墨玉所制,秦李斯的《峄山刻石》,东汉合阳的《曹全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更是堪称镇馆之宝,时至今日,省博物馆无论是碑石复制,还是当代名家书法刻石,石料均取自富平,并由富平民间艺人雕刻。
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被称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那一件件大型雕群,数量繁多的各类石刻、造像、拴马桩,从桥陵高15米,重40吨的华表,到干陵前神秘的无字碑,还有国之瑰宝的“昭陵六骏”均是富平墨玉所制,清代翰林李因笃在其《唐陵墨玉》中写道: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岑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墨玉"玖"也!
传统意义上的墨玉是专指白玉和青玉被石墨沁入形成的,作为墨玉当然是越黑越好,不过一定要有玉质,否则就是石头,大部分墨玉都是灰灰的,不黑不白,这种料称做“青花”,一般而言,“青花”的玉质相当细腻,脂感很好,上手特有感觉,其中黑白分明的“青花”很受玉坊的青睐,可用于巧雕,黑白分明的青花和田籽料俗称为黑白子,上品要求“白如宣纸、黑如墨”,市面上极易与和田“青花”混淆的是青海“青花”,一般而言,青海“青花”给人一种冻冻的感觉,几乎看不到墨点,墨是融在玉里的,有的可呈现出紫色光晕,当然黑白分明的可以根据白玉部分来区别。
传统墨玉的正确划分是根据石墨的入沁形态分为点墨、聚墨、全墨。点墨顾名思义就是石墨呈点状分布;聚墨就是石墨比较密集,但并没有把原来的玉种都塞满,外观是呈黑灰色;全墨是石墨把原玉种的每个空间都占据了,且很密集,全墨中“黑如纯漆”者是上品,十分少见!青花玉一般是由墨玉和白玉两种颜色的玉组合而成,即“青花”是对一块玉石上墨、白两色的整体叫法。这一点与青花瓷相同,青花瓷一般由青、白两色组成,“花”亦非花,“花”亦非色,实际的主导颜色是“青色”。
青花玉借鉴了这种称谓,黑(墨即黑)、白两色以墨色为主,白色为底子或点缀。黑碧是新疆常见的玉种,色泽比点墨和聚墨要黑,所以也被称为墨玉,但本质还是碧玉。由于其上品色漆黑,极易于传统墨玉中的全墨相混淆,青玉底张的全墨也很容易被误认为黑碧。我个人认为区别的要点是用强光打进去,青玉底张的墨玉可见均匀细密的墨点,而黑碧则可见状如海藻的墨团,传统墨玉在强光紧贴玉面垂直照进去时,在光层与墨质层之间可见透明如薄膜塑料的玉质层。
就手感而言,青玉底张的全墨性糯,感觉柔软,韧性好,而黑碧则玉质硬脆、外表光亮。在新疆还有一种黑色的蛇纹石常充黑碧,当地人称为“喀瓦石”,维吾尔族人的意思是“没有玉质的石头”,几乎在所有出产和田玉的矿区均出产此类蛇纹石。区别主要在于硬度和玉质,不过即便是黑碧,若是没有玉质或石性大,那也是石头。
综观中国古代玉器的流变过程及其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形式繁多,质地莹润,碾琢精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作为中国古代玉器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传世古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像一颗明珠那样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正在蓬勃发展中的现代玉器工艺的宽广路程。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
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
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4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品》
下一篇: 施蛰存:桃色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