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逸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逸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盛行于汉末魏初,如曹丕《与吴质书》云:“公幹(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逸”原有超世拔俗,飘然不群之意,如《后汉书·蔡邕传》谓“伯喈旷世逸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谓“亮少有逸群之才”。曹丕论文学,早有“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的主张。他很称赏刘桢诗歌的“逸气”——也即飘然脱俗的奔放之气,但是又可惜他刚劲之力不足。钟嵘《诗品》列刘桢诗于上品,云:“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可见汉魏六朝文论家,视高妙通脱、拔俗不群的“逸气”为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客观上产生了否定儒家礼义对于诗人主观气质和才性的支配和决定作用。后人又据此加以理论发展。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式》,提出诗歌风格的十九体,“逸”为其中一体,并阐释为:“体格闲放曰逸。”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千古词场称逸者,吾于文得一人,曰庄周;于诗得一人,曰李白。知二子之为逸,则逸与神,信难优劣论矣。”明代唐志契对“逸”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唯逸之一字,最难分解。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浊,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尽矣。”作为文艺美学范畴的“逸”,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大。总的来说,在魏晋表现为违礼脱俗、自由抒写的精神风貌;在宋元表现为一代文人彻悟进退穷通之理,只以抒写胸中逸气以自娱的超然出世的审美文化观;在明清表现为主情派文人“大丈夫独往独来,自舒其逸”的放逸不羁的品格。在诗歌的风格领域,“逸”的影响则表现为“飘逸”。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飘逸》云:“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这里,“飘逸”又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把人物的超脱世俗的孤高风貌,注入到了诗歌的飘逸风格之中。
飘逸作为一种风格范畴,其内涵是什么?中国古典诗学观念中是如何界定飘逸的【词目】 飘逸
【拼音】 piāoyì
【注音】 ㄆㄧㄠ ㄧˋ
【构成】 并列式:飘+逸
【基本解释】 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通常用飘逸来形容这个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诗学指的是什么《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有人认为失传的第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的。
对现存26章的内容,有六分说、五分说、三分说三个分法。《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诗学》对国人也有较深的影响。
扩展资料:
分章结构
六分说:《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
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诗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四”女学生的诗文
下一篇: 五律《释处默·圣果寺》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