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他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九岁从军,到绍兴十一年(1141)三十八岁时,被秦桧陷害身亡。为了抵抗金兵南下,保卫南宋的半壁山河,进而收复中原,长期转战在今两湖、浙、赣、苏、皖一带。绍兴四年和十一年,就曾两次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击败金兵,十一年还驻军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因而这首作于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的诗,难以确定其具体的写作时间。
“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苏轼这首论诗的诗,恰好道出了岳飞《池州翠微亭》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明白如话,不假雕饰,也没有用事用典,完全出之以口语、常言,却十分感人。其奥妙全在于以情取胜。这种“情”是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所以,它冲口而出,是那样的自然、真挚。
只要了解了作者的身世、经历,就能较深地体味到诗中强烈的爱国感情。生当北宋末世的岳飞,亲眼看见了祖国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青年从军,以“还我河山”为己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冒矢石,受风霜,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岳飞对祖国山川的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正是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这位连年征战的青年将军,在戎马倥偬之际,面对为之战斗的祖国山川,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发而为诗。
诗的首句叙述自己的经历,从而把登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面,使读者感受到时代和诗人的脉搏是一致的。第二句用“特特”以强调这次登临(“特特”,作特地、特别解,叠字有强调之意),表明戎马倥偬,登临难得,而把自己的戎马生活与大好河山从感情上联系起来,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把感情抒发的重心移到对故国的爱恋上来,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了铺垫。三四两句为全诗的中心。它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谊,使人们看到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流连忘返的心境,从而表现了诗的主旨。全诗即这样一气贯注,倾泻了一个驰骋沙场,为国而战的诗人的炽热感情。
《池州翠微亭》是岳飞“发于心而冲于口”的心声。它以它的真情和自然,叩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0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诗《叶绍翁·嘉兴界》诗词注释与赏析
下一篇: 《陆游·书愤》题解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