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
这首词曾被清末民初的词学家况周颐激赏,在其《蕙风词话》中,曾记载云:“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朱彝尊)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云。”(按《捣练子》即《桂殿秋》,而误引“小簟”为“小枕”)如果按况氏所云,则此词简直成了一代清词的压卷之作,但况氏却并未能清楚说明其好处究竟在哪里。
这首小词应该跟朱氏与其妻妹冯寿常的爱情本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彝尊十七岁入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朱彝尊的词集《静志居琴趣》以及晚年编定的诗文集《曝书亭集》中的长诗《风怀二百韵》,都是在冯氏死去后才写的,在这些作品中均可见到朱氏对冯氏的感情之深厚和难忘。
朱氏和冯氏曾有几次同舟共载的机会,这在朱氏的诗词中曾留有不少有关的记述。从这些诗词中来看,朱氏之得与冯氏有同舟共载之机会,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次是朱氏入赘到冯家后不久,江南曾一度遭遇兵乱,朱氏与冯女全家避兵舟中,这是两人第一次同舟共载,当时冯女年纪虽方逾十龄,但其眉目必极为秀美,曾予朱氏以深刻印象,故其《风怀》诗于叙及兵乱中“尽室隐村艡”之时,竟以生动之笔墨记述了冯女“推窗倚峭樯”时所露出的“蛾眉新出茧”的美丽。其次是朱氏入赘后曾与冯氏全家数度乘舟出游,而于途中登岸参拜佛寺时,两人曾被游人误认为夫妻,故其词有“众里分明并侬拜”,及“尽说比肩人”与“赢得渡头人说,秋娘合配冬郎”等句,这些情景必然都曾给朱氏留下了不少美丽动心的回忆。其三则是朱氏移居梅里时,亦曾与冯女同舟共载。盖以江南水乡,其来往出入必多以舟船为重要交通工具,而朱氏与冯女之间,则平日因为有礼防之拘束,自然极少有能够公然相对共处之机会,但在乘舟外出时,则全家势必同处于一个篷舱之内,如此则朱氏与冯女遂得有较长的时间可以公然地相对共处,而两人之间的爱意滋长,也必与此种同舟相对之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其《鹊桥仙》“寒威不到小篷窗,渐坐近、越罗裙钗”,及《渔家傲》“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等词句,皆可为证。《桂殿秋》正是朱氏若干年后再回忆起当年自己与那个美丽的女子同舟共渡之往事所写的一首词。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曾把朱词与南宋史达祖的《燕归梁》做了比较,丁氏以为朱词“较梅溪词尤含意无尽”,此言的是。朱氏的爱情词虽然只是写爱情,并无言外的贤人君子的用心,但因其所写的是属于一种传统礼教所不容许的、不可公诸于世的隐秘恋情,因而在其内在之欲求与外在之局限的冲突矛盾中,有一种不得不自我强加敛抑的姿态,这使得他的爱情词写得很含蓄朦胧,容易给人以言外之联想。而且因为对这一爱情的珍惜与对冯女的尊重,使他的词写得比一般爱情词更珍贵、更庄严,有一种尊严和高贵的品质。何况这首词所表现的,除去一种尊严高贵之品质以外,似乎还蕴含有一种丰富的言外之潜能。
一般说来,一篇作品并不见得其中之每字每句都富含有感发之潜能,不过只要全篇中有一二处蕴含此种潜能,便已足可以使全篇为之振起。朱氏此词开端三句所写的“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是说回忆起当年两人同舟共渡时,那个美丽的女子风姿绰约,她的黛眉在青山的映衬之下显得更为秀美。而朱氏这首词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赏爱,足以引人产生感发之联想者,实在乃是因为此词有结尾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两句。此二句若就其狭义者而言之,则其所写者自然乃是朱氏与冯女同舟共载之情事,写两人曾经共在一条船上,两个人都因相思不能成眠,可是却连诉说衷情的机会都没有。
前句的“共眠一舸”四字,写所处的地点之相近,同时也暗示了在如此接近的“一舸”中,其主观的想要接近的内在愿望之强烈。而后句的“小簟轻衾各自寒”七字,则写外在的现实环境之约束所造成的难以逾越的隔绝之痛苦。而且前句之“听秋雨”三字所暗示的无眠的苦况,则又正是对开端“共眠”二字的强烈的反讽。是其所写者虽为现实之情事,但在其叙写中所暗含的反讽的张力,以及其在主观内在之愿望与客观外在之约束中所造成的强烈的对比,遂使其所写的个别事件,化生出了一种足以喻示整个人世之“天教心愿与身违”之共相的潜在的能力。何况这两句词中所使用的一些语汇,也都在语言学之联想轴中,具含有一种足以引生读者丰富联想的作用。即如“舸”字所提示的“船”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着一种喻象的语言代码作用。船的形象一般习惯给我们的联想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一片生活的天地。所以我们俗语形容生活的苦难,就说“逆水行舟”,形容同心合力就说“同舟共济”,以舟船来喻示人生的种种处境。即使仅就词人作品中所写的舟船形象而言,如苏轼《临江仙》结尾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便是以“小舟”之远逝,表现一种想要飘然远引的襟怀;而辛弃疾《沁园春》之“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则是以“骇浪”中不能前进的船来表示一种对外在环境之迫害的忧惧。
而朱词在“共眠一舸”之下所写的“听秋雨”的意象,就中国诗歌之传统而言,原来也有一种喻象的作用。秋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而听雨给了我们多少感受和联想?蒋捷《虞美人》词,曾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老年听雨僧庐下”的叙写,就是以“听雨”的形象,来喻示人生各种不同环境之经历和心情,而苏轼《定风波》之“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以对“雨声”之无惧来表示他的潇洒,可见以“听雨”一词来喻示自己的感受与心境,含蕴是极其丰富的。下句“小簟轻衾各自寒”,同样甚有感发之潜能。盖以“簟”为所卧之席,“衾”为所覆之被,下“簟”上“衾”正喻示了一个人生活在人世中的最基本的处境,也是最基本的所有。而曰“小簟”“轻衾”,“小”字之拘限,“轻”字之凉薄,二者相结合,遂使人感到了一种最为无助与无奈的境界,更继之以“各自寒”三字,则是在此种无助与无奈之中,对于外在凄寒之一种独力的忍受和承担。所以朱彝尊这两句词写得很妙。他写的是一个爱情事件,可是他这两句词给了我们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联想。如果把这首词的范围扩大,那就是在我们的国家、或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在一个屋檐下的,在一个天空下的,可以说都是“共眠一舸”,但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所经历的风雨,我能够为你做些什么?你又能为我做些什么?古人说:“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相助。”一个人又能替另一个人分担些什么呢?只能是各自忍受承担自己的苦难和寒冷。所以此词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两句,就作者之本意言之,虽或者只不过是对于旧情往事的一种现实的追忆而已,然而却因其在叙写中,于无意间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使他所写的文本产生了一种足以引人感发之联想的喻示的潜能。这正是朱氏此词于无意间所达致的一种妙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代中期诗人王豫及其所选《群雅集》
下一篇: 苏轼《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