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王瑞明《宋会要辑稿》中国名著简介

大道家园 2023-07-22 21:51:47

王瑞明《宋会要辑稿》中国名著简介作者:王瑞明

《宋会要辑稿》是宋代官修的一部史书,分帝系等十七类,以礼、职官、食货等类的篇幅最大。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书。

宋代学者精于历史编纂学,勤于考证古代史,也努力于记载其本朝代的历史。在记载其本朝史方面,官府或私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赵宋官府为编写会要体的史书,特在秘书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叫会要所,它与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的关系极为密切。会要的编修,主要取材于实录与日历;此外,朝廷各单位及诸路监司管辖的州军所有档案,都在网罗之列,会要集中了各方面很丰富的资料。实录与日历,月纲日纬,记流水账。会要不同,会要以史实的内容为标准,按史实的性质分门别类排列。

宋代编辑的会要,计有《庆历国朝会要》、《元丰增修五朝会要》(即《六朝国朝会要》)、《政和重修会要》、《乾道续修四朝会要》、《乾道中兴会要》、《淳熙会要》、《嘉泰孝宗会要》、《庆元光宗会要》、《嘉泰宁宗会要》、《嘉定国朝会要》(即《十三朝会要》)。宋代修会要十次,共计二千二百余卷,卷数之多,为历代会要体史书所望尘莫及。宋代的会要,除李心传所编《国朝会要总要》曾刊行于四川以外,官修诸本,从未刊行,但官府准许臣民自由传抄。南宋秘阁所藏北宋纂修之传抄本及南宋纂修之正本,皆被元兵劫入燕京,元修《宋史》时,即作为重要史料根据。《宋史》诸志,就是脱胎于《宋会要》。《宋会要》与《宋史》诸志比较,详略悬殊很大,然《宋会要》的轮廓,大致保存于《宋史》诸志中。

明代初年编修《永乐大典》,将《宋会要》记载的史事分隶于各韵,计有《国朝会要》、《续会要》、《政和会要》、《乾道会要》、《中兴会要》、《光宗会要》、《宁宗会要》七种。当时的《宋会要》,已十失其一。当时文渊阁所藏之《宋会要》,只有残本二百零三册。明宣德年间,文渊阁藏书大半付之一炬,明万历时已不见这部书的踪迹了。

清代的徐松(星伯),于公元1809年(嘉庆十四年)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时《永乐大典》虽已散失一千余册,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徐松是一位有心人,他利用职务的方便,凡他所看到的《永乐大典》上的《宋会要》条文资料,皆一一抄出,日积月累,得五六百卷。徐松未及排比整理就与世长辞。这部珍贵的《宋会要辑稿》抄本流落北京琉璃厂书肆,为江阴缪荃孙所得。不久,又流入广雅书局提调王秉恩之手。王秉恩死后,《宋会要辑稿》为刘翰怡购得,交刘富曾整理,徐松原抄稿被痛加删并,成初编二百九十一卷,续编七十五卷。刘富曾又参考各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资料,录成清本,共得四百六十卷。这样一来,分类隶事,失检之处甚多,原抄稿面目,已不可复见,徐松原抄稿的史料价值竟被淹没;原抄稿虽有一些错别字,但一字一句,尽是《永乐大典》原文,可据以推定原来之次序。但刘富曾的改编本(即清本)有少数篇幅,确是大典原文,而不见于徐松原抄稿,因此,它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宋会要辑稿》,是从刘翰怡处购得的徐松原抄稿的北京图书馆影印本。公元1935年影印三百部,每部二百册。其中帝系、后妃六册,礼、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五十一册,职官四十九册,选举十四册,道释一册,食货四十三册,刑法八册,兵十五册,方域、蕃夷十三册。解放后,据以出版了新的影印本。

《宋会要辑稿》所记载的,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一代之要政,往往随文附见,有许多资料是《宋史》上所难以见到的。有一些史料,仅见于本书,或他书简略,而本书详备,如《王临川集》所记“制置三司条例”云:“诸司则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不明其意。查《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二至三,及四十二之二〇至二一,“诸路之财,平时往往巧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这就说得很清楚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记载了丰富的经济史料,田制、田赋、水利、户口、矿冶、茶法、农业生产技术及采矿技术,叙述甚详。有人对此书赞赏不已,指出“此天壤间绝无仅有者”。影印本《宋会要辑稿》存在不少问题,如已查出有五十四处较大篇幅的复文。

为使用《宋会要辑稿》资料提供线索,有《宋会要研究备要》,收有《宋会要辑稿》的项目(标题),及其所载册数、页数、原载《永乐大典》卷数和收录的年次等,使用甚为方便。

《宋会要辑稿》的内容是什么?该书保存了大量《宋史》及其他史书所不载的宋代史料,其记述往往具有较为原始而详细的特点,便于查核元修《宋史》各志的纰缪和疏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如食货类“限田杂录”,“造水硙”,“修理堰、闸、渠、斗门、堤岸”,“各路产物买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诸门,皆为《宋志》所不载。《宋会要辑稿》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共三百六十六卷,其中有十卷分上、下卷,实有三百七十六卷。按《玉海》所载《庆历国朝会要》类目,分六十七类:帝系十一卷、后妃四卷、乐八卷、礼六十二卷(卷二十分上、下)、舆服六卷、仪制十三卷、瑞异三卷、运历二卷、崇儒七卷、职官七十九卷(卷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八分上、下)、选举三十四卷、食货七十卷(卷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八、七十分上、下)、刑法八卷(卷二分上、下)、兵二十九卷、方域二十一卷、蕃夷七卷、道释二卷。类下分门。各门篇首有简短的序言加以概括,然后按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不仅眉目清晰,便于检阅,且能将各种典章制度,没有形成制度的政事处理故事,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和不同意见,较完整地反映出来。

《宋会要辑稿》是什么?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后人称《宋会要》。《宋会要辑稿》,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原稿,未经彻底整理。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馆官员编纂本朝史事,后期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专修本期《会要》。两宋修成的会要计有《庆历国朝会要》(宋绶等纂)、《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李德刍等纂)、《政和重修会要》(曾肇等纂)、《乾道续四朝会要》(汪大猷删定)、《乾道中兴会要》(陈骙编类)、《淳熙会要》(赵雄等奏进)、《嘉泰孝宗会要》(邵文炳汇次)、《庆元光宗会要》(京镗等奏进)、《嘉泰宁宗会要》(陈自强等奏进)、《经进总类会要》(张从祖类辑)和《经进续总类会要》亦即《十三朝会要》(李心传修)等十一种。此外,《宋史》的《理宗纪》和《礼志》,计有四次进呈《会要》的记载,但史文不详,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详细情况难以查考。这十一种《会要》,内容虽往往相互交错,总的时间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对二百六十五年史事,作了分门别类的记述。人元之后,《宋会要》已有所散佚,至明修《永乐大典》时,所收已非原书之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6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