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乔宇《恒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2 18:33:14

乔宇《恒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乔宇:恒山记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芳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状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崖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

上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恒山,为五岳之一,又名元岳、常山。其主峰在今山西浑源县南。相传上古之时舜帝巡狩到此,见山势雄伟,于是封为北岳。汉时避文帝讳,曾改名常山。自汉起,历代王朝均在今河北曲阳北之大茂山致祀北岳之神,明代则以今山西浑源的玄武峰群山为祀,即今之恒山,乔宇所记,便是浑源恒山。作者采用游记之文通常所用的移步换形的写法,根据游历进程顺次记来,描绘了恒山雄伟峭拔的气势和山中奇草异木的繁荣景观,抒发了对恒山的一片怀慕深情。

一起笔点出北岳的方位之后,先总叙一句;“纷缀典籍”,那意思说,古代文献中对北岳有纷繁众多的记载。接着列举《尚书》、《水经》、《福地记》诸书所记,以舜帝曾巡狩到此和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总元之天来突出它作为五岳之一的崇高地位和悠久历史,由此激发着人们的景仰之情,算是正式描写之前的引子和铺垫。

一般说,马上就该进入正式的恒山游记了,却想不到作者又一笔宕开,转写其家乡与北岳的距离,写他自幼对北岳的由衷向往和未曾登临观览的遗憾,以致深深怀慕竟达二十多年,“衷心藏之,何日忘之”,一片真挚深沉的怀恋之情跃然纸上,真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了。正缘于此,所以一得登临机会,自不会轻易放过。那是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元的年头,作者奉命要将这改换年号之事告知西陲边疆的藩国,并致祭明代先帝的陵墓及山河之神,于是借便畅游,以了宿愿。

当他行至恒山时,首先观览到的是奇峰恣意耸入云天,山体纵情盘踞大地,山腰飘浮着片片流云,山顶为红日升天所经历。这里着力渲染峰峦之高和山基之广,突出了恒山雄伟壮观的整体气势。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又喜又惊,于是沿着山坡东侧、再斜向岭北攀登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姿态各异的珍花灵草、争奇斗艳的纷芳桃李,五彩缤纷,生机蓬勃,充满着醉人的春意。在观览了那奇峰入云的壮美境界之后,欣赏这山花烂漫、春气袭人的秀美之景,必然令人感到愉快而舒适。当他登上半山,稍作休息时,仰观俯察,上见奇峰破云,下临万丈深谷,自己恰如身在半空,立刻,他产生了仿佛凌空而行、飘飘欲仙的快感。

接着再往上攀登,到了虎风口,则着笔于对松柏的重点描绘。先用一“横”字写松,一“强”字写柏,已是出语不凡,颇见此地松柏久经风暴磨砺的坚贞倔强之姿;然后再出以飞龙怒虬的比喻,化静为动,写活了横松强柏的奇形怪状和勃勃郁郁的盎然生机,真可谓神来之笔。最后,借对这里松柏特别枝繁叶茂的惊怪而引出所谓北岳神灵的护卫,既烘托出一种神奇怪异的气氛,给这里的横松强柏染上了一层神迷的色彩,又顺势展开了后面一段有关祭祀北岳神灵的描写。

但这段描写并未游离本题,仍然被攀登的进程和石飞曲阳的美妙传说紧紧钩连。面对北岳神庙的“颓楹古像”,作者是“肃颜再拜”,表现出对神灵的无比敬畏;接着又赞扬岳神的“有祷辄应、赫昭四方”,并且欣然题诗留名;结尾说这次登览使梦境变为现实并非偶然,仿佛冥冥之中有神灵的昭示与撮合,表现出对北岳的深深景慕与无比崇敬,并且切合恒山作为北岳的特殊地位而增添了它的灵怪气氛。

当作者登上绝顶,纵目骋望时,四方八面的山川姿色便尽收眼底,但他并未平分秋色地一一详记,而是略于东北而详于西南,并且详略交错,富于变化。写西,用“奔峰来趋”四字形容山峦绵延逶迤、有如俊马奔腾而来;写南,先点出三百里外之五台尚隐约可见,然后再以“俯首伏脊”四字描绘群峰低伏之状。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暗用比拟而自然浑化、了无痕迹。俗言登高望远,因而,这远眺东南西北的种种描写,便集中突出了恒山绝顶的高耸云天。最后再点出舜帝巡狩朝会之事,照应了文章开头;在“不觉怆然”的低落情绪中,暗暗包含着国运不振和未得君臣鱼水际遇的复杂感慨,可谓寄意遥深,由此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本文记恒山之游先叙其悠久历史和作者自己经久不灭的怀慕深情,以致尊崇之意;次叙登览经过,历历游踪,清晰可辨;一程一境,无不引人入胜。但又始终紧扣山势的雄伟高俊和草木的繁茂秀丽用笔,不时以抒情、议论之笔点染其间,不仅境界优美,而且情意婉长。其比拟描绘,形象而生动,贴切而自然;行文亦简练有法,有大手笔风范。

乔宇《恒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乔宇:恒山记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芳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状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崖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

上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恒山,为五岳之一,又名元岳、常山。其主峰在今山西浑源县南。相传上古之时舜帝巡狩到此,见山势雄伟,于是封为北岳。汉时避文帝讳,曾改名常山。自汉起,历代王朝均在今河北曲阳北之大茂山致祀北岳之神,明代则以今山西浑源的玄武峰群山为祀,即今之恒山,乔宇所记,便是浑源恒山。作者采用游记之文通常所用的移步换形的写法,根据游历进程顺次记来,描绘了恒山雄伟峭拔的气势和山中奇草异木的繁荣景观,抒发了对恒山的一片怀慕深情。

一起笔点出北岳的方位之后,先总叙一句;“纷缀典籍”,那意思说,古代文献中对北岳有纷繁众多的记载。接着列举《尚书》、《水经》、《福地记》诸书所记,以舜帝曾巡狩到此和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总元之天来突出它作为五岳之一的崇高地位和悠久历史,由此激发着人们的景仰之情,算是正式描写之前的引子和铺垫。

一般说,马上就该进入正式的恒山游记了,却想不到作者又一笔宕开,转写其家乡与北岳的距离,写他自幼对北岳的由衷向往和未曾登临观览的遗憾,以致深深怀慕竟达二十多年,“衷心藏之,何日忘之”,一片真挚深沉的怀恋之情跃然纸上,真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了。正缘于此,所以一得登临机会,自不会轻易放过。那是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元的年头,作者奉命要将这改换年号之事告知西陲边疆的藩国,并致祭明代先帝的陵墓及山河之神,于是借便畅游,以了宿愿。

当他行至恒山时,首先观览到的是奇峰恣意耸入云天,山体纵情盘踞大地,山腰飘浮着片片流云,山顶为红日升天所经历。这里着力渲染峰峦之高和山基之广,突出了恒山雄伟壮观的整体气势。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又喜又惊,于是沿着山坡东侧、再斜向岭北攀登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姿态各异的珍花灵草、争奇斗艳的纷芳桃李,五彩缤纷,生机蓬勃,充满着醉人的春意。在观览了那奇峰入云的壮美境界之后,欣赏这山花烂漫、春气袭人的秀美之景,必然令人感到愉快而舒适。当他登上半山,稍作休息时,仰观俯察,上见奇峰破云,下临万丈深谷,自己恰如身在半空,立刻,他产生了仿佛凌空而行、飘飘欲仙的 *** 。

接着再往上攀登,到了虎风口,则着笔于对松柏的重点描绘。先用一“横”字写松,一“强”字写柏,已是出语不凡,颇见此地松柏久经风暴磨砺的坚贞倔强之姿;然后再出以飞龙怒虬的比喻,化静为动,写活了横松强柏的奇形怪状和勃勃郁郁的盎然生机,真可谓神来之笔。最后,借对这里松柏特别枝繁叶茂的惊怪而引出所谓北岳神灵的护卫,既烘托出一种神奇怪异的气氛,给这里的横松强柏染上了一层神迷的色彩,又顺势展开了后面一段有关祭祀北岳神灵的描写。

但这段描写并未游离本题,仍然被攀登的进程和石飞曲阳的美妙传说紧紧钩连。面对北岳神庙的“颓楹古像”,作者是“肃颜再拜”,表现出对神灵的无比敬畏;接着又赞扬岳神的“有祷辄应、赫昭四方”,并且欣然题诗留名;结尾说这次登览使梦境变为现实并非偶然,仿佛冥冥之中有神灵的昭示与撮合,表现出对北岳的深深景慕与无比崇敬,并且切合恒山作为北岳的特殊地位而增添了它的灵怪气氛。

当作者登上绝顶,纵目骋望时,四方八面的山川姿色便尽收眼底,但他并未平分秋色地一一详记,而是略于东北而详于西南,并且详略交错,富于变化。写西,用“奔峰来趋”四字形容山峦绵延逶迤、有如俊马奔腾而来;写南,先点出三百里外之五台尚隐约可见,然后再以“俯首伏脊”四字描绘群峰低伏之状。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暗用比拟而自然浑化、了无痕迹。俗言登高望远,因而,这远眺东南西北的种种描写,便集中突出了恒山绝顶的高耸云天。最后再点出舜帝巡狩朝会之事,照应了文章开头;在“不觉怆然”的低落情绪中,暗暗包含着国运不振和未得君臣鱼水际遇的复杂感慨,可谓寄意遥深,由此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本文记恒山之游先叙其悠久历史和作者自己经久不灭的怀慕深情,以致尊崇之意;次叙登览经过,历历游踪,清晰可辨;一程一境,无不引人入胜。但又始终紧扣山势的雄伟高俊和草木的繁茂秀丽用笔,不时以抒情、议论之笔点染其间,不仅境界优美,而且情意婉长。其比拟描绘,形象而生动,贴切而自然;行文亦简练有法,有大手笔风范。

乔宇的恒山游记的原文与译文恒山记[1]
[明]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2],《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3],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4],为元岳[5]。《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6],为总元之天[7]。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8],距岳五百余里[9],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10],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11],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12],恣生于天[13],纵盘于地[14]。其胸荡高云[15],其巅经赤日[16]。
余载喜载愕[17],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18],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19];桃芬李葩,映带左右[20]。山半稍憩,俯深窥高[21],如缘虚历空[22]。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23],壮如飞龙怒虬[24],叶皆四衍蒙蒙然[25],怪其太茂。从者云[26],是岳神所保护[27],人樵尺寸必有殃[28]。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29]。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30],始至岳顶。颓楹古像[31],余肃颜再拜[32]。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33]。相传飞于曲阳县[34],今尚有石突峙[35],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36],以为亦岳灵所寓也[37]。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38],来焚香于庙下[39],有祷辄应[40],赫昭于四方[41]。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42]。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43]。东则渔阳、上谷[44],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45],北尽浑源、云中之景[46],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47],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48],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49],不觉怆然[50]。又忆在京都时[51],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52],故知兹游非偶然者[53]。
文章翻译
北岳恒山在浑圆州的南面,关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这里指的就是恒山.。《水经》记载,"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旧署五代·蜀·杜光庭"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我家住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旁边,距离北岳恒山500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从没有登上去游览过.我怀着这个想法20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际,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中途经过浑源.去北岳恒山仅仅十里路多点,从南(我家)向北岳恒山来,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为红日所经过,极言其高我一路上,又惊又喜.我收起惊喜的表情,向东面继续走去.顺着山岭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异草.样子以不一样.杨树和李相互映衬彼此关连.我在半山停下来休息,向下看深处非常之高.像是在虚无的空间攀援经历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左右,前面是虎风口,这里的多是一些粗壮的松柏像是巨龙一样,叶子四处展延密茂茂密的奇怪.随从的人说是这里的山神在保护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
山上的路十分的险,走走停停走了三里,到了山顶.废庙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的朝拜.庙之上有个叫飞石窟的地方,两岸石壁林立,中间缺了一大块。相传是肥皂了曲阳县。到现在还耸立在那.所以历代上山之人都会前往祭祀.
这座祠就在曲阳县.以为山神就住在那里.每年的春天有些村民走上千里也来到这里烧香有求必应.显耀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所以就保护了这里的树木.我题字在这石壁之上把诗写在了新庙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4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