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何处是归程》散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2 17:27:42

《何处是归程》散文赏析何处是归程

在纷歧的人生路上,沙侣也是一个怯生的旅行者。她现在虽然已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了,但仍不时地徘徊歧路,悄问何处是归程。

这一天她预备请一个远方的归客,天色才朦胧,已经辗转不成梦了。她呆呆地望着淡紫色的帐顶——仿佛在那上边展露着紫罗兰的花影。正是四年前的一个春夜吧,微风暗送茉莉的温馨,眉月斜挂松尖把光筛洒在寂静的河堤上。她曾同玲素挽臂并肩,踯躅于嫩绿丛中。不过为了玲素去国,黯然的话别,一切的美景都染上离人眼中的血痕。

第二天的清晨,沙侣拿了一束紫罗兰花,到车站上送玲素。沙侣握着玲素的手说道:“素姐,珍重吧!……四年后再见,但愿你我都如这含笑的春花,它是希望的象征呵!”那时玲素收了这花,火车已经慢慢地蠕动了——现在整整已经四年。

沙侣正眷怀着往事,不觉环顾自己的四围。忽看见身旁睡着十个月的孩子——绯红的双颊,垂复着长而黑的睫毛,娇小而圆润的面孔,不由得轻轻在他额上吻了一下。又轻轻坐了起来,披上一件绒布的夹衣,拉开蚊帐,金黄色的日光已由玻璃窗外射了进来。听听楼下已有轻微的脚步声,心想大约是张妈起来了吧。于是走到扶梯口轻轻喊了一声“张妈”,一个麻脸而微胖的妇人拿着一把铅壶上来了。沙侣扣着衣钮欠伸着道:“今天十点有客来,屋里和客厅的地板都要拖干净些……回头就去买小菜……阿福起来了吗?……叫他吃了早饭就到码头去接三小姐。另外还有一个客人,是和三小姐同轮船来的……她们九点钟到上海。早点去,不要误了事!”张妈放下铅壶,答应着去了。

沙侣走到梳妆台旁,正打算梳头,忽然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容颜老了许多,和墙上所挂的小照,大不同了。她不免暗惊岁月催人,梳子插在头上,怔怔地出起神来。她不住地想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结婚,生子,做母亲……一切平淡的收束了,事业志趣都成了生命史上的陈迹……女人……这原来就是女人的天职。但谁能死心塌地的相信女人是这么简单的动物呢?……整理家务,扶养孩子,哦!侍候丈夫,这些琐碎的事情真够消磨人了。社会事业——由于个人的意志所发生的活动,只好不提吧。……唉,真惭愧对今天远道的归客!——一别四年的玲素呵!她现在学成归国,正好施展她平生的抱负。她仿佛是光芒闪烁的北辰,可以为黑暗沉沉的夜景放一线的光明,为一切迷路者指引前程。哦,这是怎样的伟大和有意义!唉,我真太怯弱,为什么要结婚?妹妹一向抱独身主义,她的见识要比我高超呢!现在只有看人家奋飞,我已是时代的落伍者。十余年来所求知识,现在只好分付波臣,把一切都深埋海底吧。希望的花,随流光而枯萎,永永成为我灵宫里的一个残影呵!……”沙侣无论如何排解不开这骚愁的秘结,禁不住悄悄地拭泪。忽听见前屋丈夫的咳嗽声,知道他已醒了,赶忙喊张妈端正面汤,预备点心,自己又跑过去替他拿替换的裤褂。一面又吩咐车夫吃早饭,把车子拉出去预备着。乱了一阵子,才想去洗脸,床上的小乖乖又醒了,连忙放下面巾,抱起小乖,喂奶,换尿布,壁上的钟已铛铛地敲了九下。客人就要来了,一切都还不曾预备好,沙侣顾不得了,如走马灯似的忙着。

沙侣走到院子里,采了几枝紫色的丁香插在白瓷瓶里,放在客厅的圆桌上。怅然坐在靠窗的沙发上,静静地等候玲素和她的三妹妹。在这沉寂而温馨的空气里,沙侣复重温她的旧梦,眼睫上不知何时又沾濡上泪液,仿佛晨露浸秋草。

不久门上的电铃,琅琅地响了。张妈“呀”的一声开了大门。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手里提了一个小皮包,含笑走了进来。沙侣忙上前握住她的手,似喜似怅地说道:“你们回来了。玲素呢……”“来了!沙侣!你好吗?想不到在这里看见你,听说你已经做了母亲,快让我看看我们的外甥……”沙侣默默地痴立着。玲素仿佛明白她的隐衷,因握着沙侣的手,恳切地说道:“歧路百出的人生长途上,你总算找到归宿,不必想那些不如意的事吧!”沙侣蒸郁的热泪,不能勉强地咽下去了。她哽咽着叹道:“玲姐,你何必拿这种不由衷的话安慰我,归宿——我真是不敢深想,譬如坑洼里的水,它永永不动,那也算是有了归宿,但是太无聊而浅薄了。如果我但求如此的归宿——如此的归宿便是人生的真义,那么世界还有什么缺陷?”

“这是为什么?姐姐。你难道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沙侣摇头叹道:“妹妹,我哪敢妄求如意,世界上也有如意的事吗?只求事实与思想不过分的冲突,已经是万分的幸运了!”沙侣凄楚而深痛的语调,使得大家惘然了。三妹妹似不耐此种死一般的冷寂,站了起来,凭着窗子看院子里的蜜蜂,钻进花心采蜜。玲素依然紧握沙侣的手,安慰她道:“沙侣,不要太拘泥形迹吧,有什么难受的呢?世界上所谓的真理,原不是绝对的。什么伟大和不朽,究竟太片面了,何尝能解决整个的人生?——人生原来不是这样简单的,谁能够面面顾到?……如果天地是一个完整的,那么女娲氏倒不必炼石补天了,你也太想不开。”

“玲姐的话真不错,人生就仿佛是不知归程的旅行者,走到哪里算到哪里,只要是已经努力地走了,一切都可以卸责了。……姐姐总喜欢钻牛角尖,越钻越仄……我不怕你笑话,我独身主义的主张,近来有些摇动了……因为我已觉悟,固执是人生滋苦之因,不必拿别人说,只看我们的姑姑吧。”

“姑姑近来怎么样?前些日子听说她患失眠很厉害,最近不知好了没有?三妹妹,你从故乡来,也听到她的消息吗?”

“姐姐!你自然很仰慕姑姑的努力啰。……人们有的说像她这样才算伟大,但是不幸同时也有人冷笑说她无聊,出风头,姑姑恨起来常常咬着嘴唇道:‘龃龉的人类,永远是残酷的呵!’但有谁理会她,隔膜仿佛铁壁铜墙般矗立在人与人的中间。”

玲素听见三妹妹慨然地说着,也不觉有些心烦意乱,但仍勉强保持她深沉的态度,淡淡地说道:“我想世上既没有兼全的事,那么随遇而安自多乐趣,又何必矫俗干名?”

沙侣摇头道:“玲姐!我相信你更比我明白一切,因此,我知道你的话还是为安慰我而发的。……究竟你也是替我咽着眼泪,何妨大家痛快些哭一场呢……我老实地告诉你吧,女孩子们的心,完全迷感于理想的花园里。——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洁幕下,恋人并肩地坐在花丛里,一切都超越人间,把两个灵魂搅合成一个,世界尽管和死般的沉寂,而他和她是息息相通的,是谐和的。唉,这种的诱惑力之下,谁能相信骨子里的真相呢!……简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结婚的结果是把他和她从天上摔到人间,他们是为了家务的管理,和性欲的发泄而娶妻。更痛快点说吧,许多女子也是为了吃饭享福而嫁丈夫。——但是做着理想的花园的梦的女子,跑到这样的环境之下……玲姐,这难道不是悲剧码?……前天芷芬来,她曾问我说:‘你现在怎么样?看着杂乱如麻的国事,竟没有一些努力的意思吗?’玲姐,你知道芷芬这话,使我如何的受刺激!但是罪过,我当时竟说出些自欺欺人的话。——‘我现在一切都不想了,抚养大了这个小孩子也就算了。高兴时写点东西,念点书,消遣消遣。我本是个小人物,且早已看淡了一切的虚荣。……芷芬听罢,极不高兴,她用失望的眼光看着我道:‘你能安于此也好,不过我也有我的思想……将军上马,各自奔前程吧!’她大概看我是个不堪造就的废物,连坐也不坐便走了。当时我觉得很抱歉,并且再扪扪心,我何尝真是没有责任心?……呵,玲姐,怯弱的我只有悔很我为什么要结婚呢?”沙侣说得十分伤心,不住地用罗巾拭泪。

但是三妹妹总不信,不结婚便可以成全一切,她回过头来看着沙侣和玲素说:“让我们再谈谈不结婚的姑姑罢。”

“玲姐和姐姐,你们脑子里都应有姑姑的印象吧?美丽如春花般的面孔,玲珑而窈窕的身材,正仿佛这漂亮而馥郁的丁香花。可是只有这时候,是丁香花的青春期,香色均臻浓艳,不过催人的岁月,和不肯为人驻足的春之女神,转眼走了,一切便都改观。如果到了鹃啼嫣红,莺恋残枝,已是春事阑珊,只落得眷念既往的青春,那又是如何的可悲,如何的冷落?……姑姑近来憔悴得多了,据我的观察,她或者正悔不曾及时地结婚呢!”

沙侣虽听了这话,但不敢深信,微笑道:“三妹妹,你不要太把姑姑看弱了。”

三妹妹辩道:“你听我讲她一段故事吧。”

“今年中秋月夜,我和她同在古山住着,这夜恰是满山的好月色,瀑布和涧流都闪烁着银色的光。晚饭后,我们沿着石路土阶,慢慢奔北山峰,那里如疏星般列着几块光滑的岩石,我们拣了一块三角形的,并肩坐下。忽从微风里悄送来阵阵的暗香,我们借着月色的皎朗,看见岩石上攀着不少的藤蔓,也有如珊瑚色的圆球,认不出是什么东西。在我们的脚下,凹下去的地方有一道山涧,正潺潺湲湲地流动。我们彼此无言地对坐着,不久忽听见悠扬的歌声,正从对山的礼拜堂里发出来。姑姑很兴奋地站起来说:‘美妙极了,此时此地,倘若说就在这时候死了,岂不……真的到了那一天,或者有许多人要叹道:可惜,可惜她死得太早了,如果不死,前途成就正未可量呢!……’我听了这话仿佛得了一种暗示,窥见姑姑心头隆起红肿的伤痕。——我因问道:‘姑姑,你为什么说这种短气的话,你的前途正远,大家都希望你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他们呢。……’姑姑抚着我的肩叹道:‘三妹,你知道正是为了希望我的人多,我要早死了。只有死才能得到最大的同情。……想起两年前在北京为妇女运动奔走,如果只增加我一惭渐愧,有些人竟赠了我一个准政客的刻薄名词。后来因为运动宪法修改委员,给我们相当的援助,更不知受了多少嘲笑。末了到底被人造了许多谣言,什么和某人订婚了。最残忍的竟有人说我要给某人做姨太大,并且不止侮辱我一个。他们在酒酣耳热的时候,从他们喷唾沫的口角上,往往流露出轻薄的微笑,跟着,他们必定要求一个结论道:这些女子都是拿着妇女运动做招牌,借题出风头。……你想我怎么受?……偏偏我们的同志又不争气,文兰和美真又闹起三角恋爱,一天到晚闹笑话,我不免愤恨终至于灰心。不久政局又发生了大变,国会解散……我们妇女同盟会也就冰消瓦解。在北京住着真觉无聊,更加着不知趣的某次长整天和我夹缠,使我决心离开北京。……还以为回来以后,再想法团结同志以图再举,谁知道这里的环境更是不堪?唉!……我的前途茫茫,成败不可必,倘若事业终无希望……到不如早些作个结束。……”

“姑姑黯然地站在月光之下,也许是悄悄地垂泪,但我不忍对她逼视。当我在回来的路上,姑姑又对我说:‘真的,我现在感到各方面都太孤零了。’玲姐,姑姑言外之意便可知了。”沙侣静听着,最后微笑道:“那么还是结婚好!”

玲素并不理会她的话,只悄悄地打算盘,怎么办?结婚也不好,不结婚也不好,歧路纷出,到底何处是归程呵?她不觉深深地叹道:“好复杂的人生!”

沙侣和三妹妹沉默了,大家各自想着心事。四围如死般的寂静,只有树梢头的黄鹏,正宛转着,巧弄它的珠喉呢。

何处是回程,长亭更短亭。翻译赏析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译文:哪里才是归程却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形容故乡极远)。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
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何处是归程的书摘书评 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根扎在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尽管这朵花还显得娇嫩,但开得鲜艳,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是的,近些年来,纯文学处于低谷期,叫得响的力作确实寥寥无几。
《何处是归程》竟在这种困境中,一冲而起,产生轰动效应!这位二十五岁的姑娘,并没有去赶那个时髦,不用脑袋而用身体去写作,写什么变态、写什么赤裸裸的肉体,跻身加入到所谓“美女作家”的行列。她是用一颗赤诚的心,用满腔的热血,去关注这个时代的命运,去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她的成功,其实也给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文坛敲响了警钟: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方向应从继承中崛起!
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才女云集。这批贴着“文学新人类”标签的女作家往往在寻找描绘“另类”新奇的爱情故事,笔尖下漂浮着逗挑,词句中跳跃着“时髦”,将老祖宗的东西,看作是一件旧衣一样,不肯“穿出去”。外国货变得越洋越好,甚至洋垃圾也可以视为珍宝。作品以新奇取胜,以刺激人的感官取胜。当然,也能产生轰动效应。但这种轰动效应,正如那些廉价的掌声一样,由于它缺乏根基,因此没有生命力!
黎阳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从一个较深的角度,谈清楚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然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读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读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卡夫卡,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我们未曾想到,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
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
当我们轰轰烈烈地打破旧体诗词的束缚,白话入文时,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的唐诗宋词,开创了以庞德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诗歌,反过来又为我们推崇备至。而这一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痛惜。
我读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文坛不管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其生存的土壤在哪里?是在所谓“创新”、“西化”、“赶时髦”上,去博得当今那些浮躁读者廉价的掌声?激起他们的好奇欲?给他们注上一针只管三五天的兴奋剂?还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优秀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用中华民族的健康体魄,去吸收西方文明的新鲜空气?很显然,振兴中国文坛选择的应是后一条道路。如果朝前条路上走,只能是死胡同。
作家老屯看黎阳的书,感叹地说:你的书俺看一半了,几乎是当代的《呐喊》,好受震撼啊!其实有的作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当代的《呐喊》,但十分遗憾的是:他们试图彻底摆脱“传统束缚”,凌云腾空,傲视一切,没有将根扎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结果当然适得其反。你转着弯子,用奇形怪态的段落;用似懂非懂的语言,象画符似的让人们去猜想你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去猜想你含沙射影暴露的极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或许会获得几个圈中人的喝彩,毕竟听到不大众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很难留下自己的轨迹。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这位年仅二十五的女作家黎阳,起步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由于她找准了定位,她的作品便喷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的芳香,你看她对江正原的心理刻画是这样的:
“江正原啊,江正原,你心中怎么还会去想这些,你要知道梦儿为你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在心里不断地骂自己。一想起秦梦,他就会觉得自己正被一种幸福笼罩着、包围着,心中就会泛起缕缕温馨和丝丝甜蜜。秦梦为了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大好机会。即便是她不想留在上海,她也还有那环绕着小桥流水、玲珑雅致、聚江南之灵秀的故乡,那集甲于天下的园林、名扬四海的美食和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于一体的苏州。枫桥夜泊撩起了诗人无穷的遐思,于是有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秦梦婉转轻柔的声音又飘浮在他的耳际,他们西湖泛舟时的怡人画面又掠过了他的双眼。
夕阳西下,云影悠悠,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遥闻矣欠乃,渔舟唱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幽语声声,流进了江正原的心湖。
以上这段文字多少优美!多么喷发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芳香!下面一段当然也是神来之笔:
《渔舟唱晚》与《春江花月夜》和着《夜深沉》中的《霓裳曲》,伴着拙政园、留园,伴着清潭石林、深竹长廊,他沉醉了,笑着对她说:“他日我也学苏子美,为你购建沧浪亭。”秦梦则摇头晃脑象个古学究,答曰:“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说着,他们不由相视大笑,但心中也不免神往。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个私家园林,北宋著名诗人苏舜卿(字子美)曾购地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的这件事。后来苏舜卿集句成联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仍镌刻于亭柱上,成为千古名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曾居住于此园。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翠树如云,静影沉璧。
轻舟短棹,琉璃水面,他与秦梦荡漾在西湖的轻波中,思古怀旧,放歌吴楚。不觉船移时,微动了涟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轻风徐来,佳人笑靥如花,是西湖还是西子?是梦境还是秦梦?江正原已然痴了:只盼时光停留于此,永不流逝;只愿学那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过那神仙眷侣的诗意生活。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苏堤、花港、断桥,一处处、一声声都让他万般流连。心动之时,他指着绿水缥缈的远方:“他日我一定要效仿陶朱,与你荡舟五湖,在这里给你造一间,叫什么好呢?名园有沧浪亭,西湖有水云轩,就叫水云轩吧!”
怪不得有读者评论《何处是归程》是一部现代的《石头记》!
《何处是归程》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是一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灵蜕变史。主要通过他与秦梦、林菲两个完全不同类型女主人公的情变过程,来完成这一人物的塑造。有评论称:该小说不到20万字,有一种长篇短读的感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从他读书、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遭遇的种种生活际遇,以及与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秦梦、林菲演绎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勾勒出江正原的“追求—幻灭—堕落”的人生历程。
那么,这部“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还不到20万字的小说,为什么会在当今文坛上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呢?!除了作家是用心灵在发出当代的“呐喊”之外,我们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灵气也助了她一臂之力!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当然要感谢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应该是独具慧眼的,还在她孩提的时候,就开始给她沐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她在《记忆的鳞爪》中一文写道:
自幼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还记得儿时常跟在母亲的身后高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词,也是我背得最熟的一首词,还是我现在一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时就想教的一首词。母亲是位中学语文老师,因此她非常注重对我的早期培养。她的目标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就突破识字关,就能背百首诗词。那时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并不多,母亲就拿着她那本《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着那已经发黄的书页,看着那用红墨水勾勾划划的句子,以及每页空白处注了音的生字和我儿时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心中不由感慨万千。这里凝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黎阳告诉我,她写这本书时应该说是处于比较迷惘中。不只对个人、家庭还有对社会、国家。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她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对祖国有赤诚之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因此她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
她对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因此她想表达,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确切地说是了解她想表达的象她这样的这代人的理想与情操。她所追求的是文学上的唯美主义。她很想开创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先河。她在语言上特别唯美。这些当然是她长期受古典文学熏陶以及美文影响的结果。
作家高绪仑非常怜惜她的才气,他在“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评论中,十分感慨地说:我不想按照书评的老路子,再做些必要的批评了。我面对着如此年轻却如此才华横溢,又使命感如此强烈的可爱女孩儿,哪里还有心去挑什么毛病呢?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
是的,我也几乎是同样的心态,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然而,我还是要说,讲什么呢?这次我到九寨沟旅游,路经成都有幸与黎阳见了一面,那是2002年10月15日。她从德阳匆匆乘车赶来,已经到吃中饭的时间了。我与表妹在一家酒店等她。车子从德阳出发时,她给我来了电话,沿途便接二连三给我来了好几个电话,通报他们的车子现处于什么地方,途中遭遇塞车等。
现在问题是,她将这种为人处世的“热情”弄到她的创作中去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这部作品的致命弱点,概括起来八个字:奔放有余,含蓄不够。作家自己也认为她其实很理想、很浪漫、很唯美,只是现实生活不容得这样罢了。这才有她的《何处是归程》。前面很古典、很唯美、充盈着田园牧歌的欢乐,后半部却很现代、非常现实、都市的繁华与浮躁、人生的多变与无奈。别看她写的是爱情小说,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实许多是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形成的。
不管她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式,由于她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她的血脉里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呼吸中贯穿着炎皇子孙的灵气,因此她的眼前仍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她今后创作方向十分明确,前途无限光明!是的,她是在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何处是归程》。我认为:中国文坛也应该从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从而找到她复兴的归程!  来源:人民网雅虎文化 中华读书报
以传播一流EBOOK为理念的中文在线最近推出了青年女作家黎阳的力作《何处是归程》。
黎阳,四川青年女作家,研究生。曾任刊物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代表作《何处是归程》与张海迪的《绝顶》同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中国广播网正全文连载。该书曾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协主办的今日作家网“佳作欣赏”栏目已连载。《何处是归程》自2002年7月份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光明、人民、中华读书、新浪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在重庆召开了该书的作品研讨会。24篇关于《何处是归程》的书评,分别刊载于香港《星岛日报》、《作家文汇》、《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四川日报》、《理论在线》、《重庆青年报》、《南充日报》、《各界导报》、《西部》等报刊杂志;光明、人民、新浪、中华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被东方网文学会馆、北方网文行天下、东南新闻网书香满庭、四川新闻网理论在线、深圳人间网、中华学习网、大众网书吧、长春信息港、烟台日报网、亚洲、香港、各省新闻出版网等各大网站转载。
来源:综合报道
这“唯心”的特点,就是《归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主线,大大粗于小说事件的脉络。一般来说,小说以叙事见长,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娓娓展开。但《归程》的故事情节简单至极:青年江正原在理想被现实的击打中,背弃传统贫寒女友秦梦,投怀摩登富足女郎林菲,最终被林菲所弃,深感前途迷惘、后路无门。读罢掩卷,我丝毫没有单薄、浅显的感觉,倒是觉得这本书和我的心情一样沉重。这部小说不是以事件叙述见长,而是以心理描写见著。我曾经在一篇论坛中说过,那个“秦梦”的名字,就可以解读主人公江正原的心理活动:从梦中情人,到生活如梦,再到梦幻破灭,及至别梦依依,旧梦难圆……唉,难道真的能怪秦时明月,古典且典雅,难突满天繁星?江正原沉闷的心跳,其实既不像黄浦江畔的浪翻,也不似桔子洲头的波涌,而是脆薄如他那寄给秦梦的信纸。
而“唯美”的特点,就是《归程》是一篇绝对美文的悲剧。作者充分展示了她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小说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字斟句酌。比如,引用诗句,创作诗歌,信手拈来,巧然天成。许多粲然的字眼、句眼,常常令我眼睛一亮。由于文字优美无比,使我在沉重的心灵和躯体之上,感觉到了一双灵巧的翅膀,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也使我因为小说内容压迫的心灵,得到了些许释放。
心是永远的归程  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何处是归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与理想中辗转
蜕变者的心史
诗的精灵在小说中热情跳跃
正心方得归程
想回头时,梦已离我们远去
一部震撼心灵的佳作
归程在何方
当代“石头记”
人性的无奈
一个幻景 一个陷阱
敲响心灵的沉钟
背负古典写意与现代写实的双轭
秦梦的悲剧
《何处是归程》读书札记
一位母亲的杰作——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
浅谈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坛应从继承中崛起
一个精神界战士的呼唤
另类的唯心、唯美
漫谈《何处是归程》
唯美的熏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4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