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韩婴诗》译文与赏析韩婴诗
韩婴诗
【原文】
《前汉书·儒林传》叙《诗》云:汉书,申公作《鲁诗》,后苍作《齐诗》,韩婴作《韩诗》。又云: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婴为文帝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推诗人之意,作《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武帝时,与董仲舒论于上前,精悍分明,仲舒不能难。其后韩氏有王吉、食子公、长孙顺之学。艺文志,韩家诗经二十八卷,韩故三十六卷,内传四卷,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今惟存外传十卷。庆历中,将作监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其末又题云:“蒙文相公改正三千余字。”予家有其书,读首卷第二章,曰:“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子贡曰:“吾将南之楚,逢天暑,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水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妇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授。”孔子抽琴去其轸,子贡往请调其音。妇人曰:“吾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孔子抽絺绤五两以授子贡,子贡曰:“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曰:“子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观此章,乃谓孔子见处女而教子贡以微词三挑之,以是说诗,可乎?其谬戾甚矣,他亦无足言。
【译文】
《前汉书·儒林传》叙述《诗经》说:汉朝盛兴后,申公着《鲁诗》,后苍着《齐诗》,韩婴着《韩诗》。又说:申公为《诗经》作注释。而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经》作传,或者取材于《春秋》,或者取材于杂家之说,都不是原来的本义,只有《鲁诗》与本义最为接近。韩婴在文帝时期是博士,景帝时官职升至常山太傅,推测诗人的用意,作《外传》数万言,其中的语句许多与齐、鲁间所流传的有不同之处,但大意基本一致。武帝时,韩婴与董仲舒同于武帝面前谈论《诗经》,韩婴的见解精确明白,董仲舒不能问难。其后韩婴弟子有王吉、食子公、长孙顺等人。《汉书·艺文志》载《韩家诗经》二十八卷,《韩故》三十六卷,《韩诗内传》四卷,《韩诗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如今只存下《外传》十卷。宋仁宗庆历期间,将作监主簿李用章为之作序,并派工匠把它刻在杭州,在后面又题道:“蒙文相公改正三千余字。”我家藏有此书,读第一卷第二章,写道:“孔子南游至楚国,到了阿谷这个地方,看见有一年青姑娘佩戴着塞耳的玉,正在洗衣服。孔子问道:‘这位妇人,我可以与你说几句话吗?’拿一个酒杯给子贡,说:‘有礼貌地与她说话。’子贡说:‘我将去南边的楚国,恰逢天气炎热,请让我饮一杯水以解除我的炎热的心情。’妇人回答说:‘阿谷的水流向大海,想饮就饮,何必问我呢?’接过子贡的酒杯,迎逆流盛了一杯水,放在沙石上,说:‘礼,我不能亲手递给你。’孔子拿出琴,扭动琴轴,子贡请她去调音。妇人说:‘我不懂五音,怎能调琴?’孔子拿出粗细葛布五两给子贡,子贡说:‘我不敢把这亲手交给你,只好放在水旁。’妇人说:‘我年纪很轻,怎敢接受你的馈赠,您不早点离开,担心有勇悍而不讲情面的人突然出现呀!《诗经》说:‘南方有乔木,下面不可以休息。汉水有游水之女,不可以求得。’就是说这件事。”读这一章,是说孔子看见处女而教子贡以婉转巧妙的话去再三挑逗她,这样来解释《诗经》,可以吗?这是非常荒诞的,其他的也不值一谈。
【评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洪迈记载了韩诗中的部分内容,是《国风·周南·汉广》,并评价韩婴对这首诗的解释是荒诞不经的。其实对于古代着作,注释者往往无法脱离自己的既定立场。比如《诗经》中第一首《关雎》,明显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恋爱之诗,可毛诗却说其赞颂的是“后妃之德”。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义。当然,像韩婴那样编故事就太过荒唐,难怪它失传了。
《容斋随笔·论韩公文》译文与赏析 论韩公文
论韩公文
【原文】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1],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刘之语云:“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鸾凤一鸣,蜩螗[2]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习之云:“建武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拔去其华,得其本根。包刘越嬴,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又云:“公每以为自杨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后进之士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以为法。”皇甫云:“先生之作,无圆无方,主是归工,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尚友作者,跂邪炫异,以扶孔子,存皇之极。茹古涵今,无有端涯。鲸铿春丽,惊耀天下,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鬼入神出,姬氏以来,一人而已。”又云:“属文意语天出,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唐文章”。又云:“如长江秋注,千里一道,然施于灌激,或爽于用。”此论以为不知公者。汉之语云:“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是四人者,所以推高韩公,可谓尽矣。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其略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历唐贞观开元而不能救,独公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岂非参天地而独存者乎?”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注释】
[1]刘梦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有“诗豪”之称。[2]蜩螗(tiáotánɡ)革音:蜩螗,比喻喧闹、纷扰不宁;革,改变。
【译文】
刘禹锡、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都极为真诚地称赞韩愈的文章。刘禹锡称赞说:“无计其数的高山,唯华山险要峻削。人文才子层出不穷,诞生了韩夫子。鸾凤一声长鸣,蜩螗便改变了声音。你手持文权,俯视海内九州。你评论高下,一举一动令世人瞻仰。三十余年间,你的声名已经充满天地之间。”李习之称赞说:“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以来,文风卑弱、文质丧失、文气萎靡,文体败落。剽窃吞剥之风大作。而文公你拔其精华,得其本根,上循商、周、秦、汉,使六经朴实的文风绝而复新。天下学文的人也有所遵循,从而大大变革了文风。”李习之又说:“韩文公常以为自杨雄以后,就没有真正的作家出现。他所作的文章也从来没有模仿过前人,却总是能和前贤并驾齐驱。后来人有志学习古文的,没有不把他的文章看做楷模的。”皇甫持正称赞韩愈的文章:“先生所作的文章,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十分高妙。他深入钻研六经的精髓,掌握圣人权衡事物的观点,与天下作家为友,坚决抵制异端邪说并与之斗争,来扶助孔子,以保卫伟大的儒家思想标准。他的思想包古含今、无边无际。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辞藻华丽,震惊天下,内容充实缜密,章句妥帖美妙,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周代以来,也只有他一人而已。”他又说:“先生作的文章,立意、语言都像是自天而降。他学习孔子、孟子并以文章发扬他们的思想,鲜明壮美,是唐代散文的新篇章。”又说:“先生的文章,就像长江秋水的洪流,一泻千里,气势宏伟,而如用于灌溉,可能就是大材小用了。”这一点似乎是不太了解韩愈。李汉评论韩愈的文章说:“韩文公的文章奇诡如同蛟龙在飞翔,文采如同是虎凤在跳跃,语言铿锵有力如同韶乐在鸣奏,文章如同日光般玉洁,表现出周代六经中的感情,孔子的思想,千姿万态,最终还是对道德、仁义的润泽和表现,这是非常明显的。”这四个人对韩愈文章的评价可谓是淋漓尽致了。当苏东坡的《韩文公庙碑》一问世,所有的赞美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苏东坡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成为百代宗师,说出一句话就能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都是因为他的成就可以和天地的化育万物相提并论,和国家命运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自东汉以来,儒道衰丧,文风败坏,经过唐朝贞观、开元两个兴盛时期也未能挽救,只有韩文公自己谈笑着挥斥邪说,天下的人都疯狂地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重新回到正道上来。他的文章使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衰败的文风得到振兴,他宣扬儒道,把天下人从沉溺中拯救出来,这难道不是赞助天地、关系盛衰、浩大独立的正气吗?”后来,苏东坡又写了一首骑龙邀游白云乡的诗,慷慨激越,一直追随《诗经》中雅、颂的风格,这就像捕龙蛇、搏虎豹一样的宏大啊!
【评析】
韩愈的文章在他生活的时代就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轼对韩愈作了定论性的评价,并且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以苏轼的雄才,能让他如此佩服的有几人呢?应该说韩愈是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承前启后,开创了新的一代文风。
《容斋随笔·诸家经学兴废》译文与赏析 诸家经学兴废
诸家经学兴废
【原文】
稚子[1]问汉儒所传授诸经,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请书其本末为《四笔》一则。乃为采摭[2]班史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并他书,删取纲要,详载于此。《周易》[3]传自商瞿始,至汉初,田何以之颛门[4]。其后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至后汉,高氏已微,晋永嘉之乱[5],梁丘之《易》亡。孟、京、费氏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弼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欲置郑《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犹为世所重。韩康伯等十人并注《系辞》,今唯韩传。《尚书》自汉文帝时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后为大小夏侯之学[6]。古文者,武帝时出于孔壁,凡五十九篇,诏孔安国作传,遭巫蛊事,不获以闻,遂不列于学官,其本殆绝,是以马、郑、杜预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尝为注解,至晋元帝时,《孔传》始出,而亡《舜典》一篇,乃取肃所注《尧典》,分以续之,学徒遂盛。及唐以来,马、郑、王注遂废,今以孔氏为正云。《诗》[7]自子夏之后,至汉兴,分而为四,鲁申公曰《鲁诗》,齐辕固生曰《齐诗》,燕韩婴曰《韩诗》,皆列博士。《毛诗》者出于河间人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不列于学,郑众、贾逵、马融皆作《诗》注,及郑康成作笺,三家遂废。《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汉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古礼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曰《后氏曲台记》,所余三十九篇名为《逸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烦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王莽时,刘歆[8]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9],在《三礼》中最为晚出。左氏为《春秋传》,又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公羊》兴于景帝时,《谷梁》盛于宣帝时,而《左氏》终西汉不显。迨章帝乃令贾逵作训沽,自是《左氏》大兴,二传渐微矣。《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世不复行,只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凡二十二篇;《古论语》者,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诸家之说为《集解》,今盛行于世。
【注释】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录。[3]《周易》: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4]颛(zhuān)门: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颛,通“专”。[5]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6]大小夏侯之学:夏侯胜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夏侯建开创的“小夏侯学”。[7]《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8]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9]《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10]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译文】
我的幼子问我,汉代儒家所传授的各种经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经散失。请我将诸经的源流本末写成一文收于《四笔》之中。于是我采集摘录班固的《汉书》、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其他的史书的记载,删删减减提取纲要,详尽的记载在这里。《周易》从春秋商瞿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西汉初期,田何将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后分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继而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之说。到了东汉,高氏之说已经衰败。西晋永嘉之乱时,梁丘贺所撰写的《周易》已经失传。孟喜、京房、费直的学说也没能相传下去,只有郑玄、王弼所作的注释本流传于世。东晋中兴,将要设置郑玄注《易》学博士,结果没有成立,而王弼所注释的《易》学更为世人所重视。韩康伯等十人都曾经为《系辞》作过注释,但现在只有韩康伯的注释的《系辞》流传了下来。今文《尚书》一书最早由西汉文帝时的伏生传授,一共有二十九篇,之后又有夏氏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之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诏令孔安国作注释,因为之后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安国为《尚书》所作的注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于是也就没能将古文《尚书》列于官学,这本古书几乎绝世了,因此马融、郑玄、杜预等人都称古文《尚书》为《逸书》。王肃也曾为该书作过注解。到东晋元帝时,古文尚书的《孔传》本开始出现,但失传了《舜典》一篇,于是摘录王肃所注的《尧典》加以补续,于是学习《孔传》的人逐渐变多了。等到唐朝的时候,马融、郑玄、王肃为古书《尚书》作的注传就不再使用了,现在以孔氏本为正本传习。《诗经》自子夏之后,一直到汉朝时期,出现了四家传习者。鲁国申公所传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称《韩诗》,这些人都是西汉时设立的博士,他们专门对其进行研究、讲授。《毛诗》则出于河间人大毛公,因为他专门为此书作注释,所以这样称呼他。他又把所传的《毛诗》传授给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间献王的博士,由于不在汉朝,所以没有被列入官学。郑众、贾逵、马融都为《诗经》作了注解,但是等到郑玄的笺注出现后,他们三家的注释就废而不用。《齐诗》不久就失传了,《鲁诗》没有在江东一带流传,《韩诗》虽然保存下来,却无传授之人。只有郑玄笺注的《毛诗》被国学单独采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古礼经》共有五十六篇,后苍传下十七篇,称为《后氏曲台记》,其余的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戴德曾将《古礼》的二百零四篇删减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戴圣又将其删减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马融、卢植辨析诸家的异同,主要是以戴圣《小戴礼》中的篇章为主,删去此书繁琐、重复部分并且补足缺略的部分,之后此书就流传于世,这就是现在的《礼记》。西汉王莽执政时期,刘歆开始创立《周官经》学,也称为《周礼》,在《三礼》中此书是最晚出现的。左氏作《春秋传》,除此还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邹氏没有后人传授,夹氏之书不传于世。《公羊》学起兴于汉景帝时期,《谷梁》学在汉宣帝时期流传兴盛,但《左氏》学一直到西汉末年也不为世所重。等到东汉章帝时期,才诏令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解,自此以后,《左氏春秋》流传兴盛起来,而《公羊》、《谷梁》学逐渐衰微。《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已经不流传于世,现在用的是郑注释的十八章本。《论语》有三家:有《鲁论语》,这是由鲁国人传授,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齐论语》二十二篇,这是齐国人所传授的;还有从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论语》,共二十一篇。这三家传本都有章句解释。曹魏时期何晏汇集诸家之说撰为《集解》,今天盛行于世。
【评析】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幼子而编写的儒学典籍发展流变的历史,对学习国学的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着作1773部,两万多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汉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唐代将《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到北宋时陆续添加《尔雅》《论语》《孝经》和《孟子》,合做十三经。儒家经典最为着名的编订方式是朱熹所定,将五经加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就是“四书五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张翼之《清会典》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