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约)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广泛涉猎前代名家,他的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他精研体势,最终使楷书完全独立于隶书,并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和草书艺术,创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䓍书的规范模式,王羲之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了,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书圣”。
《平安贴》、《何如贴》、《奉橘贴》因合裱于一卷而称“平安三贴”。
《平安贴》的内容除了向对方报告平安外,还因对方不能参加朋友聚会而感到遗憾。
《何如贴》表达的意思是向对方问好。
《奉橘贴》内容是奉送给对方300只柑橘。
“平安三贴”的内容均是生活中的琐事,所以风格平和优雅。书法温文尔雅,布局疏密得宜,富于节奏感。用笔富于变化,或凌空而下,或逆锋而入。全贴结字严谨,骨力苍劲,转折处方圆兼用,变化多端。
《兰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一些名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王献之等人,在浙江会稽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诗酒会。参加这次宴会的共有41人。他们在溪水旁席地而坐,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兰亭序》。
兰亭序为草稿,是王羲之新书体风貌的集中体现。此贴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小印,所以也被称为“神龙本”,据说由唐冯承素摹而成。此贴雄视古今,妙手偶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王羲之之后,《兰亭序》一直传到其第七代孙智永的手中,智永虽出家为僧,但仍然传袭家业,精勤于书法艺术。智永辞世前,将祖传七世的《兰亭序》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辩才珍藏,辨才也精于书法,他临习的《兰亭序》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唐术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他从民间收购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迹,得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超过2900件。虞世南(初唐大书法家)从这些真迹中选出了三百多件珍藏于内宫中,供太宗欣赏、临摹,但唯独缺少书圣的巅峰之作《兰亭序》。唐太宗很是遗憾。他为了得到此贴,派人四下寻找,终于得知此贴在辩才手中,唐太宗希望辨才能献出此贴,但辨才不承认此贴在自己手中,唐太宗无奈,就想问身边的近臣怎么办。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房玄龄给皇帝推荐了一个叫箫翼的人,说他能够帮皇帝完成心愿。箫冀受到太宗接见,他从宫中拿了三五件王羲之真迹,然后微服去接近辩才,辩才见他酷爱王羲之作品,便以《兰亭序》相示,被箫冀带入宫中。后来,唐太宗赐给辩才绸缎3000段,谷物3000石,辩才用赏赐为永欣寺建造了三层宝塔。辩才禅师因失去真迹而倍受打击,一年后不幸辞世。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常把它带在身边欣赏,还命大臣学士临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逝世后,朝廷把此贴收藏在昭陵中已作陪葬之用。唐人摹本中最接近真迹的是“神龙本”,即冯承素摹本。其他著名的临摹本还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1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颜真卿与山东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