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自释」

大道家园 2023-07-19 12:38:20

自释

[定义] 表达者在行文中间自行插入注释性的话语,就某方面内容作补充性的说明解释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释]

例1: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吕氏春秋·仲冬记》)

例2: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左传·昭公十八年》)

例3: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史记·匈奴列传》)

例1补充说明“受德”与“纣”是同一个人;例2“析”与“白羽”实指同一个地方;例3在“汉悉兵北逐之”之中插进“多步兵”、“三十二万”,对汉兵的情况加以注释性说明。

[辨析1] 自释与岔断。相同之处在于形式上都存在话语被中断的情况。区别是:

自释是表达者在需要的地方自觉停顿一下,作一点补充说明,意义上是连贯一致的;岔断是话语被外来因素打断,不能把意思表达完全。

[辨析2] 自释与夹注。都是在行文中间加入注释性成分。区别是:

自释属于表达的正式内容;夹注用括号标注,不是行文的正式内容。自释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夹注没有表达意义上的功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