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修订版)【3685】哲学通论(修订版)(孙正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41.3万字,2017年9月第2版,38元)
△这本书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提出并论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方式、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等七个问题。
○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思维和存在、个别和一般、真善美、现实与理想、人与世界之关系问题。
○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与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动物听音乐。
○马克思实践论的哲学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宗教,是人创造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它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神圣”的意义。
○艺术使个人感受条理化,使个人的体验和谐化,它调整和升华了人的感受与体验。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科学和哲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和概念框架。
○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
○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还是17世纪的“理性”精神和18世纪的“启蒙”精神——正是集中地表达和塑造了以“理性”为核心的时代的科学精神。
○“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大科学家必然是大哲学家,不是大哲学家难以成为大科学家。
○人类超越自然而构成人类社会,便出现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愈来愈丰富的矛盾关系。在这些社会性的矛盾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大我”与“小我”的矛盾。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在于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于人的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更为理想的现实。
○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人创造了人自己,人创造了人的世界;人永远创造着自己,人永远创造于人的世界;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世界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
○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立、自重、自信、自爱、自尊意识等等。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人世间最美的,莫过于真情实意,有情有义;人世间最丑的,也莫过于虚情假意,无情无义。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哲学是一种学养,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的逻辑力量,还是一种人类思想构建自己、否定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哲学态度的培养:①高举远慕的心态;②慎思明辨的理性;③永无止境的求索。
○列宁的《哲学笔记》里边说,学哲学,需要掌握七个知识领域,哲学史、各门科学技术的历史,动物智力的发展史,人类智力的发展史、语言学、心理学,高级神经生理学,哲学不是空的。
○用真诚的劳动为祖国、为人类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人才。
《哲学通论》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哲学通论》(孙正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s/1hwRrNar-TQtgMs0qL8jN6w
密码:whc6 书名:哲学通论
作者:孙正聿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7
页数:339
内容简介:
《哲学通论(修订版)》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提出并论述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等七个问题。
作者简介: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哲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已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哲学导论》《超越意识》《马克思辨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哲学修养十五讲》《思想中的时代》等著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3年、1998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等奖励,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爱智之学的何为和如何 | 读《哲学通论》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也许:哲学=爱(热爱智慧)+智(探讨智慧)。
首先,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 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 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爱智之忱。 哲学智慧就是爱智。
其次,哲学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哲学并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 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它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依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再者,爱智,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 这是一种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发展和提升人类境界的渴望。这是一种超越现实和勇于挑战的渴望,悬设新理想和创建新生活世界的渴望。这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
总之,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
人们常用“抽象”、“高深”,甚至“玄虚”、“神秘”等词来形容“爱智”的哲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所问所思的问题,也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经常面对的问题。 “爱智”的哲学不过是将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 而这就是追求“自明性”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广为“熟知”的认识其实是存在纰漏的。
例如,人们常说“规律是看不见的,又是可以被认识的”。对此,哲学就追问:“看不见的规律何以能够被认识?我们认识到的规律是客观世界自身所具有的,还是我们的思维逻辑的产物?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
再例如,人们常说“狼是凶残的,因为狼吃羊”。对此,哲学就追问:“我们人类吃羊肉,为何不说人是凶残的?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断言狼的凶残和人的合理?如何理解生态伦理问题?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由此可见,“熟知”并非“真知”,“熟知”中隐含着“无知”。哲学的爱智,就是追问和反思种种人们“熟知”的问题,并在这种追问和反思中去寻求“真知”,也就是从“熟知”中去寻求“真知”。 因此,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变革的智慧——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而“真知”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
例如,我们面前有一张桌子,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会介绍到“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名称式的把握)。然而,哲学却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究竟什么叫桌子?如果我没有桌子的概念,为何我会把这个东西称为桌子?我能否知道桌子的存在?我如何判断这个桌子的真善美?……(这是概念式的把握)
由此还可引发无数哲学问题,例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真善美的关系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对“熟知”的“名称”进行“概念”式的追问,进而实现从“名称”到“概念”的转变。
我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说, 哲学家因爱智,故绝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 哲学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学家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自满,总不以所得为必是。凡自命为智者,多为诡辩师。
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常自疑其知”,视“有知”为“无知”,对“有知”进行批判性反思,进入“以无知自警”的境界。
就如王国维提出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这里的第一境界,是指登高望远,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知识,具有坚实的功底。第二境界,则指刻苦钻研,阐幽发微,超越对知识的“名称”式的把握,达到对知识的“概念”式的理解。第三境界,则指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超越对“熟知”的因袭,达到对“真知”的洞见。
参考文献: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容斋随笔·买马牧马》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 新一轮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