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人生【5317】茶道人生(吴远之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30万字,2018年2月第1版,88元)
△6部分:茶、味、品、性、善、道。
〇茶与诗歌的结合,形成了著名的茶诗;茶与书法结合,形成了茶道书法;茶与绘画结合,成了茶画;茶与音乐的结合,形成了茶道音乐;茶与插花、香道等结合,成为饮茶环境构造的一部分。
〇茶为国饮,身心受益,从解渴生津到醒脑提神,从以茶代酒到以茶行礼,从以茶会友到品茶论道。茶由一种细品慢饮的生活方式,升华为一种唯美风雅的艺术形态,一种明心悟道的修炼方法,从而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文艺的发展,拓宽了民族精神内涵的外延。
〇心静之愉悦,是茶道精神美学的重要体现。
〇品茶,重在一个“品”字,有欣赏、品尝、品味、品评等意思,含义比较丰富。
〇茶事活动可以从四个审美维度,即茶之洁、茶之静、茶之正、茶之雅来体验。
〇贪欲是人性中最大的弱点。贪婪像火,不遏制会把自己烧死;私欲像水,不遏制会把自己淹死。
〇坦诚开启了人与人进行沟通的窗户。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〇患得患失是指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它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人不自信的重要表现。
〇人如何取舍?简言之,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〇茶道的魅力,正在于吸引人们在看似随意的行茶泡茶中参悟人生。
〇爱是成全、是担当、是包容、是奉献。人是主体,茶是载体、道是本体。“守真益和”是茶者应予奉行的茶德要义。
〇“男人似酒,女人如茶”。
(2021年1月27日中午阅毕)
茶道人生的感悟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我人生到底是什么,我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人生的感悟,一起来看看。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有四气
“气”指茶人饮茶后驻留在五脏六腑及口吻舌之间的气息,这种气息以平和、持久、甘香为机致,不但能益人体真气,而且能长养其浩然正气,故君子无故不撤茶器,用养气育得也。
一曰生气:
饮茶后有股清新生动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间,这既是大自然的生气,也是生命体的生气,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气。唯有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
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
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为正气。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气,所养者,正气也;
四曰意气:
茶气不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茶有五性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兴: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有六味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对六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后味甘。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有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
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
粗老浊重,非水也;不知茶时,非投也;
不谙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有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著有《饮茶十德》: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
茶道的基本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茶艺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古人茶道人生的句子1、载得中泠水,来品龙井茶。
2、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3、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4、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
5、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6、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
7、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8、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9、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10、五色土陶千年神韵,紫砂壶品百味人生。
11、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12、菊花茶,苦到极致,漫过舌尖,直至心田。
13、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4、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15、品饮青茶:色香俱浓怡心神,苦尽甘来攻自成。
16、品饮绿茶:碧波荡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1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8、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19、待炉上水壶唱响,待壶中水汽沸腾,泡上一杯花茶。
20、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21、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22、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23、一个人的时候喜欢泡一杯玫瑰花茶,看花儿在杯中绽放。
24、欧世楠花语代表孤独,但是花茶中加一点蜂蜜可谓苦乐参半。
25、在花茶中,茶叶滋味为茶汤的味本,花香为茶汤滋味之精神。
26、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27、木制的桌边放着一杯茉莉花茶,隔得老远也能闻得到那淡淡的茶香。
28、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29、在阴沉而窒息的空气里,泡一杯茶,坐在窗台下。五月的柳树,幽淡、素洁!
30、看着这杯种茉莉花茶,我觉得美不胜收,此时,一股扑鼻的清香更使我陶醉。
31、一杯茉莉花茶,吹开茶叶,细细品味,一股淡香中透着一丝苦涩,回味悠长。
32、祝虎年爱情如绿茶般的新鲜,身体像红茶样的年轻,事业似黑茶,成熟稳定!
33、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
34、在夏日的午后,沏一壶溢香的花茶,氤氲的水汽里弥散着如烟雾般迷蒙的记忆。
35、我回过神来,又开始品味那花茶的淡香与苦涩,又开始品味人生的艰辛与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读李继林的散文集行者》
下一篇: 《威尼斯之夜》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