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散文·枚乘·上书谏吴王》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枚乘·上书谏吴王》原文鉴赏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2”。舜无立锥之地3,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4,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5。上不绝三光之明6,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7,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8,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景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9,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 1吴王:即刘濞(前215年—前154年),西汉诸侯王。沛县(今属江苏)人,刘邦之侄。刘邦在位时封吴王。他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减轻赋税,以招纳其他郡国逃亡之人和“任侠奸人”,扩张势力,谋划叛乱。后来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吴国封地。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发动叛乱,不久失败,逃往东越,为东越人所杀。2全:完备,这里指品行完美无瑕。3舜:即虞舜。上古贤能的帝王。《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后来四岳向尧推荐虞舜,尧死后舜登帝位。4禹:即“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鲧之子。原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继帝位。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肃制国家——夏。5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商汤,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或称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积聚力量,准备灭夏。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韦、顾、昆吾等国,经过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羌等族,率军东征,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之战,打败商纣王,遂灭掉商朝,建立西周王朝,建都镐(今陕西省西安西南沣水东岸)。6三光:指日、月、星。古人认为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是统治者有道所致。7上寿:指百岁以上的高龄。8万乘:指天子、皇帝。9养由基:一作养游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善射,能百步穿杨。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军将领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命他还击,他一箭便射死了魏錡,接着连射连中,才阻止住晋军对楚军的进攻。
【今译】 我听说:“行为完备无瑕便会昌盛,否则便会败亡。”舜曾经于没有立锥之地,后来拥有天下;大禹曾连十户的村落都没有,后来做了诸侯的首领;商汤和周武王在初发迹之时所拥有的土地,也不超过一百里。当时天上的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下面也不伤害百姓的心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有王天下之术。父子君臣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忠臣不怕杀身来劝谏,则事情就不会失计,从而功绩传流万世。我愿剖心而效我的愚忠,希望大王稍微对我的进言有怜悯之心。
一缕绳所能负提的很少,却给它加上千钧的重量,上系到无限高之处,下面垂到无法测量的深渊之地,虽然是愚笨的人,都知道忧虑绳子的将要断绝。马将惊,击鼓使它惊,缕将断绝。又加上重量。缕绝于高空,不能再把它接上;掉到深渊之中,难以再出来。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距至近,不容一发,万分危险。能听忠臣之言,虽百度举措,不失善道,是尽脱于祸难。倘若为所欲为,像把鸡蛋堆积起来那样危险,象上天那样困难。改变想要做的叛乱之事,易如反掌,其地位安于泰山。现在要终尽上天所赋予的百岁高年,厌恶无穷的欢乐,竟谋求天子的势位,不采用反掌之易,安居如泰山之稳,却想冒累卵般的危险,走上天般艰难的路,这是愚臣我所很不理解的。
有人畏惧自己的身影、厌恶其足迹,却倒着跑,结果反而脚印更多,身影也移动得快了;不如在阴蔽之处停之来,身影没有了,脚印也不见了。想要使人听不到言论,最好不说话;要想别人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最好不要去做。想要使热水冷下来,一个人烧火,一百人扬水使它散热,不如断柴把火熄灭。不在别处断绝火,而在此处设法使水凉,这就好像抱着柴薪去救火。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离杨树叶子一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百发百中,可说是善于射箭的了。然而他的局限是在百步之内罢了;我所见的甚远,为此,养由基与我枚乘相比,等于未知操弓持矢。福的产生有其基础;祸的出现有其根源;把它的根源断绝了,祸又能从什么地方来呢?
泰山的水流下山,可以穿透石头,井梁上一条汲水的绳子,可以磨断井上的木栏,水不是石头的钻,绳索不是木的锯,渐渐地磨擦,使它们这样。一铢一铢地来称,称到一石的重量必然会出现差别;一寸一寸地量,到了一丈,必然超过。石称丈量,会直接体现出少量的差错。十围粗的木,它开始生长时像树木伐去后新长出来的嫩芽,用脚趾挠一下便可拔下来,这是由于它还未生长,还未形成。磨石看不到它的缺损,但磨久了,也会磨尽;栽树时看不见它的长,但时间长了便会长大的;积累德行,开始时见不到它的善,但时间久了,便可以体现出来了。抛弃仁义,违背事理,刚开始不知是作恶,但时间久了,便会败亡。我愿意大王认真考虑而身体力行,这乃是百世不改变的道理。
【总案】 本文乃枚乘在吴王刘濞属下任郎中时所写。吴王刘濞乃是同姓王中势力最大者之一。汉文帝多次迁就他,他不仅不感恩,反而野心越来越大,竟想联合其他同姓王反叛,推翻中央政权,由他当皇帝。枚乘本为学者,并善于作文章,他的赋《七发》在文学史上颇为著名。本文的写作运用历史事件和比喻笔法层层深入地给刘濞讲,千万不能走反叛的道路。吴王刘濞听不进枚乘的劝谏,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至梁孝王门下。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行文委婉意深,颇为感人。
《上书谏吴王》全文翻译白话译文:
我听说“能够品行完美无瑕的人,就会功业昌盛,丧失了完美品行的人,事业就会衰落。”舜没有立锥之地,却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
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对上没有出现日月星的异常天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愿,是因为有用来称王天下的策略。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逃避严厉的惩罚而对君主进行直谏。
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以怜悯之心对我的话稍加考虑。
用一根麻绳的负重,系起千钧的重物,上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临深不可测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麻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还要给它增加重量。
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再重新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再把它取出来。出的来与出不来,其间的差距微小得连根头发都放不下。假使能听取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堆叠起来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
改变想要做的事情,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深处泰山那样的安稳境地,却要冒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是让我非常疑惑的。
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他转身奔跑,结果脚印却更多,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这样不如在背阴的地方停下来,影子与足迹也会消失。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
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简直是不懂拿弓持箭了。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还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梁。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摩擦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既直接又少出差错。
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
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原文: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
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
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出处:出自西汉初时辞赋家枚乘的《上书谏吴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适时吴王刘濞为汉高祖刘邦兄刘仲之子。初为沛侯,因破黥布有功,封吴王。孝文帝时,吴太子人见,侍奉于皇太子,后被杀。吴王“由是怨恨,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并有谋反之心。当时,枚乘正为吴王郎中,了解这些情况,反对吴王谋逆,于是写下这篇《上书谏吴王》。
见刘濞欲反,上书劝阻,未被采纳,遂去吴而至梁,为梁孝王门客。吴楚七国反时,再上书劝刘濞罢兵,又未被采纳。汉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汉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入京,死于途中。
求枚乘《上书谏吴王》原文以及翻译!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溜穿石,殚极之(纟冗)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蹐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不好意思,不大全,将就一下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6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追逐浪花的少女》鉴赏
下一篇: 穆勒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