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译文赏析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原文】
譬如野干[1],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即便闭目,不欲看树。舍弃而走,到于露地[2],乃至日暮亦不肯来。遥见风吹大树,枝柯[3]动摇上下,便言:“唤我。”寻[4]来树下。
愚痴弟子,亦复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如是去来,是为愚惑。
【注释】
[1] 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一般结群而行,夜鸣如狼,是狐狸的一种。
[2] 露地:指空旷没有树木的地方。
[3] 枝柯:树枝。
[4] 寻:寻而、随即。
【译文】
有一只叫野干的小动物,蹲在树下,风吹来,树枝折断了,正好砸在它的脊背上。于是它就生气地闭上眼睛,不想看树了。然后它就离开了这块地方,来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一直待到天黑也不肯回去。后来,它远远看见大树的枝丫被风吹得上下摇动,便自言自语道:“它在叫唤我呢。”随即小心翼翼地重新回到了树下。
那些愚痴的出家弟子也是这样。他们已经出家了,有了跟师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师父因为徒弟的一些小毛病而呵斥责备他们时,这些徒弟就受不了,逃走了。后来又遇到一些歪理邪说,心中恼乱不已,于是他们又重新回到师父身边。如此这般地来来去去,就是愚痴迷惑的行为。
【评析】
这则寓言主要讽刺那些由于一些呵斥责备而逃离佛门,后来遭到了外道和邪魔学说的侵袭又返回佛门。一个优秀的人的成长,要勇敢接受批评,然后自我完善。批评的滋味自然不好受,但是我们只有服下批评这剂良药,才能够真正地根除我们行为上的“毒瘤”。一个聪明的人,是会从赞扬中得到热情,从批评中得到进步的。
故事征引
圣徒的英文缩写
很久以前有两个孤儿,生活过得很贫困。有时候他们为了填饱肚子,迫不得已才会进行一些偷盗活动。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原则:绝不偷穷人的东西。
有一天,这两个人看到一户富人家里养着好多只羊,便商量着偷一只回来卖点钱,结果被人逮住送到了管事处,最后给他们的惩罚是,在他们两人的前额烙上两个英文字母ST,意思是“偷羊贼”,然后就释放了他们。
这两个人出来以后,时时处处遭提防、唾弃,没有人愿意跟他们讲话,更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有的只是周围人的指桑骂槐。其中一个人实在受不了这种耻辱,于是逃到了异国他乡,他以为逃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自己会好过许多。可是当他出现在那个地方时,仍然有人不停地问他,你额头这两个字母是什么意思。他不堪痛苦,见人就躲,最后抑郁而终,把自己埋在了野坟中。
而当初跟他同甘共苦的那个人却说:“我虽然无法逃避偷羊的事实,但我仍然要留在这里,我要赢回周围人对我的尊敬。”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这个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又重新建立起正直的名誉,周围的人也慢慢开始认可他了。
突然有一天,一个陌生人看到这个老年人额头上的两个字母,就问这是什么意思。村里的人就告诉他:“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也有点记不清楚了,应该是saint(圣徒)的缩写吧。”
批评并非就是坏事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修行,他心地非常纯净,也非常虔诚,常常热心帮助别人。
有一天,他感到百无聊赖,于是来到林间散步,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莲花池,走近一看,池中的莲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十分美丽。这时候,修行人心里有了一个念头:“这么漂亮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插在书房中,让自己沐浴在莲花的芬芳中,感觉一定会很好的!”于是,他俯下身,在池边选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听耳边一个低沉而巨大的声音说:“你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修行人被吓了一跳,但他环视四周,什么人也没看见,只好抬头对着天空问道:“你是谁?凭什么说这里的莲花是你的呢?”
“我乃莲花池神,这池里的莲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枉你是一个修行人,竟然心起杂念,偷采我的莲花,自己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瞬间醒悟,内心不禁很是惭愧,于是对着空中躬身忏悔:“多谢你的提醒!是我一时迷失了心性,欲将莲花据为己有。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加强心性的修炼,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修行人正在自我检讨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来到池边,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莲花好漂亮呀!我可以采一些回去,然后拿到市镇上去卖点钱,再去赌一把,很有可能会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呢!”那人说着就跳进了莲花池,三下五除二就把池里的莲花摘了个精光,原本漂亮的莲花池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水也变得混浊不堪,连池底的污泥都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着扬长而去。
而这时候的修行人,目睹了那个人采花的全过程,也一直期待这莲花池神能出来制止、斥责或处罚这个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始终一片静默。眼看着那个人渐渐远去了,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转回身来愤愤不平地对着虚空责道:“莲花池神呀!我刚才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地斥责我,说我的不是。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花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的声音又出现了,说:“你本来是个修行人,你就如同一匹洁白的布匹,沾上一点点的污痕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赶快除去污浊,恢复纯净的本性。而刚才那个人沦陷日久,已经无可救药,就如同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即使有心帮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凭他沉沦下去,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指责就心生怨恨,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你的缺点能够被人看见,还有人能帮助你纠正,教导你怎样改正,这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呀!”
修行人这才惭愧地点了点头。
《百喻经》D17: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尽管野干会在一段时间中远离大树,但早晚还是会回来的。它要等到一些迹象另他觉得有安全感的时候才敢回来。“大树唤我”,当它感到被需要,它觉得在这段关系里有足够主动把控力的时候,是会回来的。
这就像孩子对父母,现在门诊上有太多孩子的社会功能受损是表现为抱怨父母,说自己在原生家庭受了多少伤云云,以此作为躺平的理由。
就像野干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回到大树下,也许有一天,这些孩子看到一个“大树唤我”的讯号,也会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一个让他们感觉温暖、安全的讯号。
是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课程导师,你问他一些问题,他环顾左右而言他。大多数同学不好意思陷导师于尴尬境地,于是不再穷追不舍。
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谨记不要违背良知。
百喻经全集《斫树取果喻》译文赏析 斫树取果喻
【原文】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1],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坚,树已枯死,都无生理[2]。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3],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1] 胜果:美好的果实。
[2] 生理:活下去的理由。
[3] 戒树:持戒功德利益甚多。此处以树比喻持戒生长功德。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棵好树,长得高大、树冠宽广,还经常结出香而甜美的果子来。当时有一个人来到国王居住的地方,国王对他说:“这棵树很快就要结出甜美的果了,你想吃吗?”那人回答说:“这棵树高大宽广,虽然想吃,可是怎么才能够摘得到呢?”国王听完就叫人把树砍倒,期望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可是却一无所获,徒然地劳苦了一番。后来国王又想把树栽回去,可是树已枯死,没有再生的希望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如来法王持戒功德获得很多利益,希望能够修证出圆满的佛果,如果发出愿心,想要得到这果子,就应当持受戒律,修行种种功德。然而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反而破了戒。这正如那个砍了树还期望树木能够复活的人一样,什么都得不到。破戒的人,也常常是这样的结果。
【评析】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讲究方法的人,他们从来不顾因果相生的道理,最终不仅破坏了能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弄巧成拙,永远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故事中那个愚蠢的国王为了得到果子,居然想到砍树,很显然他未曾想过枯死的树木,哪里会有果实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此类情况。有些人就喜欢放纵自己,任意妄为,不考虑事情的后果,最终会因为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故事征引
何不看远一点呢?
有一天,佛光禅师准备外出化缘。临走前他叮嘱弟子们,说:“你们要在我回来之前,每个人都做出一件劝募功德的事。”
傍晚时分,佛光禅师回来了,弟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向禅师报告自己劝募功德的成绩。
第一个弟子普道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我们可以拿这些银两兴建一座大雄宝殿。”
第二个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师父!今天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游了各处的殿堂,他给我们奉献了全年的道粮!”
接着,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了信徒的喜金善心。轮流说完之后,弟子们都在等待佛光禅师的赞赏。
可是,佛光禅师的脸色却越来越差,停顿了好半天,这才皱起眉头开示弟子们说:“看来你们大家都很辛苦了,可惜你们化缘太多,自然就没有一点儿公德心了。”
大家听了很是不解,问道:“师父!为什么化缘越多反而越不好了呢?”
佛光禅师说道:“你们动脑筋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把现有的钱财都储存起来,然后给予信徒,信徒才能够富有起来,那样佛教也会跟着富有起来。”说到这儿,禅师看了看弟子们。
弟子们都略懂一二地点了点,佛光禅师又继续说道:“我们不可能经常去要求这个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要求那个信徒赞助那项佛事,这不成杀鸡取卵了吗,你们真的是太愚蠢了呀。假如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了,那佛教还能指望谁来护法呢?”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养花如同育人
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来到寺庙的后花园散心,恰巧看到园头正在修剪花草,于是就停下脚步观看。他看见园头不是把繁茂的枝叶剪去,就是把花草连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会儿给枯枝浇水,一会儿又忙着松土施肥,看起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便走到跟前问他:“园头禅师,您为什么把好的枝叶都剪去了,现在却又给这些枯枝败叶浇水施肥呢?本来长势很好的花草,为什么非要把它移植到另一盆中?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园头禅师回答道:“其实照顾花草,就如同育人。人要怎样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样照顾。”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说:“花草树木,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
园头禅师边抚弄花草,边解释说:“照顾花草,怎么不能够很人相比呢?你看。”说完,他拿起一株长得很好的花,示范道,“这株花看似枝叶繁茂,生长繁荣,但是他开的花太多,有一些开得不好,有一些样子也长得太杂乱了,所以我们要淘汰掉不好的花,就一定要去掉多余的枝蔓、摘除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这就如同让年轻人收敛嚣张的气焰,去掉他的恶习,使他走入正轨的道理一样。”
信徒敬佩地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管那些枯枝呢?那不是白费力气吗?”
禅师慈悲地说道:“其实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却蕴藏有无限生机。照顾得当,他们一样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不要把不良子弟都视为不可救药之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顾,教育得法,一定能够使其重生。”
说完,禅师又拿起一株花,移植到另一个盆中,解释道:“将花连根拔起的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的土壤,在把它放入肥沃的土壤中,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
接着,禅师又拿起锄头,说道:“至于我松动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同那些身处逆境而有志向上的学生,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有机会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感叹道:“园头禅师,谢谢您的教诲,您让我明白了许多育人的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