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容斋随笔·周玄豹相》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9 05:05:19

《容斋随笔·周玄豹相》译文与赏析周玄豹相

周玄豹相

【原文】

唐庄宗时,术士周玄豹以相法[1]言人事,多中。时明宗为内衙指挥使,安重诲使他人易服[2]而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3]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宰相赵凤谏,乃止。观此事,则玄豹之方术可知。然冯道初自燕归太原,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甚重之。玄豹谓承业曰:“冯生无前程,不可过用[4]。”书记卢质曰:“我曾见杜黄裳写真图,道之状貌酷类焉,将来必副[5]大用,玄豹之言不足信也。”承业于是荐道为霸府从事。其后位极人臣,考终牖下[6],五代诸臣皆莫能及,则玄豹未得擅唐、许之誉也。道在晋天福中为上相,诏赐生辰器币。道以幼属乱离[7],早丧父母,不记生日,恳辞不受。然则道终身不可问命[8],独有形状可相,而善工[9]亦失之如此。

【注释】

[1]相法:相面的方法。[2]易服:改变服装。[3]当:担当。[4]不可过用:不可太过任用。[5]副:辅佐。[6]考终牖下:寿终正寝,老死于家中。[7]幼属乱离:幼年时饱经离乱。[8]然则道终身不可问命:然则冯道终生都不能询问自己的命运。古时人按照生辰八字推算命运,冯道不记得自己的生辰,所以说他终生都不能询问命运。[9]善工:善于相面的人。

【译文】

后唐庄宗时期,术士周玄豹用相面的方法来预言人事,经常灵验。当时明宗还是内衙指挥使,安重诲故意让他人穿着服装坐在内衙指挥使的座上,召周玄豹来为这个人相面。周玄豹说:“内衙是贵将,此人不能当此重任。”于是指着下位的明宗说:“这个人可当此重任。”紧接着,周玄豹便仔细剖析明宗,说他会日后富贵逼人。明宗即位后,想到周玄豹相面如神,想召他入京,宰相赵凤加以谏阻,才不了了之。观察此事,周玄豹的方术是出名的。但冯道当初自幽州投归太原时,监军使张承业担任本院巡官,很重视他。周玄豹对张承业说:“冯道没有什么前程,不可过于信任。”书记卢质说:“我曾经见过唐人杜黄裳的画像,冯道的相貌和他十分相似,将来必能辅佐人君得到大用,周玄豹的言论不足以相信。”张承业于是推荐冯道任幕府从事。其后位居宰相,终老于家中,五代时期的各位大臣都不能超过他,则周玄豹不得专擅术士名誉。冯道在后晋天福年间任上相,皇上下诏赐给他生辰器物币帛。冯道因幼年遭丧乱,父母早死,不记自己的生日,诚恳推辞不受。那么冯道终身不可询问命运,只有形貌可以观察,善于相面的人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评析】

自唐人传奇滥觞以来,善于相面的唐人术士的事迹屡屡见于正史。这其中,更多的恐怕是当时的文人根据该人的本末事迹,略加梳理,杜撰而成的。而撰史者囿于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又或为了取媚后来的读者,便录而不疑了。这是我们读史需要留心的。

苏轼的作文之要 ——《容斋随笔·东坡诲葛延之》译文与赏析【原文】

     江阴葛延之[1],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2]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3]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4],必得一物以摄之[5],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6]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尝以亲制龟冠为献,公受之,而赠以曰:“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庆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7],岣嵝耳孙[8]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今集中无此诗。葛常之,延之三从弟也。尝见其亲笔。

【注释】

[1] 葛延之:江阴(今属江苏无锡)人,时为乡间一文士,与苏东坡无故交。[2]省(xǐng)苏公:拜谒 苏轼 。[3]诲:教导。[4]不可徒使:不可白白使用。谓用之必有因由。[5]摄之:统摄它。[6]意:立意,即文章的中心思想。[7]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8]岣嵝耳孙:岣嵝,谓山巅。耳孙:玄孙之孙。因远祖称“鼻祖”,故玄孙之孙称耳孙。[9] 儋[dān] 〔~县〕地名,在中国海南省。

【译文】

      江阴(今属江苏无锡)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看望被朝廷贬斥的 苏东坡 ,虚心向他求教。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吗?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当然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态,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写出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了下来,转告给各位绅士。他还将亲手制作的龟冠献给了苏东坡,以表示自己的敬意。苏东坡也赋诗回赠。诗中说:“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庆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而今所见苏东坡集中没有这首诗。葛常之为延之的叔伯三弟,曾经见到苏东坡亲笔所写这首诗的真迹。

【   评析】葛延之时为乡间一文士,与苏东坡无故交,因慕东坡学士之名,不远万里去儋州拜访流放到这里的苏东坡,已属于非常之举。难怪苏东坡愿意将自己的文章心得和盘托出:“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所谓网以绳为纲,纲举则目张。有了这句话,作文的技巧已经一览无余了。

     简评:苏公运用比喻、类比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文中的苏公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墨子(或邹忌)在说话艺术方面很相似,都采用类比的手法,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引出自己想说出话。这个小文就是说写文章必须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一句话,必须有自己主旨。如果没有思想的文章,那么写了几百几千上万个字等等只是文字的堆砌,写了等于没有写。这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容斋随笔·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 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题解】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是着名的风景区。本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离任舒州通判赴京途中游览褒禅山而写的。名为游记,但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议论,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90],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9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注释】

[90]浮图:梵语音译,有佛、塔、和尚等意思。址:山脚下。

[91]庐冢(zhǒng):庐舍和坟墓。此指死后埋葬的地方。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曾经在山脚下盖房居住,死后又葬在此地,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庐舍和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叫华阳洞的地方,因为它在华山南面所以这样命名。距离洞口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花”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92],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93],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注释】

[92]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93]方是时:指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

【译文】

华山洞下地势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侧壁涌出,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着山路往上五六里,有个幽暗深远的洞穴,一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同游的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越到深处,前进就越发困难,然而所见到的景象也越新奇。一个同游者疲倦了想退出去,说:“再不出去,火把快要烧完了。”于是,大家都跟他一起退了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看山洞左右的石壁,来到这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越深,来这里的游人就越少了。在决定从山洞中退出的时候,我还有足够的体力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从洞内退出去以后,便有人埋怨那要求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跟他们一起退出来,以至不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原文】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4],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注释】

[94]相:辅助的意思。

【译文】

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体会,因为他们思考问题深刻,而且非常全面。平坦、广阔而路程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方险峻而路程远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少,然而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异而又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遥远而人们很少去游览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达不到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是不能达到的。有了志向与力量,也不随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支持他,也是不能达到的。但是力量足以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在别人来说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达到的,就没有什么悔恨的了,又有谁还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原文】

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95],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注释】

[95]谬其传:以讹传讹。

【译文】

我对于那座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讹传,没有人能够弄清其真相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评析】

这是一篇颇为独特的游记。文章首先介绍褒禅山概况,对其称谓的由来以及变化的渊源则着墨较多;其次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游“前洞”、“后洞”的经过,对“后洞”的描写比“前洞”详细,同时还写了游山的心得体会。

接着,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论说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从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努力,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便是作者游览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游览。

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都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