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作品分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是希腊语音译,原为希伯来语“弥赛亚”,即救世主的意思。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奴隶制崩溃时期的罗马帝国。所遵奉的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就犯了罪(“原罪”),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只有信奉上帝及其儿子耶稣才能得救。早期的基督教反映了当时奴隶和贫民对奴隶制的反抗和谋求解放的愿望,宣扬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主张平等博爱,反对享乐,提倡禁欲,相信“来世”。早期的基督教,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23页)因此,罗马帝国开始对基督教是极端仇视、残酷迫害的,但是毫无效果。后来,便加以利用,许多奴隶主贵族人物纷纷加入教会并逐步窃取了领导权,这样基督教变成了剥削阶级的宗教。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054年,随着罗马帝国东西两部的分裂而分成公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到了中世纪,罗马教皇成为欧洲的绝对权威,其经院哲学成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科学严重地受到限制。十六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公教内部发生了反对教皇宗教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即马丁·路德的改革,此后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在我国,称为基督教,通常指基督教新教,又称为耶稣教。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矛盾空前加剧。尤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基督教思想及其所宣扬的“平等”、“博爱”“正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几乎完全幻灭了。于是在西方许多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信仰危机、精神危机以及对于世界、人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这也是现代派文艺产生的思想根源之一。
十九世纪以来,相继出现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理论,纷纷向“理性主宰世界”的传统哲学发起挑战,要求深入探寻意识和精神的奥秘。但是它们最终也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创造实质就是上帝的创造,他说:上帝“就是不断的生命、活动、自由”。(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在西方还有所谓天主教现代派,其理论观点和柏格森的观点正是一脉相承的。
哀悼基督的作品赏析乔托的杰作,充满哀伤之情,是斯克罗情感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画。描绘围绕着从十字架上解下的基督遗体、哀恸基督死亡的场景。采用自然而又强烈的效果让圣母的脸靠近基督。借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线以及众人同方向的视线、肢体表情,引导观者视线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伤母亲的头部。
在这幅画,乔托大胆地突破了教会绘画传统,不是图解式的,而是以逼真生动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悼耶稣的情景。通过乔托,整个绘画的概念改变了:绘画不再是用图像来写作或复述文字内容,而是通过创造幻象使故事重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也许,透视法在希腊绘画中还只是一个单纯的技巧,但在乔托确立了定点透视之后,它就成为一个改变绘画观念的重要的革命因素。
全作的故事与情感核心,大胆描绘伏在基督身上抱头凝视已逝基督的玛利亚,流露浓烈、深挚情感。场景描绘具戏剧性,乔托史无前例地把人类的悲伤与悲剧巧妙地植入作品中。
荒凉郊野的背景,强烈传达故事性、象征性及叙事性。露出的岩石突然倾斜向死亡的基督,将画面斜割为两个部分,强调死亡的事实,凸显无法逃避的命运。画面描绘的众多人物,呈现各式各样的情感。尼可戴蒙及阿利马它亚的约瑟面无表情;新约圣经的玛利亚温柔地握着基督的双脚啜泣不止;女士、天使们绝望地紧握双手,日夜哀伤放声大哭。
荒野中的基督的作品赏析克拉姆斯柯依是位关心社会疾苦、善于思考社会人生的画家。画家借用基督的形象,影射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真理与名利诱惑之下难以抉择的境况。这个基督身处荒野的孤立之中,他在四十天断食期间,受到恶魔的诱惑,思想十分深沉,百思难解的困惑,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画家通过陷入苦苦思索的基督姿态,表现了一个思想家愿献身于社会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罪恶社会的万般无奈,这正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画面近景乱石铺陈,远景空旷无垠。黎明时光,地平线上升起一抹朝霞。这清冷的色调,烘托出基督的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隐含着俄国社会的黑暗与没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红楼梦桃花行一诗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