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原文_注释_译文_赏析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乌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题解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该词为萨都剌被贬官后南行途中,夜泊吴江见孤雁而作。
简析 该词借写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意境开阔而又凄清,语句流畅朴实,清新委婉。
萨都剌《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
②(4分)
【答案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
赏析:
此词以“泊吴江夜见孤雁”为题,当是诗人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于文传在《雁门集序》中说到萨都刺在南台御史任上因弹劾权要被贬为镇江录事宣差。但南台(江南御史台的简称)在建康(今南京),左迁镇江并不经过吴江(今属江苏)。其后,萨都刺至福建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知事,虽途径吴江,但这次是升迁,不致有词中的那份失落的感情。唯有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由大都(今北京,当时的京城)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出任浙江郎中这一次,既是外放,又需经过吴江前往杭州,才会有抒写失落之情的“泊吴江夜见孤雁”之作。萨都刺另一首有名的小令《小阑干》写到“去年身在凤凰池”、“今年冷落江南夜”,从写作时间上说,当是在经过吴江、抵达杭州之后的翌年春天所作,可与这首《卜算子》并读。
上片专说“泊吴江夜见孤雁”之事。前两句点明题中“泊吴江夜”四字,交待“见孤雁”的环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远的夜空装点得分外美丽,月光下是一江澄净的秋水。词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秋夜显得格外漫长。“秋宵永”的“永”字,浸润着词人主观的感情色彩。他夜不成眠,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因而才伫立船头,放眼夜空。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这是词人伫立船头时的进一步的发现。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乌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乌鹊南飞”,系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面上看来,引用曹操的诗句,只是出于写景的需要,因为同样是月明之夜,很容易产生有无乌鹊南飞的联想。而在思想深处,则是基于对曹操诗的感情上的共鸣。清人沈德潜在评论曹操《短歌行》时就说过,此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正是这种“无所依托”的失落之情,使萨都刺联想起了曹操笔下的有关描写。“但见孤鸿影”句,直接着题,“见孤鸿”即“见孤雁”。至此,题中所叙的内容都已有所交待。在作者所展示的情景中,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不难令人想见此时独立船头的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
下片传说孤雁,从过去说到未来。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雁是候鸟,孙楚《雁赋》说它“迎素秋而南游,背青春而北息”。每当秋季来临时飞向南方,春天开始时飞往北方。此词作于秋季,“自离边塞路”,正是说这孤雁“迎素秋而南游”,“偏耐”句,纯出于词人的想象。所谓“偏耐”,是说异乎寻常地能忍受。其实,孤雁无所谓寂寞,谈不上“偏耐”与否;这里是亦雁亦人,借雁说人,抒写的是词人离开北方南下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后二句收束全篇,继续写雁,从眼前说到将来:秋风呜呜,夜里做梦,梦魂深感孤单;到下霜时分,孤雁栖息的芦苇荡将愈加寒冷。“蒹葭”,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落蒹葭冷”,从时间(霜秋)、地点(江滩)两面言孤雁于深夜栖止于蒹葭丛中之困境。从中透出词人对自己前途难卜的忧虑。从“偏耐江波静”到“宿梦魂单”,是从意识控制到潜意识的发展。“偏耐”是意识控制,“宿梦魂单”是意识的.失控,是不自觉的潜意识的表现。这样,下片既从过去写到未来,又从意识控制写到潜意识的表现,相当全面地写出了孤雁的处境及其心态。而与此同时,也就较为全面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以及对前途的忧惧之情。
萨都刺此词的词调、用韵以及个别重要的词语如“孤鸿影”,都与苏轼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相同,可以明显看出所受苏词的影响。为了便于比较,不妨全文引录苏词如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难发现二词的基本相似之点,都是借写孤雁以寄一己之情怀;所写孤雁,实际上是词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在篇章结构上,二词也是大体相同的: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所见之孤雁。但由于写作背景、具体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个性、风格的差异,这两首词的具体写法与总体风貌又是各有特色的:苏轼此词境幽,萨都刺此词境阔;苏轼用笔轻灵,萨都刺则相对较为质实。即使同是写到月亮,一为疏桐缺月,一为高天朗月,也都各具风貌,毫不雷同。在以小令写雁的词作中,萨都刺此词是继苏轼《卜算子》之后的又一成功的作品。 (陈志明)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 北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
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
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简评: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话外音:
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认为,将此词定位为作者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寂寞之情是比较恰当的。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独特,前人已有道出者。
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中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可见苏轼在词的创作上的天才纵横之气。
赏析二: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牎K臻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熝悖牐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