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崔护为什么要写桃花诗

桃花仙 2023-07-19 03:49:47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唐代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发生在关中的哪个地方?离关中八水的哪条河最近?谢谢!

发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
我认为“都城”应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城南,现在的西安市城区
而当时的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所以我认为离关中八水的渭河最近。

史达祖《桃源忆故人赋桃花》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桃源忆故人赋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史达祖

明霞烘透春机杼,春在明霞多处。我是有诗渔父,一梦秦天古。

柳枝巷陌深朱户,墙外风流一树。十五年来凝 ,弹尽胭脂雨。

古人常借助桃花盛开的绚丽景色,表现春天的和暖与生机。“满树和娇烂熳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唐代吴融诗),“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苏轼诗),这类精美的咏桃佳句不胜枚举。史达祖这首咏桃花词的开头一句,从温庭筠的“文君织得春机红”化出,写春天的红火,更是淋漓尽至:片片桃林象绚丽的云霞,这满天的云霞象天机织就的锦缎一样光彩夺目。“烘透”二字,着色又暖又浓,对春的画面施以重彩。第二句又拈出“春”字反复渲染:春天在哪里,就在桃花最茂盛的地方。这里寄托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诗)然而,词人深切地感到,现实中这样明媚的春光,跟自己并无缘分。他所向往的,只能是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的幸运,“寻得桃源好避秦”!(宋谢枋得诗)他幻想着能够逃脱世间的争斗、忧患与沉浮,过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一个“梦”字便成了词眼,它蕴含着多少人世间的辛酸烦恼!回首开篇,更使人体味到了红火中的冷清,超脱中的凄苦。

词的下片,是换了一个角度,抛开万紫千红,单写孤树一株。这一树桃花,远离群芳,在柳枝巷陌深处,又是在朱漆大门墙外,正是“桃花一簇开无主”(杜甫诗),虽是满树风流,也遮掩不住孤寂之情。“墙外风流一树”,有人认为是从博陵崔护的人面桃花诗引出,那自然应当理解为寄托艳情之词。但我以为,这似乎只是词人自喻,借以抒发不受知遇之慨罢了。上下片在意念上是紧密相关的,词人之所以要“一梦秦天古”,这恐怕也是一个原因吧? 而结尾两句,更十分明朗地道出了词人深切的苦楚。“十五年来凝伫”,以人拟树,以树喻人,极言时日之久长。“弹尽胭脂雨”,是把落英喻作泪雨。“胭脂雨”即红雨。杜甫的“林花着雨燕脂落”(《曲江对雨》),刘禹锡的“摇动繁英坠红雨”(《百舌吟》),宋刘敞的“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堕窗纱”,(《桃花》),写的都是这种“胭脂雨”。文人失意,同气相求,这朱门墙外一树香,只能落得个风流自赏泪如倾的悲凉结局,足为三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3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