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胯下之辱》名言名句解读

大道家园 2023-07-19 03:30:26

《胯下之辱》名言名句解读毁人者不美,欺人者非福⊙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注释】

毁:毁谤,说人坏话。释回而增美:去邪僻而增益美性。横逆:横暴无礼的行为。器宇:度量,胸怀,气度。

【译文】

说人坏话者往往德行并不好,而被毁谤者在经历一番讥讪后便会多一番修身反省,这样反而可以洗脱冤枉增益自己的德行。能够欺压人并不是福气,而受欺压者往往在遭遇了横暴无礼的行为后,胸怀气度都会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受欺压的祸事就转化成了一种福分。

【道理】

“吃亏是福”,在吃亏后反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身修养得到不断完善。

胯下之辱

韩信出身平民,年轻的时候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由于汉代选官为推举制,韩信未被推选为官吏,加上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接济度日,所以许多人都讨厌他。当时在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侮辱韩信,说道:“虽然你的个子高大,又喜欢佩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良久,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认为他胆子真的很小。

然而,忍受了胯下之辱后,韩信知耻而后勇,先后投奔了项羽、刘邦,并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多年后,韩信回到淮阴,再见到那个屠夫时,没有借机报复,反而封他为中尉,并对自己手下将领解释道:“这是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本可以杀了他的,但即使杀了他,我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清吴昌硕《牧归图》

胯下之辱的意思胯下之辱意为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胯下之辱(拼音:kuà xià zhī r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韩信能忍受奇耻大辱从屠夫的胯下钻过,飞黄腾达之后,不仅不杀自己的仇敌,还能赏之以金,委之以官,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和坚忍。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当自己力量单薄时,“忍”也是一种良策。

“士可杀不可辱”是世人皆知的至理名言。试想,如果韩信当时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决心与那群无赖厮杀,那么中国的历史上,就少了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奇才,西汉的历史甚至也许会由此改写。

俗话说,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只有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经历、挫折、打击,才能成就别人成就不了的丰功伟绩。这是对人们忍耐力、克制力的最好诠释,能忍一时而谋求一世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便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也同样需要学习韩信这种忍耐力、克制力。能忍胯下之辱,做到保持立场、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进退自如,这样做方能成就别人所达不到的成就,为自己的日后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这句话是不是史记里面的?原文并不是出自于《史记》,而且《史记》只是记载了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并无专门点评和解释。

原文出自于现代历史小说《韩信》,是后人对韩信受胯下之辱故事的总结。该小说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韩信为原型,通过韩信的故事,讲述了从天下英雄揭竿而起,从誓灭暴秦到楚汉之争,最后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一段历史风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