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百喻经全集《毗舍阇鬼喻》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9 03:12:45

百喻经全集《毗舍阇鬼喻》译文赏析毗舍阇鬼喻

【原文】

昔有二毗舍阇鬼[1],共有一箧[2]、一杖、一屐。二鬼共诤,各各欲得。二鬼纷纭,竟日[3]不能使平。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嗔忿乃尔[4]?”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床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5]。”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鬼闻其语,寻即远避。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二鬼愕然,竟无所得。人语鬼言:“尔等所诤,我已得去。今使尔等更无所诤。”

毗舍阇这,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口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6]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注释】

[1] 毗舍阇(shé)鬼:佛经里的饿鬼,吸食生灵的精气血肉,亦称癫狂鬼、吸血鬼等。

[2] 箧:小箱子一类的器物。

[3] 竟日:从早到晚,终日。

[4] 乃尔:如此地步。

[5] 罣(guà)碍:罣,同“挂”,指牵挂之意。

[6] 有漏:佛教指有烦恼的事物。生死是最大的有漏。

【译文】

从前有两个饿鬼,共同拥有一只宝箱、一根拐杖和一双木屐。两个鬼争执起来,都想独占这三样东西。他们吵了整整一天,也没能使其平分。这时有一个人走来,见了这般情形,便问道:“这宝箱、拐杖和木屐有什么奇异之处,你们争执得这般怒气冲冲?”两个饿鬼答道:“我们这只宝箱,能产生一切东西,衣服、饮食、床褥、卧具之类生活用品,都可从里面得到;拿到这根拐杖,就能降妖伏魔,没有人敢与我们对抗了:再穿上这木屐,就能健步如飞。”这过路的人听到这话,便对两个饿鬼说:“你们稍稍退后一点,让我来替你们平分这三件宝物。”两个饿鬼听了这话,便马上远远地避开了。这个人旋即抱着宝箱,抓起拐杖,穿上木屐飞腾而去。两个饿鬼大吃一惊,竟然一无所得了。那人对鬼说道:“你俩所争的东西,我拿去了。这下你们再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这两个饿鬼好比是那些修行旁门外道的人;宝箱可比作是布施,天上人间的五道众生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具都可从这里面产生;禅定则好比是拐杖,可以降伏邪魔、烦恼之类的怨贼;持戒就如同木屐,穿上它就能够由此升入超越世俗的清净境界。那些众魔外道不断争这个宝箱,比喻这些异教徒在烦恼垢染中强求果报,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但若是能修行善行、布施、持戒、禅定,就一定能够摆脱人生苦恼,获得正果。

【评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而文中的那两个饿鬼争来争去,最后却便宜了那个过路的人,它所讲的道理和这个故事的确有些相似。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人们往往会在没有看清敌人状况之时,盲目与人勾结,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了利。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之间,都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该钩心斗角。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使敌人有机可乘,让彼此遭受灾难。

故事征引

大智与小智

从前,在古印度波罗奈国有两个商人,其中有一个聪明能干,年纪又较轻,所以人们称他为“小智”。还有一位商人,年龄稍大些,人们称他为“大智”。

有一年,大智与小智商量着合伙做生意。刚开始说好只要赢利了,两人就一起平分。可是后来大智却出尔反尔,一再找借口不愿意跟小智平分。他对小智说:“因为我是大智,你是小智,所以赢利之后我要得三分之二,你得三分之一。”小智听了也不同意,一直提出必须平分,两人争论不休。

忽然间,大智想出一个主意,他说:“要不这样吧,咱附近不是有棵大树吗,树神甚为灵验,我们何不明日请它给我们主持个公道呢!”小智答应了。

当天夜里,大智就把自己的父亲背到大树下,藏到树洞内,然后对父亲说:“明天我与小智会请示树神如何分钱财,那时候你就在树洞里说:‘小智一份,大智两份’,千万不要弄错啊。”

到了第二天,小智、大智同一时间来到大树下,焚告完毕之后,两人便开始祷告,请示如何分配赢利。“树神”发话说:“大智得两份,小智得一份。”这时大智正为自己的奸计成功而拍手叫好呢!突然听到小智说:“我要亲眼看看树神到底长什么样子。”

于是,他急忙跑回家,抱来一捆稻草塞进了树洞,随即点燃火,顿时浓烟四起。大智的父亲在树洞内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后来终于忍受不住,顺着洞壁爬上树,不小心又从树上掉了下来,口中还不住地嚷道:“大智荒唐,小智正当,二人平分钱财,理所应当。大智荒唐,将我藏入树洞,就为多占钱财,害父烧伤全身。”

大智见丑事已经败露了,只得答应与小智平分赢利。但是,小智再也不愿意与大智合伙了。

《百喻经》D14:见他人涂舍喻、治秃喻、毗舍阇鬼喻想到了初入烘焙坑的自己,屡次自作主张改配料后做砸了,才知道方子的重要性。做美食,不在你拥有多少原料,而在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什么,该放多少;为人也是,不在你给对方付出过多少,而在于能体会出对方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很多伴侣离婚对簿公堂的时候,委屈抱怨自己为对方做了多少多少,要不是自己,对方处境定不如今日云云。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有时候需要给对方付出的机会,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所以人与人之间付出金钱力气不是最关键的,而是花精力去了解对方什么时间有什么需求。用心不同,对方感觉就不同。所谓缘分,不过就是“我愿意费心去了解你”。现在单身年轻人越来越多,有部分原因是这一代人从小习惯于父母费尽心思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而没有锻炼出来耐心和爱心去了解别人需要什么,缘分自然迟迟不来。做事也是,不在于蛮力下了多少,甚至自己损失多少,而在于知道节点先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配合。

医生一定是有治不了得病。简单的病不一定治得了,复杂的病不一定治不了,有时候给自己治不了的病,不见得给别人治不了,“医不自治”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故事说的不是这层逻辑。结合后半段关于无常生老病死的文字,这个故事是说人的期望有时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做好自己能做的,接受自己改变不了的。

好希望我也拥有这样的箱子、手杖和鞋子,谁会不想要呢?拥有这些,就意味着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不必再有畏惧,还拥有了超过常人的超能力,超能力又意味着进一步拥有高自尊。这意味着什么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可见,拥有这一套东西,意味着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所有需求,那就意味着基本脱离了人生本苦的状态,所以谁不想要呢?难怪两个毗舍阇鬼争抢。我没有这些宝贝,以后也不会有,还是好好面对自己的功课吧!

请问哪有百喻经的译文~~谢谢了《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止观寺。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在汉文大藏经中现存的譬喻经,除本书外,还有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略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等。本书的治鞭疮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劫盗分财喻,就和《杂譬喻经》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当。又愚人集牛乳喻、见水底金影喻,又和《众经撰杂譬喻》的第六、四十两喻相当。它们在源流上可能有些关系。但从结构上看,其余的譬喻经,都不如本书所述的齐整。
本书的内容,四卷本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
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总括本书意趣,要在对治烦恼,劝行布施、持戒、净命、精进、兼明缘生、无我和一乘的道理,所以它是通于大小乘之作。译文笔调朴实而明朗,在我国古籍中可算是优美的一种。
本书的单行本有1914年金陵刻经处刻本,分上下两卷,系鲁迅断句,并施资刻成。1926年王品青校订改名《痴花鬘》于上海印行。鲁迅为作题记,云:“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大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按:《喻林》分五百八十门,采《百喻经》五十喻,收入二十七门中)。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王君品青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又缘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语,即据以回复原名,仍印为两卷。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叶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另外,只取本书寓言改写为语体的《百喻经故事》,有冯雪峰和倪海曙两人之作,先后于1949年、1957年在上海印行。
参看/foyin/Article/folidiangu/youmogeyan/200604/68470.html
※ 笨人吃盐 ※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就已这样好吃,那麽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是对於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唱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2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