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作品解读解读第一部分 《母亲》
小马哥: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在这个全世界母亲的节日里,小马代表《品味书香》栏目,向所有的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母亲们用博大而无私的爱养育了我们,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那么,就让我们在全世界母亲们的节日来临之前,来看一看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看一看作家笔下那些形象各异的母亲们。
今天请到的,还是我们的老朋友,作家安子。
安子,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安子:
小马哥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好,安子在这里,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健康。
注解:高尔基全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1934年高尔基当选苏联作协主席,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小马哥:
安子,提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能不能请你先概括一下,在文学作品中,母亲一般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
注解:《母亲》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
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流放。高尔基在游行以后,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
《母亲》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标志着高尔基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安子:
好的,母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有母亲的形象。从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到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里的母亲尼洛夫娜,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春宝娘,到莫言的《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母亲多以慈祥、宽容、博爱、隐忍和坚毅的形象出现。母亲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家庭的爱,成为文学作品中歌颂的主题。不过在有的文学作品里,也出现了不美好的母亲的形象,比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欧里庇得斯的著名悲剧《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就是一位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仇恨而疯狂的母亲。不过这样的母亲形象是个别的,在文学的海洋里,母亲的整体形象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马哥:
那我们就从高尔基的《母亲》讲起吧!
安子:
《母亲》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第一部典范的叙事文学作品。小说的中心人物母亲尼洛夫娜是那个时代普通革命群众觉醒的代表。小说通过她曲折、艰难、漫长的生活道路,充分地展示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职业革命者的过程。母亲尼洛夫娜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母亲形象,她的转变非常明显,母爱的力量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母亲。
小马哥:
哦?那究竟是怎样的转变呢?
安子:
小说《母亲》一开始,母亲尼洛夫娜是一个“备受压迫、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普通家庭妇女的形象。尼洛夫娜在结婚时,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她在屈辱地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在家庭里一切都依赖丈夫。在丈夫眼中,尼洛夫娜就是可以呼来唤去的工具,而且尼洛夫娜在持续的家庭暴力中痛苦不堪,在日复一日的苦难生活中,使得她驼背、白发、满脸皱纹,而且连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也被磨灭了,习惯和麻木了一切。可以说,最初的尼洛夫娜是丈夫的附属品。
在日复一日痛苦的生活中,母亲尼洛夫娜将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固执地认为上帝就是一切,上帝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一遇到困难时就向上帝求助。尼洛夫娜作为一个旧社会的母亲,受到“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和压迫,缺乏反抗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然而,在儿子组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积极宣传革命道理、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母亲尼洛夫娜逐渐受到启发和教育。当她亲眼看到工人聚会后,竟然主动提出参加小组活动的要求。她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事实教育了母亲,思想开始解放,从而走向觉醒。
注解: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出生于1868年3月28日,他从小生活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高尔基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高尔基就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然而不管生活如何艰苦,都没能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求,他发奋读书,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后来,母亲尼洛夫娜满怀激情,肩并肩地和儿子巴维尔一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锻炼,她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逐渐体会到希望的力量、革命的动力。后来,儿子巴维尔被捕,她自觉地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经常装扮成各种角色,带着传单和革命书刊活动于城镇和乡村。尼洛夫娜走上了革命之路,为了革命,她还积累了斗争技巧和斗争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对于革命的热情,是源于无法克制的母爱,母亲从对儿子的爱开始,了解和改变自己,投身革命,从而将一位母亲博大的爱倾注在革命事业上。最终,母亲尼洛夫娜成为一名坚强开朗、举止稳重的革命宣传家、一名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小马哥:
尼洛夫娜,一位伟大的革命的母亲!
安子:
是的,母亲尼洛夫娜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她是先进工人的代表,从一个胆怯顺从的穷苦女人,在革命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位伟大而坚韧的革命的母亲。当儿子巴维尔被捕时,她给儿子打气,告诉儿子:“你将会获得自由,母亲永远爱你!”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儿子被捕后,四处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而不是委屈和担忧、怯懦和不安。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母亲为儿子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母爱使得她勇敢地克服了自己的怯懦。她将母爱同爱全世界受苦的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的最后,母亲在车站向人民宣传革命,敌人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打击,但她的精神是摧不垮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觉醒的母亲所拥有的强大的力量。
1913年,高尔基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34年,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协主席。
《母亲》主要讲了什么?《母亲》是捷克和斯洛伐克作家恰彼克于1938年写的剧本。剧本作为反法西斯文学的力作之一,在二战前的最后几年里,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者对作品中革命者彼得的形象赋予了极大的同情。
17年前,瑞哈尔德少校在一次远征非洲殖民地的战斗中,不幸受伤被俘,遭土人折磨死去。上级给他妻子写信说:少校主动要求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英勇牺牲。妻子保持着丈夫生前房间里的摆设。她靠着微薄的抚恤金,千辛万苦地把5个儿子拉扯成人。孩子们经常在亡父的房间里读书、玩耍,缅怀他们英雄的父亲。
一天,东尼、彼得和高奈尔在亡父旧日的房间里争论和打闹,母亲进来,把他们打发走了。她站在丈夫遗像前,暗自埋怨少校不该老是把孩子们吸引住。这时,她的丈夫的幽灵出现了,她对他诉说17年来苦难的生活经历,她不让儿子们步父亲的后尘,进军官学校,而是让他们学医、学技术,将来不至于去送死。
但不幸,当医生的安得列首先死去。这时安得列的幽灵上场,说他为了拯救成千上万疟疾患者,在寻找病源的时候,传染上疟疾病,死在赤道非洲。他认为这是医生应尽的责任。
接着,次子易瑞的幽灵又进来了。他向母亲讲述他在一次高空飞行试验中,飞机失事摔死的经过。母亲极为伤心难过。听到敲门声,幽灵隐去。高奈尔推门进来,告诉母亲易瑞出事的消息。
若干年过去了。高奈尔和彼得一向不和,后来发展到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和对立。在内战中,高奈尔当上白党军官,彼得则参加红党。彼得被白党作为人质逮捕。母亲得知后要去营救他,高奈尔表示不同意。当高奈尔拿起父亲遗留的步枪离开时,彼得悄悄地走进房间,对母亲说他是在半个钟头以前被白党枪毙的。母亲听到这不幸消息,昏倒在地。
这时候,穿着军装的父亲、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安得列和穿着飞行服的易瑞又出现了。他们把母亲安顿好后,彼此谈论起死的经过和感受。父亲为了皇上和祖国的荣誉战死沙场,安得列为了拯救人类、易瑞为了科学、彼得为了信仰而死,可是他们都希望最好还是能够活着。这时候,外面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母亲苏醒过来了。鬼魂在一片漆黑中隐去。东尼在门口出现,当母亲向他打听高奈尔的下落时,他说高奈尔要他转告:“叫妈妈别生气,我不得不离开她……”后来,高奈尔也在一场混战中死去。
一天,母亲把房间里的武器从墙上和枪架上拿走,将最后一对手枪锁到抽屉里,认为这样东尼就不会被引诱。她打开收音机。女播音员严肃地播送外国军队背信弃义,对祖国进行野蛮的武装侵略的消息。广播说,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号召男人都上前线。母亲不愿让东尼去参加战斗,随手关上收音机。这时候,东尼在门口出现了,他请求母亲让他参加志愿军,母亲坚决不答应,东尼只好留下。母亲扶着东尼的肩头走出房门。
鬼魂又在房间里显现。他们在收听广播,议论战事。母亲推门进来,发现丈夫和四个儿子都在房里,此外,她那早已故去的老父亲也在座。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诸如父亲战死疆塌,儿子应该保持光荣传统,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劝说母亲让东尼上前线。母亲一直不为所动,认为留下最后一个儿子是做母亲的权利。鬼魂没有气馁,继续说服母亲。当他们正在争论不休时,广播又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号召全民族拿起武器,并报告“高尔干那”号船在返航时,被敌方鱼雷击沉,400名海军士兵殉难。前方战斗白热化,敌人投入新兵团。这时候,东尼进来,打开灯,房内只有母亲一人,桌上还留下摊开的地图。播音员又报告敌机轰炸城市医院和小学,用机枪扫射逃跑的儿童。
这个时候敌人的惨无人道血淋淋的摆在母亲面前,终于使伟大的母亲觉悟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面前,作为个人的母亲的那点权利是多么的渺小。母亲毅然地从墙上取下步枪,双手递给东尼,以一个手势鼓励他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母亲》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母亲》主要内容概括是:旧时代俄国老一代工人的悲惨命运,具体地展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第三章开始,正面描写俄国年轻一代工人的迅速成长,以及工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以巴威尔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秘密小组积极宣传革命真理,深入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五一”示威游行。
游行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巴威尔和他的战友被捕入狱。母亲尼洛夫娜在儿子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提高了阶级觉悟,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沙皇法庭无理审判革命者,巴威尔针锋相对,把法庭当战场,愤怒地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号召人们奋起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最后,巴威尔及其战友被流放西伯利亚,尼洛夫娜在车站被捕。小说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解放运动第三时期的特点和本质,形象地表现了工农革命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鲜明主题,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母亲》的意义: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幸得识卿桃花面的全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