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四十九 骂如不闻》译文与赏析四十九 骂如不闻
四十九 骂如不闻
富文忠公少时,有骂者,如不闻。人曰:“他骂汝。”公曰:“恐骂他人。”又告曰:“斥公名云富某。”公曰:“天下安知无同姓名者?”
【译文】
文忠公富弼年少时,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有人告诉他说:“他在骂你。”富弼就说:“他恐怕是在骂其他人吧。”那个人又告诉他:“他指名道姓地骂您呢。”富弼说:“难道天下就没有跟我同名同姓的人吗?”
【评析】
看来富弼是在通过装糊涂来隐忍别人对他的责骂。别人骂他的时候,起初是装作没听见。有人提醒他的时候,他又说可能是在骂其他人。之后又说别人是在骂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其他人。通过这种方法,他试图不将此事放在心上,不跟别人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我们也应该在某些情况下,学习富弼,运用装糊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事实上,“糊涂为人”并不是故意撒谎耍赖,它只是一种表象,这种处世哲学的真正目的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和大聪明。
典例阐幽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郭子仪扫平安史之乱后,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有一次小两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
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他劝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要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在唐代宗的劝慰下,公主消了气,主动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郭子仪听了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感到非常高兴。
忍学《五十 佯为不闻》译文与赏析 五十 佯为不闻
五十 佯为不闻
吕蒙正拜参政,将入朝,有朝士于帘下指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既而,同列必欲诘其姓名,蒙正坚不许,曰:“若一知其姓名,终身便不能忘,不如不闻也。”
【译文】
吕蒙正被任命为宰相,正要上朝的时候,一位官吏在门帘下指着他说:“这个小子也能做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后来,同行的一位官员一定要追查那个官吏的姓名,吕蒙正坚决不同意,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便终身都忘不了了,还不如不知道呢。”
【评析】
我们常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处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很多麻烦。当吕蒙正遭到别人指责的时候,就是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才没有引起一场不必要的冲突。
“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说的是,善于利用水的人,可以通过引导使它平静下来;善于感化别人的人,可以通过安抚使对方静心。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对那些无关紧要的较量就可以让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老子说:“深水缓流,浅水急瀑。”年轻人往往会以为前进是唯一的路,以为努力就可以成功,但只是在经历过挫折和磨炼之后才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也可以转个弯,换个眼光或角度,甚至有时候向回走几步,人生就会有所不同。
典例阐幽 蒙受不白之冤而不动心
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医术。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他都尽心治疗,不图回扳;对那些十分贫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遇到远乡来求医的人,一定先让喝点粥或吃些饼,吃完,才开始诊脉。他说:“这是因为走了远路,加上饥饿,血脉多有紊乱。我让他们先吃点东西,稍稍休息一下,脉才能安定下来。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积德,只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显示我医术的神妙!”他行善所借口的托辞,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头旁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了谗言,怀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当面问。有人就教他拿一炷香去跪在先生门前。先生见了,奇怪地说:“这是为什么呀?”他回答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病家子才以实相告。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确有此事,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原打算明天复诊时如数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问起了,可以马上拿回去。请你千万不要向外人说!”马上如数给了他。
刚才病人儿子来先生门前跪香,大家都说先生一向谨慎高尚,不应该诬陷有道德的人会有这么肮脏的行为。等他们见到病人的儿子拿着银子出来回去了,都异口同声感叹说:“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诽谤议论之声四起。先生听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扫床帐时,在褥垫下找到了银子,才大惊而后悔说:“东西并没有丢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长者,这该怎么办!应该马上去先生家,当着众人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道来到先生寓所,仍然手捧燃香跪在门前。先生见了,笑着说:“今天这样,又是为什么啊?”父子羞愧地说:“以前丢失的银子,没有丢,我们错怪长者了,真是该死。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小子无知,任凭先生打骂!”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先生:“那一天我谗言污罪长者,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说明,使我今天羞惭无地!今天既蒙先生宽怀,饶恕我们,是否能告诉我们,先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着说:“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转喜,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两人都双膝跪地,叩头不止,说:“感谢先生厚德,不顾自己名声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来世作犬马以报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请进家去,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这一天,围观人多如墙一样,都说长者的作为,确是众人所猜测不透的。从此魏善人之名声就传开了。
忍学《四十四 德量过人》译文与赏析 四十四 德量过人
四十四 德量过人
韩魏公镇相州,因祀宣尼省宿,有偷儿入室,挺刃曰:“不能自济,求济于公。”公曰:“几上器具可直百千,尽以与汝。”偷儿曰:“愿得公首以献西人。”公即引颈。偷儿稽首曰:“以公德量过人,故来相试。几上之物,已荷公赐,愿无泄也。”公曰:“诺。”终不以告人。其后为盗者以他事坐罪,当死,于市中备言其事,曰:“虑吾死后,惜公之德不传于世。”
【译文】
魏公韩琦镇守相州的时候,因为祭祀孔子庙,所以住宿在外地。有个小偷入室行窃,举起刀对韩琦说:“我无法自己养活自己,所以来向您请求周济一下。”韩琦说:“茶几上的器具价值百千钱,全部都可以给你。”小偷又说:“我想得到你的头,将它献给西边国家的人。”韩琦听后便伸出脖子。小偷低下头说:“因为我听说过您非常有气量,所以就想来试试您。茶几上的东西,承蒙您已经送给了我,希望您不要把这件事泄漏出去。”韩琦说:“好的。”最终他兑现了一生不告诉任何人的承诺。后来,这个小偷因为其他事犯了罪,被判了死刑,在刑场上,他将这件事详细地说了出来,说:“我担心我被处死之后,韩琦的德行就不能被世人所知了。”
【评析】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一些人常常说话不算数,言不由衷、不守信用。这样的做法令人生厌。韩琦的宽大为人尽人皆知,但是,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也看出了他诚信为人的优点。向一个小偷承诺过的话,他都最终兑现了。
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立身,一个国家只有取信于民才能立国,一个企业只有诚信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从事任何活动,都要以“信”确立自己的地位。向别人承诺过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做到,如果遇到困难,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我们也需要向对方解释清楚其中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歉意。否则,就会被看成是一个没有信誉的人,使自己在日后的为人处世方面遭遇很大的阻力和挫折。一个人如果不守信,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难有成就。
典例阐幽 诚信方能立国
晋文公攻打原国,和大夫们约定10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因此只携带了可供10天食用的粮食。可是10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3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了10天的期限,若不回去,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晋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晋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四十字左右的桃花诗,关于桃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