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历代桃花源诗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仙 2023-07-19 01:17:33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赏析

班级:21中文2班? ??姓名:陈梦柔? ?学号:2021410124? ??联系方式:18486580169

? ? ?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桃渊明集》。文章借用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厌恶与不满。

? ? ? ?全诗二十七句,寄真情于叙述描绘之中,寄至味于平淡自然之内,引导读着徜徉于桃花源仙境而怡然自得,从诗艺术结构来说,开头是缘起,中间各个句是描述核心结尾末句则是余韵。对于诗的艺术手法来说,陶渊明作诗擅长使用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就具有这种艺术风格。桃花渊虽然是诗人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诗人用写实的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身临其境,确遇其事,更显得诗人情真意切,把诗人想要表达的向往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

? ? ? ?第一段中以“忘、忽逢、甚异、欲穷”等词,其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捕渔的武陵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路之远近”表现出渔人一心只想捕渔,无心计算走了多远,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境界。“忽逢桃花林”和渔人甚异之”两句则是相互照应,先是渔人忽然到了桃花源,后来感奇怪并且好奇,想要进入一探究竟。写出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的神情,又突出桃花林的绝美景对渔人有无穷的吸引力。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是诗人写景的点睛之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空气中散漫而来,词藻华丽而不失端庄,造句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表现诗人手法运用何其顺畅,仙境随即从笔端而出。

? ? ? ?接着进入文章第二段,也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整个过程及进入之后的所见所闻。先从数句描述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两句就点明渔人已到达幽静之地,并且此地并非寻常地方,从渔人的视角突出桃花源的隐蔽深邃。渔人息切地通过狭窄小洞之后,写到“豁然开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更表现出桃源的仙境之气。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对源中一切事物一一进行道来,使读者通过渔人的眼睛见到了桃花源中的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狗吠的景象,其所见所闻,历历在目。随后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中往来种作?“怡然自得”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理想田园生活的蓝图。随后又介绍了村里人对渔人的态度转变,由起初的“见渔人,乃大惊”到接下来的“问所从来”再到最后“便邀还家,设洒杀鸡做食”。一整个态度转变的过程也表现出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这才是诗人理想的大同社会吧.

? ? ? ?最后描写了诗人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在返回途中渔人“处处志之”,说明渔人还想要重来,并且“诣太守,说如此”,回去之后就跟太守说了这件事,违背他临走时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也从侧面体现出“外人”的进人只会打破仙境祥和的生活状态,所以最后无论是何人去寻找桃花源,皆不可得,时间久了,便无人问津了。但是对于诗人陶渊明来说,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从没有中断,那种远离尘世的生活才是诗人一生的心之所向。并且诗人能想象出桃花源的生活情景,他所想的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而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幸福。他希望的是大同社会的出现,所有人的怡然自然。

? ? ?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艺术构思非常精巧,一条线索就连接了理想与现实,其中还广泛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添文章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并且文章洋略得当,中心更是明显突出,语言简绿、生动,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描述的景物历历在目,让人恍若身临其境,令人神狂。使人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写作才能。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原文与赏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注〕  太元: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武陵:今湖南常德。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条):垂发,指小儿。要:邀。扶:沿。向:旧。南阳:今河南南阳。刘子骥:名驎之,好游山泽,见《晋书·隐逸传》。规:谋。

《桃花源诗并记》,表现高尚美好的人类社会理想,是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这是必读之作。

先读《记》文。从“晋太元中”到“豁然开朗”,可谓引子,叙述桃花源之被发现。此节文字已带出传奇色彩。“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等语,尤能状出奇异之感。间或写景亦很优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颇能引人入胜。从“土地平旷”到“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中心段落,描写渔人与桃源人之接触,通过渔人之眼呈示桃源世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启示着桃源世界的人间性。“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则意味着桃源人之富于人情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更表明桃源人对自由之酷爱,对传统之忠诚。这些意义,自然不是世间渔人所能理解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人与世间人的这一番对话,实无异为桃源与世间的一种文化比较。但其深刻意蕴,则有待《诗》中阐发。从“既出”到“后遂无问津者”,可谓尾声,交待渔人之背约,桃源之不可再寻,愈增扑朔迷离之传奇色彩。这便令人更加向往,渴望更多了解桃源。《诗》,于是顺着读者此种心理推出。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起唱六句,揭示桃源产生的历史。自从秦始皇悖逆人道,贤者便纷纷避世隐居。人道出于天道,故曰“天纪”。这是先秦儒道两家的共同思想。“贤者避世”是孔子的话(《论语·宪问》),这也是儒道相通之点。“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为避秦乱,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人到商山隐居,称“商山四皓”。那时候,桃源的先民们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记》是从屋舍良田写入桃源,《诗》则从历史根源写入,但是都说明着桃源世界的人间性。“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初来桃源的足迹渐渐湮没了,那道路渐渐荒芜消失。比较《记》语“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二句诗尤具岁月绵邈、桃源渺茫之感。以下便正面展开桃源世界,揭示其文化特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此二句,暗用《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用得到家。“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桑竹采用犹有馀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这暗示着没有横征暴敛、徭役、战乱的干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古人的理想,在这里是实现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此二句诗互文。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君王!桃花源,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虽说荒草掩路,可是阻隔的实在只是与外界的交通,桃源人之间,却是常来常往,交情至为淳厚。上文“相命肆农耕”,下文“斑白欢游诣”可证。鸡鸣狗吠,其声互答,是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衣裳即上下装。上文“秋熟靡王税”二句是揭示桃源政治经济之特质,此二句则是揭示桃源民俗文化之特质。礼法、服制犹保持古风,这意味着古老的美德之保持。所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孩儿们在天真活泼地唱着歌,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哪,在欢欢喜喜地往来游玩。这岂止是“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不言而喻,古人所理想的“幼有所长”,比较容易做到,而“老有所终(善终)”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办到。这里是全都实现了。从敬老爱幼的全幅落实,最能透视桃源道德文化之特质。不过,桃源人对科学知识则不感兴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桃源人从草木的发荣与凋落,便知道春秋之变化。虽说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一年四季那是清楚的。下文点出此中真意:“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简朴的生活快乐有馀,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智巧尚且不存在,欺诈权谋就更谈不上。桃源文化之特质,乃是道德与自然兼尚,二者并行不悖。“俎豆犹古法”与“于何劳智慧”二句,可证。“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从秦到晋,六百多年,此举大概。桃源的奇迹一直隐没了数百年,今日却向世人显露了她似乎是神仙般的境界。然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桃源风俗自淳厚,世间风俗自浇薄,道不同又何能相谋?所以桃源只能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异源”二字极可注意,深刻揭示出桃源与世间在文化根源之地的异质。“薄”之一字,是对现实社会的根本批判。“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游方士,即游于方内之士,指世间俗人。试问世人,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不能的。你们与他们属于两个世界。“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我多么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那些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诗人自我的最后出现,是诗人全幅真性情的自然呈露。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当时的社会,充满阴谋、篡夺、屠杀、战争,广大农村,民不聊生。渊明躬耕便难得温饱,一般农民状况可想而知。没有对时代的感愤,对社会的反省,对人民的同情,绝不可能有这一理想的产生。桃源理想社会的人间性(非仙非佛、非彼岸世界),实是对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的根本否定。渊明所居附近的庐山,是当时佛教一大中心。元兴元年(402),名士刘遗民等百馀人与庐山僧人慧远,在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影响极大。(《高僧传·慧远传》)西方,彼岸世界也。桃源则是人间世界。渊明所创造的社会理想,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间品格,亦是对当时中西文化冲突的有力回应。

桃源社会理想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从汉末至东晋,战祸频仍,各地人民往往逃入深山险境聚居避难,有的形成堡坞社会。但其中仍是等级制度森严。桃源则与之根本异趣。桃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她吸取了《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思想,而扬弃了其“选贤与能”之成分;她吸取了《老子》“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思想,而扬弃了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及“绝仁弃义”之成分(桃源尚有古礼)。她可能还吸收了魏晋以来从阮籍、嵇康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终于是自成一新天新地、新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堪称《礼记·礼运》以降,中国文化之一大瑰宝。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记》以渔人之眼示现桃源。渔人背约,足见其为一俗人,故不可能对桃源有同情之了解。《记》中故事,可视为桃源文化与世间文化之一次碰撞。《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作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源之认同与追求。《记》富于传奇色彩,小说情调,《诗》则直凑单微,意蕴深远。《记》与《诗》为一整体,《记》是缘起,《诗》才是本体。《记》见“史才”,《诗》则见“诗笔”、“议论”。作品的结构,是“文备众体”,显示了艺术上的独创。《桃花源诗并记》,对后世同类体裁之文学创作,如元白叙事诗,实已导乎先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