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忍学《随时之忍第八十二》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9 00:39:44

忍学《随时之忍第八十二》译文与赏析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戎而夷语,夏禹入裸国而解裳。墨子谓乐器为无益而不好,往见荆王而衣锦吹笙。

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贸章甫于椎髻之蛮,炫絇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挟纩炎曦,人以至愚而谥之。噫,可不忍欤!

【译文】

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和成功;在不可以做的情况下做不可以做的事,就会失败或有危险。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高洁还是谦卑,要看政治清明与否。如果政治清明,就应该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仁义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又要保持高尚的情操,那么就要以说话谦恭有礼来避开祸端。

人要尽量和世道相投合。老聃到西戎国就仿效那里的语言说话,夏禹到祼国就把自己的衣裤脱光。墨子主张节俭,批评音乐,认为乐器没有什么益处,但去访问荆王时,他却穿着锦衣,吹起了笙。这不是违背了他的本意,而是顺从了荆王的爱好。

如果固执己见而不知变通,那么他就是不了解时宜的人。到闽越之地去卖衣帽,到赤脚行走的地区去卖鞋子,在天寒地冻的时候穿着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时候穿着棉衣,人们都认为这是最愚蠢的而嘲笑这些行为。啊!要懂得入乡随俗、善于变通,人们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固执之心呢?

【评析】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推陈出新。只有熟悉灵活多变的处事原则,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做到灵活自如,也才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再不能做的情况下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险。所以士人言行是进取还是退忍,要看世道是不是清明。

典例阐幽 随机应变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一些人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留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让步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忍学《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译文与赏析 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

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

患难,即理也。随患难之中而为之计,何有不可?文王囚羑里而演《易》,若无羑里也;孔子围陈蔡而弦歌,若无陈蔡也。颜子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原宪衣敝履穿而声满天地。至夏侯胜居桎梏而谈《尚书》,陆宣公谪忠州而作集。验此无他,若素生患难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谓乎?

【译文】

患难,这是人生中的常理。身处患难之中,却平静地做自己的事,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周文王当初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还能安心地演绎《周易》,仿佛没有被囚禁在羑里一样;孔夫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的时候,还能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仿佛没有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一样;颜回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穷困潦倒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他的乐趣;原宪过着破衣褴褛的生活,却仍然能够名扬四海。更不必说夏侯胜在监狱里还能高谈阔论《尚书》,陆贽被贬到忠州还能创作诗文。审视以上这些,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仿佛他们向来就能够身处患难而保持镇定。《中庸》说:“君子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做到自得其乐。”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评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只有在患难时,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锻炼自己的心志,有所成就。周文王、孔夫子、颜回、原宪、夏侯胜、陆贽这些名士都是身处患难却能忍受患难之苦,最终取得显着成就之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受了奇耻大辱,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成就了一代伟业,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经过千辛万苦得到江山,前期颇有些吃苦的精神,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不是有“苦尽甘来”的说法吗?成功的获取大都是要经历无尽的磨难的。我们要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问题,苦难的生活虽然不如安逸的生活好,但是苦难可以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可以促进人们思考、 *** 人们寻求摆脱当前困境的途径,可以使人们变得成熟、理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够笑对人生中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磨炼自己的心志,在苦难中成长,那么,“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待我们的将是辉煌的人生。

典例阐幽 忍耐苦难,磨炼心志

战国中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有人开始主张其他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也有人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攻击其他国家,即连横。因此,很多能言善辩的游士、食客就靠游说进入了仕途,得到了俸禄。苏秦也想这样。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苏秦,一直以来生活就非常艰苦,在饥饿难耐之时,他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去卖钱,还经常帮人抄写书简,因为这样既可以得到饭吃,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后来,苏秦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

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以及对时事的看法,但是苦于没有人为他引荐。于是他就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天下统一。但是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非常好,但是我现在还没法做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希望能够获得一官半职,但是直到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他还是什么也没得到。无可奈何的苏秦,只好又回到了家中。

他回到家里,样子狼狈不堪,家人都不理睬他,他的嫂嫂还当面奚落他一番。这一切,使得苏秦非常难过。于是他想:我难道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但是人家为何就不接受呢?是不是自己没有把书读透,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呢?他越想越感到惭愧,但是他却没有灰心。他发誓要继续苦读,日后出人头地。

决心一定,他便开始行动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到深夜。为了使自己晚上读书时不犯困,他甚至找来一把锥子,当有了困意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以让疼痛驱走困意。

就这样,苏秦苦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为了方便自己游说,使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他还特意研究了各诸侯的心理。这时的苏秦觉得自己已经具备成功的条件了,于是就再次出发,风尘仆仆地走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了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苏秦忍受了贫困卑贱的生活,并矢志不渝,刻苦读书,最终获得了成功。

忍学《才技之忍第八十》译文与赏析 才技之忍第八十

才技之忍第八十

露才扬己,器卑识乏。盆括有才,终以见杀。

学有余者,虽盈若亏;内不足者,急于人知。

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盆瓦釜。

韫藏待价者,千金不售;叫炫市巷者,一钱可贸。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辽豕贻羞,黔驴易蹶。噫,可不忍欤!

【译文】

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宣扬自己,表现出自己器量狭小、见识浅薄的一面。《孟子》载:盆成括就是因为爱搞小聪明而无君子的大智慧,恃才放旷,胡作非为,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真正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很谦虚,给人一副学问不足的样子;而一些学问肤浅、没有才学的人,却总是自吹自擂,表现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

天下最有内涵和修养的人,就像黄钟大吕一样,不撞击是不会发出声响的;而那些没有学问和学问肤浅的人总是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就像瓦盆铁锅发出的声响,喧嚣嘈杂,令人生厌。

真正有价值的美玉往往是深藏不露的,即使出重金也不会轻易出售;而那些沿街兜售的物品,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得到。最善于辩说的人,往往表现得笨嘴拙舌;最有才干的人,往往表现得非常笨拙。辽东白色的猪崽在河东并不算稀奇,因此而贻笑后人;贵州驴子的技艺也仅仅是踢而已,由于露出了全部本领,最终丧命于老虎口中。唉!喜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也会被耻笑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即使有才,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的炫耀之心呢?

【评析】

恃才,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遇到的,具有恃才之心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有才华的人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以求自保。

典例阐幽 恃才傲物生事端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博学能文,机智过人,任曹操丞相府的主簿。他出身名门,又精通诗文不免喜好斗智逞才。

曹操修造一所花园,竣工以后,他去视察,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门’里添‘活’字。就是‘阔’,丞相嫌花园门太宽了。”于是把门改窄一些。

又一次,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竟拿勺匙,同大家分着吃了。曹操问为什么这样分吃,杨修答道:“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么能够违反丞相的命令呢?”曹操听了,呵呵大笑,但心里对他这种诡辩有些讨厌。

曹操怕遭暗杀,常常吩咐左右侍从:“我经常在梦中杀人。我睡着时,你们莫靠近我。”有一次,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下,一个近侍忙拾起给他盖上,他跳起来一剑杀了那个近侍,又上床去睡。半晌,曹操起床后,假装惊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左右如实回答。他放声痛哭,命人厚葬。

大家都以为曹操真的是在做梦时杀人。杨修却在下葬时指着那个冤死鬼叹气道:“丞相并没有做梦,你才在梦里头哩!”曹操知道了,更加忌讳。

曹操想考验曹丕、曹植的才干,下令他们都各自出城门;暗中却命人吩咐门吏不准放行。曹丕先到,门吏阻挡,他只得退回。

曹植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挡,就可以抗王命为由杀了他!”

曹植到了城门,门吏上前阻拦。曹植叱责道:“我奉了魏王之命出城门,谁敢阻挡?”便拔剑杀了门吏。

曹操认为曹植果断,有才干,想立他为世子。但亲近曹丕的人告诉曹操:“这都是杨修所教的!”曹操非常恼怒,有被愚弄的感觉。从此,他不喜欢曹植,更恨杨修。

曹操与蜀军在褒、斜一界作战,因马超坚守,久攻不下,曹操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他很想退兵,正在犹豫不决时,庖官送来鸡汤。他一边喝着,部将夏侯悼请问夜间巡逻口令。曹操看着碗里的鸡骨头,随口说:“鸡肋!鸡肋!”

聪明过人的杨修,便回去叫随行军士各人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夏侯憞便问原因,杨修解释道:“鸡肋这玩意儿,吃它没肉,扔了又可惜。现在我军前进不能取胜,后退怕人耻笑,滞留此地无用,不如早点回去。我想明天魏王一定班师,所以早做准备,免得临时慌乱。”曹操睡不着,到各营巡察,见大家都在准备行装,便问夏侯憞,夏侯憞如实回禀:“杨主簿已先知道大王想回去的心意。”

曹操把杨修叫来询问,杨以鸡肋之意答对。曹操无名火三千丈,说道:“你怎么敢造谣扰乱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

杨修死时才34岁。杨修被杀,果真是由于犯了军法吗?显然不是。他违反的是为人不可锋芒毕露这条做人法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