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谄之忍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谄之忍第三十二
谄之忍第三十二
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面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书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译文】
《易·系辞》中说:“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气凌人。”这样的人就领会了与人交往的关键。《论语》曾说:“那些会说漂亮话善于装扮自己的人,实际是放纵本能,丧失仁德的人。”
西汉辕固教导公孙弘,要用正直的道理来说话,不学歪门邪道来欺世盗名。西汉汲黯,字长孺,性情倨傲,很少讲情面,当面指责汉武帝的过失。唐代张九龄刚正不阿,因萧诚柔美善言,不再和萧诚交往。辕固的正学、汲黯和张九龄的正直,成为后世的榜样,真令那些谄媚者汗颜。
唐代郭弘霸探视生病的御史中丞魏元忠,用手指蘸魏的小便来放在口里尝,以判断病势轻重,但魏元忠相当厌恶他的谄媚;唐代宋之问极力巴结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甚至在张易之大小便时,宋之问都给他端便器,但在张易之失势时遭贬谪。唐代赵履温脱下朝服当绳子,用脖子为安乐公主拉牛车,以此来讨好公主;宋代的丁渭在都堂上为宰相寇准擦拭胡须上的汤渍。以上几个人的谄媚之举,都被载入史册,遭受后世的耻笑和唾弃。唉!谄媚之人遭世人唾弃,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谄媚之心而以此为戒呢!
【评析】
这个世界上阿谀小人确实有,他们见风转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有一套让人听了以后感觉良好的本事。而大多数的人也是喜欢听赞美自己的话。殊不知,正是这些颂词赞歌,让人麻痹,陶醉其中,而不再奋进,尤其耐不得不同之声,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久而久之,则会意志涣散,听不进忠言。阿谀之声害人不浅,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啊。
典例阐幽 投其所好,阿谀奉承
公元3世纪中叶前后,河南温县司马氏号称大族。从司马懿起,至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承袭王位,终于完全控制了魏国朝政。咸熙二年,司马炎以接受禅位的形式,和平篡夺了魏国政权,正式称帝。司马炎改朝换代后将国号改为晋,建都洛阳,开始了西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死后谥号武帝,史称晋武帝。他登基践位之际,少不了要按照礼制行皇帝登位的典礼,其中一项就是在群臣拱围之下“探策卜世”。
举行仪式的这一天,司马炎和君臣上下都是一副虔诚的样子,在庄严、低沉的乐声中开始探策典礼。司马炎一心想着探取一个吉祥的竹签,揖拜天地,祭奠山岳,烦琐的仪式行完之后,司马炎将手伸入方壶探策而出。他急忙低头一看,策上一个“一”字跃入他的眼帘。如果把这个“一”字看做王业传世之数,那么司马家族的天下就是一世而尽。司马炎双眼瞪着这不吉祥的“一”字,心中老大不快,愠怒之色顿时布满龙颜。群臣一见卜出如此结果,都惊得呆若木鸡,不知讲什么是好。
黄钟、大吕之声余音宛在,缭绕着栋梁不去,大殿内静得让人难以忍受,这隆重的探策大仪真不好收场。这时,只见吏部郎中裴楷从班中站出,面对司马炎朗声奏道:“臣下听说,天能得一则天清,地能得一则地宁,侯王能得一则天下为正。”裴楷这一番话,是依据汉魏之际王弼的《老子注》第三十九章说的,原文是:“往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五行得一以丰盈,天地间万物得一则能生,侯王得一则天下为王。”老庄学说在魏晋之际颇有影响,因此裴楷这番话有很大的权威性。
裴楷奏对中所说“侯王得一则天下为正”,把司马炎认为不祥之兆的“一”改成大吉之兆的“一”。所谓“正”即是不邪,不邪则不倾,天下能正而不邪,就是天下稳固,这就意味着司马氏的江山可以传于万世而不倾。这在逻辑上是移花接木,也是裴楷聪明过人之处。经过他这一解释,司马炎愠怒的脸上渐渐露出喜悦。
“探策卜世”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政治游戏,预卜所得的结论也必定是荒诞无稽的。司马炎探策得“一”,经过机智的裴楷一番巧妙释对,虽然暂时转忧为喜,但终未能使司马氏的江山传之万世。从晋武帝司马炎到晋愍帝司马业,西晋历五十二年,四世而亡,然裴楷巧对的敏智佳话却传至于今。
忍学《三十二 酒流满路》译文与赏析 三十二 酒流满路
三十二 酒流满路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训。一日过冬至,祠家庙列百壶于堂前,弟皆击破之,家人惧骇。文正忽自外入,见酒流,又满路,不可行,俱无一言,但摄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复为善。终亦不言。
【译文】
王安石的舅舅,性格桀骜不驯,难以教导。一年过冬至,王家人在自家祠堂前摆了上百壶酒来祭祀祖先,王安石的舅舅却将这些酒壶全部打碎,因而家人都十分害怕。突然王安石从外面进来,见酒流得满地都是,路都没法走了,但是他没说一句话,只是提起衣服走进了堂屋。后来,他舅舅忽然醒悟过来,变好了。王安石也始终不再谈起击壶的事。
【评析】
王安石的舅舅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竟然将用来祭祀祖先的上百壶酒都打碎,的确让人气愤。面对这种顽劣之徒,王安石真应该好好教训教训他,但王安石却没有冲他舅舅大发雷霆,而是让他舅舅自己去悔悟,最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确立一定的规则和契约,这主要表现为通行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在这些心理契约的控制下,人们才能讲求信誉、正义,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行。很显然,一个作恶多端、不行仁义的人是为人痛恨的,会失去别人基本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们要注意维护自己的信誉,不做一个顽劣嚣张的人。
典例阐幽 克制是一种美德
有一个妇人对布道家毕利桑戴说:“我虽然脾气不好,常常发火,但是我生气永远不会超过一分钟。”
毕利桑戴说:“手枪开火也是需要一秒钟而已,但你知道手枪的杀伤力有多大!人生气时,最大的伤害,就是从你口中发出的。所以雅各才说,若有人在言语上不犯罪,他就是一个完全的人了。”
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个年轻人的妻子因难产而去世了,他忙于生活,没有多少时间来照顾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聪明听话,懂得照顾小孩,会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还会耐心地看护着小孩爬来爬去,但不让他爬出门口。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留下狗和孩子在家里。因为突降大雪,他在别的地方无法即时赶回家,第二天才回来。听到主人的声音,狗就跑出来迎接他,他看见狗的嘴里有血,心中不由一惊。冲进家门一看,到处都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而那只狗还摇头摆尾地向他撒娇。
他以为是这只狗狂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抓起墙边的斧头砍在狗的脑袋上,当场把狗杀死了。这时候,他忽然听到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接着就看到孩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他抱起孩子,发现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是并没有受伤。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仔细看看被杀死的狗,狗的一条腿上缺了块肉。他在房后发现了一条被咬死的狼。原来,在他不在家的时候,狼跑进来想吃掉小孩,是狗和狼殊死搏斗救了小主人。
这时,恍然大悟的主人才感到后悔莫及,面对无辜惨死的狗忏悔不已。
如果他能多忍一分钟,不被怒火蒙蔽住眼睛,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了。
误会常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和别人发生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误会的事,往往是在不了解、缺乏理智,缺少耐心,不能体谅对方、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误会一起,就会只想着对方千错万错,使得误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忍学《忤之忍第三十六》译文与赏析 忤之忍第三十六
忤之忍第三十六
驰马碎宝,醉烧金帛,裴不谴吏,羊不罪客。
司马行酒,曳遐坠地。推床脱帻,谢不瞋系。诉事呼如周,宗周不以讳。是何触触生,姓名俱改避?
盖小之事大多忤,贵之视贱多怒。古之君子,盛德弘度,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噫,可不忍欤!
【译文】
唐人裴行俭的下人私自骑皇上赏赐给裴行俭的宝马并摔坏了珍贵的马鞍,裴行俭并未责怪他;又有一次,裴行俭的手下军士在宴会上不慎摔碎了所展示的珍贵的玛瑙盘,裴行俭也没惩罚他;南朝梁人羊侃设宴,客人张孺才醉酒导致失火,损失不计其数,羊侃并没有怪罪于这位客人。裴行俭和羊侃对他人的过失如此的宽宏大量,确实难得。
晋人裴遐在周馥家下棋,周馥的司马劝酒,不慎把裴遐拉倒在地,裴遐慢慢爬起来,举止如故,表情安详,继续下棋;晋人谢安和蔡系因一个座位发生争执,被蔡系从座位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掉了,谢安慢慢站起来又回到座位上,并没有怪罪蔡系。北魏度支尚书宗如周曾作过如州官,有人上诉时呼其“如周官”,他并没有介意;而五代人石延郎因自己姓石而将石昂的姓改成了右,以避讳。是什么产生了触犯忌讳这一说法,而使人的姓名都要改换呢?
小人物在侍奉大人物的时候经常会不小心发生一些意外,高贵的人对待卑贱的人也常常会生气。如果大人物能为人宽宏大度一些,那么他就有君子之腹了。正如晋代卫蚧所说:“别人有没达到要求的地方,可以凭人情宽恕他。”唉!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犯了错都希望别人能谅解。面对别人的过失,怎能不忍一忍自己的不满之心呢?
【评析】
有话叫做“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话很有道理。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或违背了你的意愿,或是打乱了你的计划时,如果你不善加处理,不能忍受别人无心的过失,大发其火,只能是加剧对方的恐惧,事情越办越糟。要不然就是对方由此记恨在心,成为以后冲突的隐患。实际上,只要你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在宽容他人的同时你就获得了理解和信任。
典例阐幽 忍耐心中的不满,才能与人为善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门下,四公子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们以养士而着名,也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在这一方面孟尝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小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小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受到重用。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小妾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世、转祸为福的人了。”
孟尝君被逐出齐国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齐国任相,他的政敌都很害怕,担心孟尝君会报复。孟尝君的好朋友,着名辩土谭拾子到齐国的边境上去迎接孟尝君。谭拾子直言不讳地对孟尝君说:“您对齐国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尝君也不加掩饰地说:“是的。”谭拾子又问:“是否把他们都杀掉您才满意呢?”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总有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总有其发生的原因,您明白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请先生指教。”
“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在有钱有势时,别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是事物的本来规律。就让我举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满为患,而夜市上却冷冷清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市,厌恶夜市,而是因为早市上有人们喜欢的东西,而夜市上则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如此,您还是别往心里去吧!”孟尝君听信了谭拾子的话,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从册子上删掉,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9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