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作品解读第四部分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语录: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小马哥: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其中的问答,不仅对年轻人来说受益匪浅,对其他年龄的人也都大有裨益。
安子:
没错,那是百岁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那是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与读者的一次交流,以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在这次交流中,杨绛讲了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她通过父亲的行动,体会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父亲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宁可被北洋政府罢官,也要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他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他的名字也被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但他不肯欢迎那位军阀,竟立即登报声明自己没有参加欢迎。杨绛和钱钟书对女儿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从不训示。
在交流中,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小马哥:
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爱情理念,值得所有年轻人好好体会、深刻理解。
安子:
没错,钱钟书生平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可谓“嗜书如命”。不论身处何等境遇,无时无刻不抓紧时间读书,乐在其中。无书可读时,字典也啃。杨绛从小喜欢读书,几日不读书就觉得不好过,一周不读书就觉得白活了。所以二人相知相惜。
钱钟书知道得多,率性天真,口无遮拦,热心指点,又常孩子气,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他也很风趣,很多人对他既佩服又喜爱。钱钟书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自小就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而杨绛也一样不参与政治。
杨绛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赖的品质就是肯吃苦。杨绛提倡“向上之气”,提倡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她教导年轻人,要有信念,有念想。
这些,都值得年轻人学习和体悟。
注解: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妻子杨绛,1937年,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之后完成多部经典著作和翻译作品,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小马哥:
最后,安子,为什么要称杨绛为先生呢?这也是一些听众提出的问题,请你来解答一下吧。
安子:
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在毛主席写给宋庆龄的两封信中,就称呼宋庆龄为庆龄先生。称女性为“先生”这一用法,已有近百年历史。许多与宋庆龄同时代的知名女性,也经常被称作先生,比如生于1878年的何香凝,生于1898年的许广平,生于1900年的冰心等,都被称为先生。所以女性被称为先生,是时代的产物。
读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有感导语:《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结着她在人生暮年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一: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性的时候,当“肉”即兽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到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三:
自己对杨绛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着很好的人格素养。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不如其人”相对于“文如其人”更为成立:写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够好的又未必写得出好的作品,杨先生就属于后者;其实本来,也就不该将人和作品混为一谈,况且,好坏的标准在各人心里并不一。说实话,杨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比较失望。之前是偶尔看到周国平先生荐辞里的高度评价,才十万火急的要买来看的。周先生的评论显得夸张。书实为一般,前面思考的部分,说实话,思想性较低,我没有得到任何启发,在我看来都是很平凡的见解(当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较低以致未能理解杨先生的深层意图);后面注释部分,亦实为平凡无趣,一回想,其实那个时代的多例文人,写出的散文,都是带了矫情的笔调,没有出奇,只是自顾自的怜喜,是真正的起“雅兴”来“把玩”文字(这类文人一般具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故能起雅兴,例如林语堂、周作人、苏雪林、凌叔华;而萧红、鲁迅等则是另一类;张爱则是独一例),杨先生此书虽出在当世,但其行文思路依旧沿用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每个人的思想基础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千差万别。我只是觉得,好的可读的书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因为文化革命的迫害,杨绛先生在几乎是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时,又不得不“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尽管如此,她却从未在书中抱怨过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写回忆性质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观得近乎旁观的视角来记录所经历的一切,这种淡然和超脱反而教人觉得可怜——需要有多么坚韧的心,才能经得起碰撞时代的疯狂?这本书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岁高龄。在正篇中陈列对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坦言内心的迷茫。杨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亲身见闻。必须指出的是,这和迷信是不同的。从教育影响便可得知。书中记叙他父亲在当时传统的民国家庭居然能做到不请回灶神:“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说人家的好话,这种打小报告的神送走了正好,还接来干嘛?”杨举此例是以说明她家里几十年没有所谓的灶神也是很平安的。只是和他父亲坚定的“不信”大相径庭的是,她能够坦言不明白所亲见的非自然现象,而她自己本人是本来对这些事不感兴趣的:“以上所说,都属‘怪、力、乱、神’之类,我原并不想谈……我原是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这是客气的称呼。实际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陈人,思想落后是难免的。我还是晚清末代的遗老呢!”可到了96岁,她不得不谈了:“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我想不明白。我对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搁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书名的小标题,就是《自问自答》。丈夫死去了,女儿也过世,她活得太久太久,这境地,本该是何等的寂寞和苍凉,然而这个老太太,仍旧费尽最后的气力去解开一些谜语,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勇气。其实这些都是早年的一些收集,真正落力的是序文,花了杨2年半时间才尘埃落定。最为感动的反倒是正篇之后的……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四:
读完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杨绛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内容简介 杨绛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内容简介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由著名作家杨绛先生所著,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简介: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九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病中提笔完成的一部带有自问自答性质的人生随笔集。本书编排分为两个部分。杨绛先生将前半部四万余字称为“本文”,文字所及,多为对生命根本问题如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的思考与追问;后半部十四篇散文,如“温德先生爬树”、“孔夫子的夫人”、“三叔叔的恋爱”等,则以其故事中呈现出来的是非善恶,与前半部分的文本契合照应,是为“注释”。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作者简介:
杨绛先生,1911年生人,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我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在她96岁高龄之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本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目录:
自序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前言
一 神和鬼的问题
二 有关人的问题
(一)人有灵魂
(二)人有个性
(三)人有本性
1.本性的意义
2.什么是人的本性?
(1)食色性也
(2)灵性良心
3.每个人具有双重本性
三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一)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
1.斗争的双方
(1)一方面是肉体
(2)另一面是灵性良心
(3)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在哪一面?
2.灵与肉怎样斗
(二)灵与肉的统一
1.灵性良心占上风
2.灵性良心被弃置不顾
3.灵与肉的妥协
(三)灵与肉的.斗争中,谁做主?
四 命与天命
(一)人生有命
(二)命理
(三)人能做主吗?
(四)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五 万物之灵
六 人类的文明
(一)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二)天地生人的目的
七 人生实苦
八 人需要锻炼
九 修身之道
十 受锻炼的是灵魂
(一)人受锻炼
(二)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我”在哪一边?
(三)锻炼的成绩
十一 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注释
一 阿菊闯祸
二 温德先生爬树
三 劳神父
四 记比邻双鹊
五 三叔叔的恋爱
六 孔夫子的夫人
七 《论语》趣
八 镜中人
九 他是否知道自己骗人?
十 穷苦人 三则
(一)路有冻死骨
(二)吃施粥
(三)“瞎子饿煞哉!”
十一 胡思乱想
(一)胡思乱想之一
(二)胡思乱想之二
十二 她的自述
十三 韩平原的命
十四 良心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ici/488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曾子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