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中学生《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21:29:42

作者:庄朝用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2),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原诗作者】:苏轼

【导读入境】:这首诗是诗人在元丰七年(1084)离开黄州于初夏游庐山时所写。

庐山云烟缭绕,群山逶迤,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站在层峦迭起的山中,正面看去,山岭雄奇巍峨,似一条巨蟒翩然起舞;侧视群山山峰陡峭,如刀削一般,耸入云端。诗人为眼前这奇伟的景色而惊叹,于是不断转移视线,从高低远近各个不同角度细细观赏。呈现在诗人眼中的群山,便也姿态各异,变化万千。这群山其整体形状如何,作者不得而知,因为身在群山之中,怎能辨识它的真实面目呢?

【赏析】:本诗不仅展示了庐山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面貌,且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中深含的哲理。苏轼为宋诗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他以诗发议论,以诗谈禅论道,不但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而且对后来的影响也特别深远,论宋诗自当以苏诗为巨擘。

这首《题西林壁》立意新,道前人未所道。比喻新,不袭用前人已用的比喻。在平常话中,突发新奇语,别开生面,寓意深刻,成为数百年来被人千百次引用的富有哲理的警句。

首先它使我们领悟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与绝对、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宏观地、整体地、全面地观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妄下断语。另外它还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处理问题,应设身处地,切勿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要征求并倾听局外人的意见。作者通篇用庐山的各种姿态来说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

【思考题】:这首诗与我们小时读过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包含的道理一样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