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全集译文与赏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隐忍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忍”字。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的警语流传于世;孟子有“养吾浩然之气”的言论警示后人;老子留给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警句;佛家有“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信条;谚语中也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些都是中国忍文化的表现。
然而,此处所说的“忍”并不是指无原则的退缩、让步和放弃,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动策略。《说文解字》中释“忍”为“能也”。能,是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心,心上有刃,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能够忍人所不能忍。此处的“忍”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韬略。它是胸怀大志之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它是聪慧明智之人的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它是才华横溢之人的不事张扬、超脱恬淡;它更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纵观历史,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人物,莫不看重并实践着“忍”。重耳流亡在外,忍受了无数的屈辱和苦难,最终成为一代霸主;勾践在夫差手下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夫差,成就霸业;原宪生活贫苦,蓬屋漏雨,门窗不全,但他仍能端坐鼓琴;胡宿的“不忍心在极细微的事上欺骗君主,以免玷污我的气节”成为流传千古的箴言;晋人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无德无识的人卑躬屈膝,表现出高尚的气节;西汉人疏广、疏受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向皇帝提交辞呈,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他们的行为成为一时美谈;孙膑装疯蒙蔽庞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荆轲舍生取义、张良圮下拾履……这些事例都很好地诠释了“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句古语的精髓和主旨所在,也正是“忍耐”这两个字成就了这些英雄人物辉煌的人生。
如今,“忍”仍然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引起冲突。在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如果你能忍一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即使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受,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
当然,我们要把能忍之人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窝囊废”区分开来,千万不要去做后者。人也要有一身正气,碰到你公正有理之事时,要先据理力争,以正压邪,更不能丧失一个人的人格、国格。也就是说,忍也要看忍的对象、范围和忍的程度。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这就真是一个“没用货”了。
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是大智大勇大福,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财的桥梁。它是强者的胸襟,是智者的风度。唯忍才能积蓄力量,反败为胜;唯忍才能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唯忍才能顾全大局,促进发展;唯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因此,若想有所为,必须能“忍”。“大忍者,大智也”,忍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表现。学习并掌握忍耐的真谛,是我们完善自我、成就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是阴天,不会有阳光。”朋友,事物的美丽不是信手拈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须在痛苦的泪水中孕育,在忍耐的土壤里生根,在等待的岁月中发芽,在坚守的季节里开花。它必须忍受无数次量变的痛苦,才能升华到质变的美丽。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搜集以往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以及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4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着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既有关于忍的理论、方法、功用、要诀,又有关于忍的故事、实践、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忍”为核心的理论及实践的完整体系,而且书中故事繁多,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能让人从中获得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世、和谐共存。
本书吸取了以往各版本中的长处,并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着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更重要的是在《忍经》的译文后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采各家之所长,力求通俗易懂,能够为今人有所借鉴。本书是对“忍学”的全面诠释,书中的技巧和智慧均从生活中提炼,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在《忍经》与《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事例,从浩繁的典故中精选许多富含哲理与智慧的小故事,加以独到梳理,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体味“忍”的内涵,容易接受又能活学活用。愿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一种参照,成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如果你正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正遭受情感的煎熬,正被命运之神轻视,如果你忍受不了别人的刺激,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那么,请走进“忍学”的智慧殿堂吧,在这里你可以沉静心思、远离浮躁,通过明辨是非、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学会正确做事,使自己的人生少些懊悔、多些快乐!我们相信,本书一定能让你掌握“忍”的原则,从书中可以借鉴和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克服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走向事业高峰。
忍学《好学之忍第一百》译文与赏析 好学之忍第一百
好学之忍第一百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古之学者,一忍自持。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耕助画佣,牛衣夜织,忍苦向学,倪宽刘寔。
以锥刺股者,苏秦之忍痛;系狱受经者,黄霸之忍辱。
宁越忍劳于十五年之昼夜,仲淹忍饥于一盆之粟粥。
及乎学成于身,而达乎天子之庭。鸣玉曳祖,为公为卿。为前圣继绝学,为斯世开太平。
功名垂于竹帛,姓字着于丹青。噫,可不忍欤!
【译文】
人们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安身立命,都要以学业为基础。古时候的读书人,都要忍受一切困苦,严格要求并约束自己。晋朝车胤为学习用纱袋装进几十只萤火虫,借萤火虫的光亮来学习;西汉匡衡为学习把邻居的墙壁凿穿,借助洞中透过来的光亮读书。他们都是忍贫读书、立身好学的好典范。
西汉倪宽,为了挣钱读书曾给别人煮饭干活,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后来官至御史大夫;晋朝刘寔,为了挣钱读书而卖牛衣,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曾任吏部侍郎。他们都勤奋好学,终成大器。
《战国策》载:战国时的苏秦,感到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忍痛读书;西汉时的黄霸,得罪皇帝被打入监狱后,还拜师读经,学习不止。
战国时宁越忍受了15年的昼夜辛劳,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周威王的老师;范仲淹忍受每天只吃一盆粥的饥饿,节省时间来读书,终成一代名臣。
等到学业有成的时候,就可以成为朝廷大员,进到天子的朝堂之上。佩玉鸣响,绶带飘扬,做公卿之类的高官。他们因此就可以继承先贤的学问,为开创今世的太平贡献才智。
他们的功名被载入史册,他们的名字被刻于功臣榜,流传百世。啊!人们为了这一切,难道不该忍受求学过程中的困难,去努力学习吗?
【评析】
民间谚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要学习的东西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学习会让人诗书气华,否则,只有漂亮的外表,不勤奋好学,没有深刻的内涵,就会流于庸俗。
典例阐幽 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唐朝时着名诗人白居易刚学会说话,望子成龙的父亲白季庚,于公务余暇,亲自教子读书识字。心灵性慧的白居易,在父亲的督导之下,进步飞快,五六岁时已经谙熟声韵,九岁时,写诗用韵,信手拈来即是。
白居易并不因为天分高而减少后天的努力,他少年时代学习很刻苦,即使因为躲避战祸而贫病交加,也仍然矢志不移地攻读不懈。“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便是白居易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样的刻苦勤奋,才使白居易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以自己少年的聪明为资本,小小年纪就知道忍耐清苦而勤奋好学。
华佗是东汉末期医学家。从他能记事时起,家乡水、旱、虫、疫等灾害连年不断,乡民死亡无数。华佗十分伤心,立志学医以济世救人。
华佗打听到有一位治化道人医术高明,就不远千里去拜师学艺。治化道人答应把他暂时收下,先做几年杂活再说。
于是,华佗被派去护理病人,每天烧水、洗尿盆、扫地。其他师兄弟喜欢偷懒,抱怨工作辛苦,可华佗一声不吭。他耐心地侍候病人,并且仔细对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日子一久,他也明白了好多病的起因以及治疗的方法。
三年后,治化道人见华佗如此勤奋好学,知道他是一个可造之材,就正式收他为徒。华佗遵从师父的教诲,白天同师父一道出诊,夜里读药书常常读到天亮,毫不懈怠。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又是三年。一天深夜,华佗正准备休息时,一个道童慌慌张张跑来叫他:“不好了,师父得了重病!”
华佗赶忙跑到师父卧室,只见师父脸色蜡黄,口吐白沫,师兄弟们全都手足无措。华佗上前摸摸师父额头,又把把脉,舒一口气说:“没事,师父过一会儿就好了!”
大家听了十分生气:“师父病得这么厉害,怎么说没病?”华佗不慌不忙地告诉大家:“我是依望、闻、切来推断的,不会错的!”
这时,治化道人忽然一下子坐了起来,笑哈哈地说:“徒儿们,我是在装病试探大家的本领呢!看来华佗可以出师了!”
忍学《安之忍第十六》译文与赏析 安之忍第十六
安之忍第十六
宴安鸩毒,古人深戒;死于逸乐,又何足怪。
饱食无所用心,则宁免博弈之尤;逸居而无教,则又近于禽兽之忧。
故玄德涕流髀肉,知终老于斗蜀;士行日运百甓,习壮图之筋力。
盖太极动而生阳,人身以动为主。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噫,可不忍欤!
【译文】
一心追求安逸的生活,则比鸩毒更加害人,古人早就深以为戒;因为安逸会使人变得懒惰,丧失志向,放纵自己,那么死于安逸,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载孔子说:“吃饱了饭就无所事事,这怎么能行?就算是下棋也比闲着强啊!”《孟子》也说:“那些饱食暖衣却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则如同禽兽。”
三国刘备曾因腿上长出肥肉,却又老之将至,功业未建而感到悲伤,不禁泪流满面;晋朝的陶侃,早上将100个甓搬至屋外,晚上又运进屋内,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日后好有精力称霸中原,后来陶侃督察八州,威名赫然。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运动能够产生阳气。”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赵宋的苏颂说:“由于运动的原因,运转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流动着的水不会发臭。”所以说,安逸如同鸩毒一样害人,人们为何不在安逸的生活中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情趣,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
【评析】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追求安逸的生活,就像毒酒一样对人产生毒害,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愤图强?所以古人把贪图安逸享乐比喻为饮用毒酒,味道虽然甘美,喝下去却会置人于死地。
典例阐幽 敬姜教子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叫公父文伯的大夫。他的母亲叫敬姜,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妇女。公父文伯年轻的时候,就做了大官。别人都夸奖他,他也非常得意。
有一天,公父文伯办完公事,兴冲冲地回家拜见母亲。他一进家门,就看见母亲正在摇着纺车纺麻线。那操劳不息的样子,活像穷苦百姓家的老婆婆。公父文伯“哎呀”一声走向前去,低头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做官的人家,主人还要摇车纺麻线,要是让人知道了,非笑话不可,还会怪我不孝敬、不侍奉母亲呢!”
敬姜听了,停下手里的活计,抬起头来,惊讶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做了大官的儿子,摇摇头说:“你连怎么做人还不懂呢!让你这样幼稚无知的人做官,鲁国就有灭亡的危险啦!”公父文伯惊讶地问:“母亲,您为什么这样说?真有这样严重吗?”敬姜叫儿子坐在纺车对面,郑重地说:“从前,圣明的君王,安置黎民百姓,常常要选择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去居住,让他们在那里生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大家为了生活,就得干活;为了生活得好,就得创造;要想创造,就得用心思考,思考就会产生智慧。反过来说,安逸享乐的生活,常常会使人放荡;放荡,就会忘记了好的德行;忘记了好的德行,就必然产生坏心。”
公父文伯听得入了神儿。敬姜停了停,又继续说:“你可以细心想一下,在土地肥美的地方往往有许多人不能成才,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安逸放荡啊!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倒有许多聪明善良的人,原因就是他们能吃苦耐劳啊……”敬姜问儿子:“我希望你要天天勤勤恳恳地做事,要不断上进,培养好的德行,还多次提醒你,‘千万不能毁了前辈艰苦创下的功业,’你还记得吗?”公父文伯说:“记得。”敬姜又说:“那你现在为什么又认为当了官就要享乐了呢?依你这样的态度,去做君主委任的官职,怎么能不叫我忧心忡忡呢!我深怕你会因失职而犯罪啊!”公父文伯赶忙安慰母亲说:“我一定听从母亲的教诲,不贪图享乐。可这跟您纺麻线有什么关系呀?”
敬姜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看你做了官以后,整天显出得意的样子。不知约束自己,总喜欢讲排场,把先辈艰苦创业的事都忘了。动不动就说什么‘怎么不自我享乐呢?’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你会犯罪的!我正是为你担心,才起早贪黑地纺麻线,为的是不让你忘了过去,遇事谦让勤俭。你懂了吗?”公父文伯红着脸说:“懂了,母亲。”敬姜说:“这就好。你不要因为少年得志,就贪图眼前享乐,否则将来犯了罪,自己倒霉不说,咱们家也要断了后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6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