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生命力的《红高粱》展现生命力的《红高粱》
《红高粱》是改编自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
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山东高密县的一个农村,“我”奶奶九儿是山东高密县某村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对未来一直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可为了换一头能干活的骡子,她却被贪财的曾外祖父嫁给了十八里坡50多岁的有麻风病的烧酒作坊主李大头。
李大头的丑陋和猥琐“我”奶奶早有耳闻,可父命难违,她只好揣着一把剪刀上了花轿。当送亲队伍行至青杀口时,从密密的高粱地杀出一个劫道人,要抢轿夫的工钱和我奶奶,生来胆大的轿头余占鳌瞅准机会扑向劫道人,轿夫们一拥而上,几下就要了他的命。我奶奶在心里暗暗对勇猛的轿夫余占鳌有了好感。
见了李大头,奶奶的厌恶感更为加深,而李大头也是个窝窝囊囊的家伙,我奶奶手拿剪刀守了两夜,他硬是没敢近身。第3天,按规矩我奶奶应该回门了,曾外祖父牵着毛驴来接她,可他们行至青杀口,一只有力的胳膊把我奶奶抱下毛驴,向高粱深处走去,稀里糊涂的曾外祖父竟没有发觉。进了高粱地,那人把我奶奶放在地上,撕下了蒙面黑布,我奶奶发现这人竟是余占鳌,两人相对,激情迸发。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几天后我奶奶回家,发现李大头死了。从此,我奶奶撑起了这个烧酒作坊。不久,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忠实的家人罗汉大爷和伙计们东拼西凑了3000块大洋,将我奶奶赎回来。我爷爷跑到秃三炮的狗肉铺,把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饶了他一命。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竟酿成了喷香的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后来我爷爷和我奶奶终于结为了夫妻,生下了我爹豆官。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用刺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粱,给他们修路,还掳去了乡亲们的骡马牲口。罗汉大爷气不过,乘着夜色到了日本鬼子的营区里,用铁锹铲伤了无数的马腿,结果被鬼子捉住了。
为迫使乡亲们服从其统治,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逼着狗肉铺的伙计把罗汉大爷剥皮示众。这种极其野蛮的行为激起了村民们强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绪。夜晚,我奶奶搬出当年罗汉大爷酿的十八里红让伙计们喝,大家放开嗓子唱着“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斗志昂扬地去打日本鬼子。
我奶奶做好了饭菜,在黄昏的时候挑着担子去犒劳我爷爷他们。路上,她被日本人的机枪打死了。愤怒的我爷爷和众伙计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的一辆军车被炸飞,可其他伙计们也死了。
我爹豆官找到了我爷爷,看见他痴痴地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了古老的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
如何理解《红高粱》中表现出的对原始生命力的赞美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小说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
作者在这部下小说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此,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
《红高粱》一开始,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读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读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作者在处理《红高粱》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读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读者基础上,《红高粱》在这开场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红高粱》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读者感受的。
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
《红高粱》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就告诉读者,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读者的“期待读欲”,使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
《红高粱》的空间与文字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文字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在这里,《红高粱》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
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作者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红高粱》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
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红高粱》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红高粱》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写,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
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
《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红高粱》上描写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 *** 。
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
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红高粱》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红高粱》简评《红高粱》的作品主题展现了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的民族精神。
《红高粱》主线是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力量抗击日军,辅线是余占鳌和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既展现了高密人们抗击日军坚定团结的力量,又刻画了余占鳌和戴凤莲在高粱地里发生的爱情。小说里的反抗人物是土匪,包括以余占鳌为首的土匪头子,他们混乱、无纪律,但是面对民族斗争,他们团结了起来,共同对抗他们的仇敌日本人;他们本没有什么爱国意识,迫于日本人的欺压、杀戮而产生了仇恨,从而开始了他们的民族斗争。《红高粱》是一部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一幅幅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血淋淋的画面,在这些血肉交汇之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莫言正是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红高粱》中的人物以余占鳌和戴凤莲最为鲜明。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式的英雄,他霸道却富有血性,为首一方却有正义的一面;戴凤莲是反抗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女性,她照样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自己的贡献。余占鳌最初的职业是轿夫,在抬新娘戴凤莲的时候就有调戏的意思,为了能得到戴凤莲,他在戴凤莲回门路上劫了她,并在高粱地野合,为此,他也不惜闹出命案,杀掉了单家父子,但同时也解放了戴凤莲,不用面对一个得了麻风病的丈夫。从此可以看出,余占鳌的野蛮可恨,但他后来组织土匪和村民反抗日本人又是正义的英雄。戴凤莲在出嫁当天的轿子上揭开了盖头,毫不顾忌封建礼教的约束,又在丈夫死后,与余占鳌玩地下情,这简直是活生生的一个现代女性,可以看出她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红高粱扎根于黑土地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以余占鳌和戴凤莲为首的勇敢、血性、爱国、团结、牺牲的中华民族。在高密,人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没有人不知道高粱的气味和对他们的重大意义。高密人可以每天穿梭在高粱地里,跟高粱有了情感,甚至在日本人要求毁掉高粱地修路时,他们拒死不从,当罗汉大哥被剥皮时,他仍然勇敢的与日本人对抗,用最后的生命气息诠释着高粱那血红的意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