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4),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5),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8),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9),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未果(11),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我国晋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曾做过彭泽令,故又叫陶彭泽。他出生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怀济世壮志,曾几次出仕,后因不满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而辞官回家,从此归田隐居,在贫寒处境中度过余生。
陶渊明的诗文多写田园山水,风格质朴淡雅,在形式上一反六朝时浮华空洞的文风,对后代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鉴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的序言,由于它完整的结构,优美的风格,千百年来为人传诵,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作者理想中的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宁的社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丑恶现实的否定,流露出远离现实,隐身世外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很深,人们常用“桃花源”来借指理想中的社会,就是源出于此。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作者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气息,产生了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作者在开始郑重其事的列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起因,仿佛真有其事一般,描绘桃花源中的情景也仿佛亲身所见一般。然而渔人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桃花源就如海市蜃楼一般消失无踪,暗示出桃花源的虚无缥缈,这样就为作品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结尾处作者又请出了同时代的刘子骥,宣称他曾计划寻访桃花源,结果却未能实现,这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人欲信不能,又心向往之,使得桃花源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读者如入幻境,顿生迷离惝恍之感。
《桃花源记》风格质朴清新,虽是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无一句直抒其意,而是在描绘当中流露出来。作品语言简洁平易,又很有表现力,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如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任何铺排雕饰,却极为生动逼真,直如世外仙境一般,读来仿佛就在眼前,艺术感染力很强。
陶渊明的诗文语言自然流畅,清新淳朴,摹写事物,抒发感情均用白描手法,毫无斧凿雕琢的痕迹,当可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了。这种清新隽逸,舒卷自如的风格能给读者以亲切之感,因此更为人们所喜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5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春天醉了桃花的作文,春天的桃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