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捕蛇者说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1]而白章[2];触草木,尽死;以啮[3]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4]之以为饵,可以已[5]大风[6]、挛踠[7]、瘘[8],疠[9],去死肌,杀三虫[10]。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11]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12]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13]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14]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15]毒[16]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1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18]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19]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20]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21],殚[22]其地之出,竭其庐[23]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24],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25],往往而死者相藉[26]也。曩[27]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28]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29]而起,视其缶[30],而吾蛇尚存,则弛然[31]而卧。谨食[32]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3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34]。”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35]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1]质:质地。
[2]章:斑纹,花纹。
[3]啮(niè):咬。
[4]腊(xī):风干,做成干肉。
[5]已:治愈。
[6]大风:严重的风湿,麻风病。
[7]挛踠(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8]瘘(lòu):脖子肿大。
[9]疠(lì):恶疮。
[10]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相关部分即得病。
[11]赋:征收,敛收。
[12]当:抵。
[13]嗣:接替,继承。
[14]数(shuò):多次。
[15]若:你。
[16]毒:痛恨。
[17]莅事者:管理政事的官员。
[18]汪然:形容泪水满眶。
[19]向:先前。
[20]病:困苦。
[21]蹙(cù):穷困。
[22]殚:同下文的“竭”都是竭尽、全部的意思。
[23]庐:房屋,代指全家。
[24]顿踣(bó):因劳累而倒。
[25]毒疠:毒气。
[26]相藉:形容死人很多。藉,纵横交错。
[27]曩(nǎnɡ):从前。
[28]隳(huī):毁坏。
[29]恂恂(xún xún):小心谨慎。
[30]缶:瓦罐。
[31]弛然:安心的样子。
[32]食(sì):饲养。
[33]齿:年龄。
[34]苛政猛于虎也:横征暴敛比恶虎还要凶狠。语出《礼记·檀弓》。
[35]俟:等待。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全身黑色质地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都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办法医治。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病、手脚麻痹、脖子肿和毒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于是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父亲死在捕蛇上,我继承祖业捕蛇已经十二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士,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觉得怎么样?”
蒋氏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还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我干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从前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倒在地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父亲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十家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的田地里出产的东西,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得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更加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这话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会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文章,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能了解这种情况。
【解析】
《捕蛇者说》是历代传诵不衰的着名篇章之一。这篇文章以捕蛇者蒋氏一家的遭遇,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沉重赋税的压榨,横征暴敛的残酷,贪官悍吏的迫害,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本文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量。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虽是自己政治失意的时刻,但是他政治热情不减,依然关心民生,他所参与的改革正是针对政治腐败、横征暴敛的社会弊端,虽然改革失败,但是他对民情依然关切,的确难能可贵。
从写法上看,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手法巧妙地从各个层面体现出了社会问题。如将乡邻几十年的赋税负担与自己“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让人无比震惊地明白了为什么说“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如将乡邻每日处于惴惴不安、鸡犬不宁的危险之中与自己只要有蛇就可“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的生活进行的强烈对比,触目惊心地表现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唐宋八大家·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1]而白章[2];触草木,尽死;以啮[3]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4]之以为饵,可以已[5]大风[6]、挛踠[7]、瘘[8],疠[9],去死肌,杀三虫[10]。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11]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12]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13]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14]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15]毒[16]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1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18]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19]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20]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21],殚[22]其地之出,竭其庐[23]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24],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25],往往而死者相藉[26]也。曩[27]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28]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29]而起,视其缶[30],而吾蛇尚存,则弛然[31]而卧。谨食[32]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3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34]。”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35]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1]质:质地。
[2]章:斑纹,花纹。
[3]啮(niè):咬。
[4]腊(xī):风干,做成干肉。
[5]已:治愈。
[6]大风:严重的风湿,麻风病。
[7]挛踠(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8]瘘(lòu):脖子肿大。
[9]疠(lì):恶疮。
[10]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相关部分即得病。
[11]赋:征收,敛收。
[12]当:抵。
[13]嗣:接替,继承。
[14]数(shuò):多次。
[15]若:你。
[16]毒:痛恨。
[17]莅事者:管理政事的官员。
[18]汪然:形容泪水满眶。
[19]向:先前。
[20]病:困苦。
[21]蹙(cù):穷困。
[22]殚:同下文的“竭”都是竭尽、全部的意思。
[23]庐:房屋,代指全家。
[24]顿踣(bó):因劳累而倒。
[25]毒疠:毒气。
[26]相藉:形容死人很多。藉,纵横交错。
[27]曩(nǎnɡ):从前。
[28]隳(huī):毁坏。
[29]恂恂(xún xún):小心谨慎。
[30]缶:瓦罐。
[31]弛然:安心的样子。
[32]食(sì):饲养。
[33]齿:年龄。
[34]苛政猛于虎也:横征暴敛比恶虎还要凶狠。语出《礼记·檀弓》。
[35]俟:等待。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全身黑色质地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都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办法医治。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病、手脚麻痹、脖子肿和毒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于是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父亲死在捕蛇上,我继承祖业捕蛇已经十二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士,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觉得怎么样?”
蒋氏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还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 *** 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从前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倒在地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父亲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十家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的田地里出产的东西,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得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更加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这话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会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文章,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能了解这种情况。
【解析】
《捕蛇者说》是历代传诵不衰的着名篇章之一。这篇文章以捕蛇者蒋氏一家的遭遇,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沉重赋税的压榨,横征暴敛的残酷,贪官悍吏的迫害,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本文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量。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虽是自己政治失意的时刻,但是他政治热情不减,依然关心民生,他所参与的改革正是针对政治腐败、横征暴敛的社会弊端,虽然改革失败,但是他对民情依然关切,的确难能可贵。
从写法上看,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手法巧妙地从各个层面体现出了社会问题。如将乡邻几十年的赋税负担与自己“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让人无比震惊地明白了为什么说“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如将乡邻每日处于惴惴不安、鸡犬不宁的危险之中与自己只要有蛇就可“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的生活进行的强烈对比,触目惊心地表现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捕蛇者说》原文及其赏析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赏析: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