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哟,人类的春天青年哟,人类的春天
郭沫若
“五四”运动的历史到现在竟有了二十二周年了。这个有光辉的纪念日——五月四号,被定为了“青年节”,这意义是很值得阐发的。青年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就是进步的象征。人类社会乃至一切自然界的进化关键,可以说就操持在青年的手里。宇宙中举凡运行的轨迹都呈抛物线形,近来已由物理学家证明,连太阳光线从前以为是直线进行的,其实也是采取曲线的行径。年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少壮老,都同样是抛物线形的轨迹。假使没有明年的春夏,万类便只好永远的死亡,假使没有第二代的青年,人类的一切便只好永远的衰歇。青年哟,人类的春天!就靠着有这青春的一季,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进行到抛物线的顶端;也就靠着有这不断的青春的来复,使我们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永远保持着上行的阶段。前一代的抛物线的顶端成为后一代抛物线的起点。向上的波澜,一波未平,一波继起,就这样使必趋没落的抛物线变为永远进展的无穷曲线。自然及人类是这样进化了来,也将这样进化起去。所争者只是在:无意义的运行或有意识的策动。人类也经过了很长远的无意识时代,这时代快要成为过去了。对于运行轨迹的研究愈透辟,策动运行的意识便愈清醒。我们把“五四”定为青年节的意义,也就是这种意识觉醒的明白表示了。我们希望:“五四”运动时所表现的那种磅礴的青年精神要永远保持下去,而今后无数代的青年都要保持着五四运动的朝气向前跃进。继承“五四”,推进“五四”,超过“五四”。使青年永远文化化,使文化永远青年化。文化的本质其实即可以定义为“人为的进化”。它是对于自然界的一种斗争,对于凡是不利于进化的自然界的暴力及其惰力。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在它本身也具有自然的暴力和惰力,当它能征服暴力和惰力(连它自己本身在内)的时候,它是自然界的主人,文化的创造者。当它驯服于暴力与惰力之下而听其支配的时候,它是自然界的奴隶,文化的阉割者或破坏者。暴力的行使者和身受者,虽然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同样是为暴力所支配的奴隶。不能克服他人的暴力而俯首帖耳,固然没有担当创造文化的资格,不能克服本身的暴力而趾高气扬,结果也只是破坏既成文化而堕入兽域。“五四”运动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反对人类社会的最大暴力,另一方面反对封建制度,这是反对中国本身的最大惰力。运动的精神和文化的本质合拍,故尔“五四”运动成为文化运动的纪念碑,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民族经这一运动而青年化了。“五四”以来的二十二年间的进展,毫不夸张地,可以说抵得上“五四”以前的二千二百年间的进展。我们不要为泥古的习惯所囿,应该把眼光看着前头。二千二百年来的文化积蓄,固然有它精粹的成分存在,值得我们研究、阐发、保存、光大,但从那年代的久远和适用价值的有限上来看,我们的进步实在是十分迂缓,这不仅中国是这样,凡是文化意识觉醒以前的近代各民族,毫无例外地,都是这样。到了现代,空前的距离有了无限的缩短,时间的范畴得到无限的扩充,人力的效率增大到了无穷倍。这是事实,也可以说是人力造成的奇迹。我们虽然还未走到近代文化的最高峰,但自“五四”以来,我们是不息的在向上走着。这路是荆棘的路,但同时也是争取荣冠的路。我们要发挥我们文化民族的使命,便不得不斗争。没有斗争便没有文化。目前的世界有极端疯狂的暴力正在向着文化摧残,向着创造文化的精神摧残,把人类拖到黑暗的悲惨的死灭地狱。我们要从这世界末日中把文化救起,把创造文化的精神救起,救起自己本身,救起全民族,救起全人类。救民族,救人类,并不是空洞的夸言壮语,也希望不只是空洞的夸言壮语。要做,也是容易的事体,在每个人的份内,就请从自己做起吧。在目前大动荡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不愿意堕入那死灭地狱的。但要从那种结局中把自己救起来,须得彻底反抗那种摧残文化的暴力,同时并须克服自己内心的苟且偷安、甘为顺奴的那种惰性。所以目前要救自己,便须得人人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战士。目前的时代,或许会被人认为变例,其实无论处在任何时代,人人都须得自救。克服自己的暴力不以妄施于人,克服自己的惰力不甘受别人的横暴,这是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的义务。所谓“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①,正是这种精神。有这种精神,才可以救济自己,更进而救济民族,救济人类。无论平时和战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最难克服而且也最当克服的便是驯服于老衰现象的惰力吧。每一个人把青壮年时期一过,肉体的大部分官能便翻过抛物线的顶点而走向老衰的下坡路。这是每一个人所难免的自然惰力,几乎是绝对地不能克服的。但也非真正绝对地不能克服。在这儿精神的力量的确是可以克服肉体的衰残。这并不是神秘的唯心论,而是可以找出科学的根据的。便是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中,发展的历程并不一致,凡是官能低级的组织,如筋肉系统,便发展快而早衰,官能高级的组织,如神经系统,却发展徐而后谢。伟大的人便能以后谢的精神力量统御早衰的肉体官能,决不向老衰屈伏。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伟大人物,他们直到老年都还能保存着他们的活动能力,那秘密就在这儿。一句话揭穿,便是古人所说的“老当益壮”。孟子有句话说得好:“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②。这句话如要免得被人专向消极方面去解释,似乎竟可以改说为“大人者不失其青年精神者也”。伟大人物便是永远的青年,他们不仅把老衰现象克复了,甚至连死亡现象都可以克复。他们的著书、传记、坟墓,都在发生着作用,真真是所谓“精神不死”。老年人都须得青年化,青年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世间上青年化的老人很少,而老人化的青年却偏偏多。就在我们自己的眼前,就已经有不少的青年是未老先衰了。这原因,一部分固由于青年自己的不努力,不自爱,或自暴自弃,而一大部分是由于老年人的管教错误。文化意识未觉醒的老年人不仅自己不思振作,反而倚老卖老,以老人的气习、生活、思想、行动来绳范青年;青年人在这种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觉地便驯致颓唐,有的却反拨地趋于堕落,就这样便断送了无数的青年。一个人老当益壮的精神强,那人必然伟大;一个人未老先衰的气象十足,那人必然腐败。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也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也一定弱。我们中国在以前是大可以称为老人国的,积弱的原因一部分也就存在这儿。古时候我们中国的教育,差不多是把青年当成罪人在看待的。所谓“扑作教刑”③,把这个观念表示得非常明白。“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死的打活的,老的打小的,打出了做老爷的来呢,做老爷的又打做老百姓的,做老百姓的又打做老大老二的。万般皆是打,老气满中华。好多年辰以来,中国人实在老衰得不堪了。你叫中国民族怎么能够强,中国文化怎么能够有进步呢·“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分水岭,便是把老气的支配推翻了一大部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不是逐渐振作起来了吗·我们且看那可以成为建筑材料的树木,只要那树木的种子是落在土壤肥沃的原野里,它能得到充分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它在自然发育的状态中,必然成为参天的大木,极有用的建筑器材。人要加以管理,只要注意到阳光、空气、水分、养料的供给,或者为它排除昆虫或其他外来灾害,那树木的发育自然可以得到帮助而被促进。管理,只是助成,并不是拘束。假如把那同样的树苗,拿来种在庭园或花盆里,自幼加以无理的剪削、拳屈、束缚,使它成为一定的型,那树木便不能遂其自然的成长而成为畸形的物什。这些畸形的物什在某种意义上或者可以中观瞻,但不中实用。一旦畸形一被形成,即使加以解放,放还自然,也不能恢复它原有的树性。它是在无理的管束之下已经僵老了。教育的意义和这林木的培植,应该没有两样。我们对于青年应该充分地给以营养资料,不时地对于外来灾害加以防护,让其自然发展,那他一定是可以成为大器的。青年的精神便是向上的精神,没有本来就不自爱而自甘堕落的青年,除非是精神病患者。真正可以作为青年导师的,认真说只有那永远不老的伟大的人。古人也有“人师”和“经师”的区别,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逢”④。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职司教育的人,连易遇的技术家的责任都未能尽职,却往往爱以难逢的精神领港者自居,一般的青年能够被培植为盆栽小景,都要算是侥幸的了。孔夫子在中国的历史上终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是负责的教育技术家,而同时又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称职的精神领港者。他诚然有一个人格的规矩尺度,但他不必一定要把这种规矩尺度来绳范人,他说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⑤孔子能取狂狷,正是深切地了解青年气质的人。记得罗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主张,是说青年的性质就骄傲一点也无妨事。青年的性质偏于进取,在老成者视之,自不免近于狂。青年的心地洁白无染,有好些俗套的行为在所不屑,在世故者视之,自不免近于狷。狂与狷能够见容于孔子,这大约是现代的教育家所应该取法的吧。视青年为罪人的时代,在中国应该是老早过去了,青年自己也应该以民族的主人、文化的创造者,自尊自重。原载1941年5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
〔注释〕 ①“自反而不缩……吾往矣”句:语见《孟子·公孙丑上》。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全句大意是: 反躬自问,如果自己所行理亏,即便面对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恐吓人家;反躬自问,如果自己所行有足够的理由,即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将勇往直前。 ②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语见《孟子·离娄下》。大意是: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是葆有童心的人。 ③扑作教刑:语见《书·虞书·舜典》。扑:戒尺;教刑:上古刑法的一种。大意是:用体罚的办法规训人。 ④经师易遇,人师难逢:语见《资治通鉴·汉纪》。大意是:找个教某个专业技术的老师很容易,找个教你如何做人并能以身作则的老师很难。 ⑤“不得中行……不为也”句:语见《论语·子路》。大意是:我不能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结交,只能与狂者、狷者为伍了。然而,狂者自有进取之心,狷者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鉴赏〕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也是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创作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在上海创立文学社团“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本文是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二年而作。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的主体是青年,作者把歌颂的对象指向青年别有深意,着眼的是长远,绝非应景之作。在他看来,青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进步的象征。这个观点是通篇的文眼所在。文中透露出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由宇宙中运行着的物体呈现出抛物线形的特征,联想到人类社会也有发展曲线,一波又一波,无穷地蜿蜒。他又以季节作喻:“年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少壮老,都同样是抛物线形的轨迹。假使没有明年的春夏,万类便只好永远的死亡,假使没有第二代的青年,人类的一切便只好永远的衰歇。青年哟,人类的春天!就靠着有这青春的一季,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进行到抛物线的顶端;也就靠着有这不断的青春的来复,使我们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永远保持着上行的阶段。”世间有了青年,就有了生机和希望,像春天一样蓬勃。他愿春天永驻,五四运动所表现的“磅礴的青年精神”得以代代相传。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使青年永远文化化,使文化永远青年化”。青年的“文化化”,是指青年要有思想修养,能批判、博取,有文化创造精神;而文化的“青年化”,是指乐于吐故纳新,有判断力和锐气,有朝气和张力。文化属于“人为的进化”。和自然界的进化不同,人类的进化是主动性的策动,有意向性的。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觉意识,是有高级神经系统的文化生物。但是,人毕竟也有动物性的一面,有自己的弱点。五四运动关注社会的健康运行,其反对帝国主义,是对整个世界最大暴力的抗争;其反对封建主义,是对中国社会最大惰力的阻遏。五四运动高扬人的旗帜,也就是文化的旗帜,是文化运动的一座纪念碑。作者肯定了五四运动以来二十二年间的进展,指出过去的文化积蓄有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光大,然而从长远和适用的角度来看,进步的幅度还不够大,不甚满意。所以国人依然任重道远,要踏着荆棘,在极端疯狂的暴力摧残文化的当下,用拯救文化、创造文化的精神,“救起全民族,救起全人类”。面对这一艰巨、切实的任务,作者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担当的责任,然后促进人类集体素养的提升。作者写这篇文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日本法西斯肆无忌惮地蚕食我国广袤的领土,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看到了形势的严峻,个人和集体互动的必要性。“在每个人的份内,就请从自己做起吧”。既要“彻底反抗那种摧残文化的暴力,同时并须克服自己内心的苟且偷安、甘为顺奴的那种惰性”,“克服自己的暴力不以妄施于人,克服自己的惰力不甘受别人的横暴,这是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的义务。”这里,我们看到了对现实的正视,不尚空谈,短兵相接。问题提得又是何等尖锐!作者引用了《孟子·公孙丑上》里的一句话,要求每个人能够自我反省,面向未来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个人如有这种精神,才有希望“救济自己,更进而救济民族,救济人类”。文章层层递进,以相当的篇幅批评了“老人化的青年”现象,认为人的肌体会走向老化、衰残,但精神应该永葆年轻:“伟大的人便能以后谢的精神力量统御早衰的肉体官能,决不向老衰屈伏。”“伟大人物便是永远的青年,他们不仅把老衰现象克复了,甚至连死亡现象都可以克复。他们的著书、传记、坟墓,都在发生着作用,真真是所谓‘精神不死’。”伟人以他们毕生的努力,创建了让后世景仰的功业的纪念碑,他们对后人仍有着生生不息的影响。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老人化的青年”的现象,一部分由于青年自身的不努力,不自爱,或自暴自弃;然而一大部分是由于老年人管教错误,自己保守、暮气,还以这样或那样的紧箍咒来限制青年。古代教育的弊病,就是用威严逼迫青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条,使得青年在老人面前胆战心惊,唯唯诺诺。老年人影响青年人,人的守旧的惰性会像人体生理基因一样遗传,也实在可怕。“我们中国在前是大可以称为老人国的,积弱的原因一部分也就存在这儿。”这一点睛之笔,引导读者反顾历史,有穿透力,实在让人悚然警醒。作者提醒人们,一方面老年人要青年化,为人师者应做出榜样,做那永远不老的人,指导精神的领港者。另一方面要爱护青年,转变对青年人的教育方式。犹如对林木的培植,充分地给以养料,增强对灾害的抵抗能力,让其自然发展,不以把青年“培植为盆栽小景”为满足,而使之成为大器。应当像孔子那样育人,提倡进取精神;也应当像罗素所主张的,青年骄傲一点也无妨。这些道理,在今天也是适用的,我们所要造就的是生气勃勃的一代。唯此,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希望,人类有希望。
是“改正缺点”还是“克服缺点”,语文教师请阐释改正缺点更确切。
1、改正有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之意。出自:宋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 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译文为:欧阳修作完文章,总是先贴到墙壁上,坐下来仔细看,改正直到完善,才拿出来给别人看。
2、克服是用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战胜困难,不利条件等。出自郭沫若 《蒲剑集·青年哟,人类的春天》:“无论平时和乱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最难克服而且也最当克服的便是驯服于老衰现象的惰力吧。”
扩展资料:
改正的近义词有:
1、更改:[ gēng gǎi ]改换;改动:~时间。~登录名称与密码。班机中途遇雾,临时~航线。
2、更正:[ gēng zhèng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启事。那篇讲话要~几个字。
3、修正:[ xiū zhèng ]修改使正确:~错误。
4、纠正:[ jiū zhèng ]改正(缺点、错误):~姿势。~偏差。不良倾向已得到~。
5、矫正:[ jiǎo zhèng ]改正;纠正:~发音。~错误。~偏差。
写两句关于景物的诗句1.问题:请你写出两句描写景物的诗句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游,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初春小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江南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3)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韩愈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9)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参考资料:景物诗全集
2.两句描写优美景色的诗句《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3.关于景物的诗句大全描写景色的古诗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6、《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0、《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4、《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5、《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20、《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4.我会写两句有关风景名胜的古诗描写风景名胜的著名诗句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