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崔子美《溯行三峡》散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17:52:40

崔子美《溯行三峡》散文鉴赏从宜昌乘船进入西陵峡,溯水而上,江风猎猎,呼啸不歇,犹如手握荆棘的秀士在乱舞,似有刺儿从脸上涩涩扫过,于是感觉到三峡有着另外的性情。

喧响的风声,热烈地挤满双耳,这无形的存在是带着英豪之气的,藏匿在深峡的每一寸光阴里,让所有慕名而来的敬谒者顺着风的话语,才会聆听到岁月深处的传奇。这种聆听需要一种脱俗的情怀,领略的不仅是壮美的风光,还有来自苍茫深处的文化吟诵。

高峡深邃,两崖耸峙。时而,傲岸地给了江水宽阔的奔流空间,俯视着波浪簇拥出生动的旋律;时而,毫不退让地挤夹着江面,任滔滔浊水激涌而下,一卷一卷地打出艰辛的漩涡。那些嶙峋绝壁,姿型各异,或墨褐着、或灰白着、或火焰着、或五花着。岁月的雨水痕迹,让巨岩图案多异,形形色色,如马如兔,似佛似莲,若庙若亭,拟仙拟人,千变万化。

在少年时期,尤喜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中呈现的三峡画卷,令我无比向往。此时,乘船于大江之上,不由地联想到这首诗的写作和诗人的命运。那时,离开长安宫廷的李白,又做了永王的幕僚,永王野心勃勃却称帝失败,李白受牵连被贬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已经五十九岁了,心中再無光明。忽然传来皇帝因关中大旱而特赦天下的消息,真是喜出望外,随即放舟东下,去江陵找在此任太守的朋友,之后又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家族叔父,不久生病,倏然辞世,终年六十有二。绝代诗星在穷困潦倒中陨落他乡。当然,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知道高堂之上的君王享受着今生的奢糜荣华,却不知道自己的诗歌更会光华灿烂而传世不朽。

游船逆流而行,时而风疾,水波翻腾,客轮吃力轰鸣。随着峡谷开合与蜿蜒,两列峭壁之上苍木森森,满目翠绿。江上所遇船只,顺流而下,貌似轻松,扁扁的砂船异常吃重,几乎与江水齐平,让人担心水淹沉没;货轮抬着铁块大头,样子威武,隆隆而过;载客的轮船上,人们握了手机狂拍乱叫,深醉于眼前的美景。

在奇峰突兀的巫峡,听不到两岸的猿声,却看到一艘茶色的乌篷小舟,忽然从前方的江水中生出,箭一样飞射而来,擦着客轮远去。我看到中年男子坐船尾操控方向,拢了花头巾的女人坐于船头,脸上漾着微笑,随着舟影顷刻远去了。我不由地猜测,他和她一定是夫妻吧,在这江上谋生,向上游送客人?走亲戚?还是从下游而来?无论如何,在人生短暂的劳碌中,相爱的人能够陪伴着、甘苦着、努力着,幸福就会不请自来,滋生出无尽的甜蜜。

景色总是在迂回的行进中变化,两岸层峦叠嶂,远处的十二峰渐次出现,妖娆的样子给三峡增添了许多风情。此时的风,舒袍展袖,跳起了婉约的舞蹈,一队又一队地飞奔,顿时有了山之香、水之香、花之香。眼前的景色,变化着文化赋予她的各种美,感觉旅游就是观山看水的内在欣赏,也是与历史文化的情感共鸣。当船儿挺入瞿塘峡,但见两岸高岩百丈,石峡陡峭深窄,时有古栈道遗址、悬棺、石刻出现,高峰渐次雄起,风声紧了又紧,果然到了三峡夔门。上游是古称夔州的奉节县城,旁边就是名扬天下的白帝城了。

白帝城,是夔门江水上的一座不高的三面环水的圆形孤峰,具有“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的地理优势。最先,驻守蜀汉的大将公孙述,于孤峰上建城,屯兵积粮,自称白帝,登基为王;后来,光武帝刘秀发兵攻蜀,公孙述英勇战死。三国时期,刘备为关公报仇,举兵伐吴,夷陵兵败,退守夔门却一病不起,在白帝城上托孤后,怆然逝去。

历史总是不断发生着传奇。就在李白离开白帝城的七年后,人生失意的杜甫迁居夔州,得到官居都督的朋友关照,经营柑橘园,耕种公田,暂时安定。面对西川混战,百姓流离,他在白帝城上忧伤地写下“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的诗句。 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四百多首诗,遭受疟疾和肺病之苦,牙齿脱落,双耳失聪。在五十六岁的秋天,又登上白帝城,吟出了千古名篇《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声长长的感慨,响彻了历史天空,打动了无数人心,他真诚地关照民间疾苦的大胸襟,令一代又一代的贤才俊杰肃然仰望。

三峡之上的白帝城,在李白、杜甫之后,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历史上的文学大家都曾先后登临,留下精彩诗篇,他们用文化增添了白帝城的内涵。

站在夔门对岸,我久久地瞭望白帝城,江风一团一团地卷起,似乎掀动了岁月的神经。时光正在慌张地、匆忙地、没有秩序地远去,历史上留下来的除了那些占据人们心灵的优美诗章,还有帝王将相夺取江山的各种传说。岁月不会挑拣是非荣辱,只会把曾经的故事一节一节地保存,揉进沧海桑田的相似中。

《溯行三峡》第八段作用写“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侧面描写。作者对夏水进行正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三峡夏水的凶险和疾速的特点。写秋景的“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是正面描写,写“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侧面描写。作者对秋景进行正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山峡秋季景色的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再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三峡》原文】:

《三峡》

郦道元 〔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绝巘 一作: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三峡》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第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暗指秋季,以实景补足前意。这时已无江水喧腾,却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之气。写秋峡用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词句注释】:

1.三峡: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

2.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4.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5.隐:遮蔽。

6.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7.亭午:正午。亭,正。

8.夜分:半夜。

9.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0.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1.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时。

13.王命:皇帝的命令。

14.宣:宣布,传播,传达。

15.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16.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17.其间:指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

18.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约合350公里。

19.虽: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20.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表达主题】: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名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巍《古文鉴赏辞典》:“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卢正言《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文章描绘了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险峻群山,勾画了峡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变化,再现了三峡山水的自然美景,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笔依物转,情随景迁,很有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严云受《中华艺术文化辞典》:“清人刘熙载以为‘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正揭示了本文所具有的诗情和画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