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孔融智见李膺》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15:28:43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孔融智见李膺》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孔融智见李膺》原文鉴赏

孔文举年十岁1,随父到洛2。时李元礼有盛名3,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4。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门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5,与君之先人伯阳6,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7。”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8,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10。

【注释】 1孔文举(153—208):名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曾任少府、太中大夫、北海相等职。因性格刚直,为曹操所杀。2洛:洛阳,东汉都城。3李元礼:名膺。汉末党人的著名领袖。4中表亲戚:古称父亲姊妹(姑)的儿子为外兄弟,母亲的兄弟(舅)、姊妹(姨)的儿子为内兄弟,合称“中表兄弟”。此处应是泛指。5仲尼:指孔融的祖先孔子。6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孔子同为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下句故称“有师资之尊。”7奕世:一代接一代。8陈韪:《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生平不详。9了了:明悟,聪慧。10踧踖(cuji):局促不安的样子。【今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一职。在登门拜访的人中,只有是当世杰出而享有清名的人物,与他家的中表亲戚,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来到李膺的大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孔融进去坐在了前面。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和您不就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膺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刚进来,有人便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人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之后未必出众。”孔融立刻应声而答:“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当时非常局促不安。

【总案】 汉末魏、晋,名士们时常清谈,而在清谈中讲究要有敏捷的思维和伶俐的口齿。本篇写孔融,年仅十岁,妙语连珠,在一问一答对话中,展现了其过人的聪明和才智,读来令人哑然而笑。

《贼退示官吏》原文及赏析 【诗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出处】唐·元结《贼退示官吏》。

【意思】怎能断绝黎庶生路,作残害百姓的时贤? 我想委弃为官凭证,拿起竹篙亲自撑船。携家前往鱼麦之乡,归去老死江湖水边。

【全诗】

《贼退示官吏》

.[唐].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①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②戎旃:军帐。③典:治理。④委:弃。刺船:撑船。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与《舂陵行》都是作者的代表 作。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冬,“西原蛮”攻占道州,次年五月,元结出任道州刺史,七月 “西原蛮”又攻破永、邵二州,却未再攻道州。原因有二:一是去冬已掳掠一遍;二是城 小,百姓遭受战乱实在“可怜”。但是,朝廷派出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百姓食草根树皮 的情况,欲强征赋税,故有感于此,写了此诗。诗人将“西原蛮”和“诸使”对比来写,用 彼之“伤怜”来衬托此之残暴,是颇有深意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此诗共分四段。“昔岁” 至“日晏”六句为第一段。

起二句是对“昔”字的概括,交代自己前期适逢“太平”盛世, 过了二十年隐居生活。

三、四句写泉流,写洞壑,表达了隐逸的快乐。

五、六句写赋敛 “有常期”,可知能按规定纳税,有一定限度;夜晚“犹得眠”,见出年岁太平,百姓能安居 乐业。此段的`赞美之词,为揭露“今”之统治者肆意勒索百姓预设伏笔,也为自己准备 “归老江湖”作铺垫。下面“忽然”一转,至“此州”八句为第二段。前四句写安史乱起, 诗人亲自从军平叛,后任道州刺史,又逢蛮夷变乱。后四句写“贼”攻陷邻郡,因同情道 州百姓,使道州得以保全。再接下“使臣”至“以作”六句为第三段。此段紧扣“示官吏”, 将官吏强征赋税的行径与上面“贼”的行为加以对照。首二句发出严厉的质问,你们这 些奉王命来征收赋税的租庸使,难道还不如“贼”吗? 这是激愤之辞,也是点睛之笔。中 二句活画出如狼似虎官吏横征暴敛的情形,“如火煎”三字,揭露尤为深刻有力。

后二 句的“绝人命”,与“伤可怜”对照,进一步揭露了强暴“征敛”的罪恶;“时世贤”三字,用 于反诘句中,不仅揭示了官吏残害百姓的本质,而且对靠压榨百姓获得“贤”名的官吏 给予了强有力的讽刺与鞭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告诫了其他官吏。结尾“思欲” 至“归老”四句为第四段。此段袒露心声,言志归去。诗人面对以上情景,决不愿做一 个“绝人命”的“贤”官,故愿“委符节”,引篙“刺船”,归隐江湖而去。这是对朝廷的抗议, 亦见出诗人有一颗关心民瘼的火热的心。元结是一位行仁政爱百姓的清官,在诗歌创 作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的浮艳之风,主张“救时劝俗”。此诗陈事 实,抒胸臆,无雕琢矫饰之痕迹;忧时事,爱黎庶,有质朴深沉之感情。沈德潜云:“次山 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此评是中 肯的。

《论诗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诗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1 论诗五首·其二清朝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五首·其二》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流传至今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论诗五首·其二》注释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才人: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论诗五首·其二》“风骚”注解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论诗五首·其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论诗五首·其二》创作背景

生活在清朝的赵翼接触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但作者提倡创新,反对一味的模仿。作者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论诗五首·其二》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论诗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2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诗简介

《论诗五首·其二》是清代诗人赵翼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提倡在诗词创作上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其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翻译/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

(1)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2)才人:有才情的人。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生活在清朝的赵翼接触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但作者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作者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赏析/鉴赏

作品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品道理

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过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人才涌现,但他们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是刻意模仿,唯古人是从。这就是赵翼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长江后浪推起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创造美好的未来。

艺术风格

清代由于大兴文字狱,读书人不敢褒贬时政,就大量研究起古文化来。因此,读书人作诗复古成风。针对此现状,著名史学家、诗论理论家赵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厚古薄今,那么永远只能是裹足不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2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