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应帝王(节选)》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应帝王(节选)》原文鉴赏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①,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时:时常,经常。 ②谋报:商量报答;德,恩惠,好处。
【今译】 南海之神名叫倏,北海之神名叫忽,中央之神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在混沌那里相会,浑沌对他们非常友善、倏与忽商量着打算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厚待,说:“人都有眼、耳、口、鼻,用来吃、听、看、呼吸,只有混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来吧。”倏与忽每天给浑沌凿一窍,七天后,深沌死了。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陡然撰出,真是奇绝,第是太险肆,不入雅境。”
清·林云铭《庄子因》:“凿窍说是报德,妙甚。”
清·宣颖《南华经解》:“天下,一浑沌之天下也;古今,一浑沌之古也。今日立一法,明日设一政,机智豁尽,元气消亡矣。从来帝王,除去几人,其余皆倏也,忽也,皆凿浑沌之窍,而致之死者也。”
又:“何以取名倏、忽而言其凿窍?帝王相禅,一事倏造而有,一事忽废而无。数番因革之后,淳朴琢尽矣。解此方知帝倏、帝忽取义之妙。”
又:“末一喻奇绝。以凿空之文,写难明之意,使人读之意消。”
清·陆树芝《庄子雪》:“自南海之帝以下,借喻指点,从反面托出,清言隽味,一往而深,正妙在不找正意。”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末用反掉之笔,撰出倏、忽、浑沌名目。南海、北海、中央地方,近取诸身,喻言之至精至妙者。……然则浑沌之窍,非倏、忽凿之也,自凿焉耳。七日而混沌死,险语足以破鬼胆。奇文,妙文。”
【总案】 倏、忽为浑沌凿七窍而导致浑沌之死,说明统治者今日设一法,明日立一政的所谓有为而治,是人民受灾受难的祸根。庄子以“有为”而治所招致的恶果,反证自己“无为”的主张,认为只有“无为”,才能使天下真正安宁。
这则寓言,揉合神话传说,调遣鬼神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服务,想像奇诡,构思独特,在先秦寓言中,堪称奇绝。
《先秦散文·庄子·至乐(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至乐(节选)》原文鉴赏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①,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②。惠子曰:“与人居③,长子、老、身死④,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⑤!”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⑥,我独何能无概然⑦!察其始而本无生⑧,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⑨,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⑩。杂乎芒芴之间(11),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12)。人且偃然寝于巨室(13),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14),自以为不通乎命(15),故止也(16)。”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吊,吊唁。 ②方:正在;箕踞,坐时两脚直伸岔开,形似簸箕。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表示轻慢的态度;鼓盆而歌,以敲盆打着拍子唱歌;鼓,敲打。 ③居:一同生活。 ④长子:生儿育女。⑤甚:过分。 ⑥是:指庄子妻。 ⑦概:借为慨,慨然,感叹、哀伤的样子。 ⑧察:考察,推究;始,最初;生,生命。 ⑨形:形体。 ⑩气:指构成人体的元素。 (11)芒芴:恍惚。 (12)是:指庄子妻的生死变化。 (13)偃然:安息的样子;巨室,指天地之间。 (14)(21)噭(jiao音听)噭然:哭叫。哀鸣的声音。 (15)通:通达;命,这里指生命的自然变化。 (16)止:停止,这里指停止哭泣。
【今译】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庄子却正在两脚伸直岔开坐着,一边敲着盆一边唱歌。惠子说:“和妻子生活在一起,妻子为你生育儿女,直到衰老身死,现在,你不哭也就够了,还敲着盆唱歌,不也太过份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妻子刚刚死去时,我怎么能不哀伤呢!但考究她最初的时候,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连‘气’都没有。杂在恍惚之间,经过变化才有了气,气经过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经过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经过变化而到了死,她的生死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跟着号啕痛哭,我自以为这样哭泣是不懂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了哭泣。”
【集评】 清·林云铭《庄子因》: “庄子绝是近情人,此句(‘是其始死也’句)便自己道破。”
又:“以死为寝,绝无分别,惊人之谈,亏他偏说得出。”
清·吴世尚《庄子解》:“真不可解,真是难容。”
又:“入情入理,情理之至,觉太上忘情一语,尚属饰词。”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歌’字、‘概’字、‘哭,字,是文中线索。”
又:“‘芒芴’二字,承上节脉落。”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二十二字(指‘与人居,以下)中,有六层文法,或三字成句,或两字成句,以细碎见奇。”
又:“答还他不哭而歌之意,死不足哀,是达天知命,非矫情镇物也。”
又:“此段是了彻生死,与内篇《大宗师》各段,参互看来,自得其妙。”
【总案】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犹如四季的更替一样,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因而死不足悲,生不足喜。从所谓“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可以看出·庄子并不是绝不近人情的,他认为,妻子死后“偃然寝于巨室”,脱去了物累,由“终”回到“始”,是值得庆贺的,所以才“鼓盆而歌”。这一段表现了在生死观上庄子对世俗人情的哲理分析与超越。
庄子之楚①,见空髑髅②。 “然有形③,撽以马捶④,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⑤?将子有亡国之事⑥,斧钺之诛而为此乎⑦?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⑧?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⑨?将子之春秋及此乎(10)?”于是语卒(11),援髑髅(12),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13):“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之言,皆生人之累也(14),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15)?”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16),从然以天地为春秋(17),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18)。”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19)”为子骨肉肌肤(20),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21),子欲之乎?”髑髅深��蹙颏曰(2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注释】 ①之:往,到。 ②髑髅(du lou音毒楼):即骷髅,死人的头骨。 ③ (xiao音萧)然:枯骨暴露的样子。④ ④撽(qiao音窍):敲击;捶,鞭子。 ⑤为此:成为这个样子,指死。 ⑥将:抑或。 ⑦铖(yue音月):兵器,大斧。 ⑧遗(wei音位):给,留给。 ⑨馁(nei音内上声):饿。 ⑩春秋:年纪,指寿命。 (11)语卒:说完了话。 (12)援:引,拉。 (13)见:通现,显现。 (14)累:负担,这里指忧患。 (15)说(yue音跃):通悦,快乐。 (16)四时之事: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劳碌。 (17)从(zong音粽)然:放任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从,通纵。 (18)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皆南面而坐;王乐,作帝王的快乐;过,超过。 (19)司命:掌管人的生命的神;复生子形,让您的形体重新复生。 (20)为:指恢复。(21)反:同返,返回;闾里,邻居;知识,指所认识、熟悉的人。 (22)“��”(pin音频):通颦,皱眉头; “頞”(e音饿),鼻梁。
【今译】 庄子到楚国去,在路上看见一具空骷髅,枯骨全然暴露在外。庄子用马鞭敲打着骷髅,问它:“你是由于贪生害理而成为这个样子呢?还是因为国破家亡,受到刀砍斧削而成为这个样子呢?或是你干了什么坏事,怕给父母妻子带来羞辱而成为这个样子呢?还是你遭受了饥饿寒冷而成为了这个样子呢?或是你已经活够了年寿,老死而成为这个样子呢?”庄子说完,拉过骷髑枕着它躺下了。半夜里,骷髅托梦说:“听您的谈吐,大概是个说客。但我看您所说的那些,都是活人的忧患,死了就没有这一切了。您想听听死了以后的那种快乐吗?”庄子说:“好的。”骷髅说:“死了以后,在上没有君主,在下没有臣子,不仅如此,也没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劳碌,自由自在,与天地同寿,就是在人间作君王那样的快乐,也比不上这些啊!”庄子不信,说:“我叫掌管生命的神重新恢复你的形体,给你重新长上骨肉皮肤,让你回到你的父母、妻子、乡亲、熟人中去,你愿意吗?”骷髅深深地皱着眉头,显出十分忧虑的样子说:“我怎么能够放弃作君王的快乐而重新去忍受那人间的劳碌呢!”
【集评】 明·王宗沐《南华经别编》:“此篇问答体,一节深一节。《庄子》一部,惟此篇深言之。禅书万卷,曾不出此。”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檄而问’,妙想;‘枕而卧’,妙境,引起夜半见梦。”
又:“凭空一梦,生下妙文。”
又:“南面王乐,想当然耳,妙语解颐。”
又:“此段从髑髅发端,落想甚奇。髑髅已无生人之趣,而死者之况,乃其所深知。生而累,不如死而乐,正见受生以后,逐逐营营,如蚕自缚,欲求其解脱而不能,死则谓之悬解,而所以累生者俱空,何等逍遥摆脱。南面王不易此乐,何况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之可有可无哉。接连五问,错落有致,死不同而累则同,白杨青枫之侧,万古同悲,转觉死者可乐,不言死之乐,不足以见生之忧,毕竟生死一致,有何悲乐之不同。能自适于清虚,而不为形骸所累,则至乐存焉矣。前幅层层诘问,感慨无端,如有悲风起于毫末。后幅说得生之劳,转不如死之快,正为贪生者唤醒痴迷也。”
【总案】 髑髅不愿复生,反映了乱世之中人随时遭受着战乱、亡国、冻饿的威胁、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因而,庄子认为活着是拖累,死反倒是至乐。就其本质来说,这一节与其说是表现了庄子对人生、社会极度绝望的厌世思想,不如说是他愤世思想的一种宣泄。这里所描绘的死亡世界,与其他篇章中庄子所表述的理想之世有相通之处,都表现了渴望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人自由的理想。而人世间则充满了狡诈、欺骗和苦难,因此,庄子对死亡世界的向往,不应笼统地以视其为消极颓废的东西,而应看到其中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意义。
《先秦散文·庄子·内篇大意》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附录】·内篇大意》原文鉴赏
大道不明,群言般杂。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何处,以无主之衷,涉乱世之末流,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果其德全于己,道契乎天,则以之经纬宇宙,六五帝而四三王,何不可之有乎?此七篇相承之大意也。但其文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谈写、有浓写;有近写、有远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使笔如使利斧,当之者摧,遇之者碎;涌墨如涌海潮,直者山立,横者罔连。寻行逐字,既无从测其言外之指;高际阔步,又未免失其句中之义耳。空写而远写者,《逍遥游》是也。不言道,不言心,借一鲲鹏指点出活泼泼地、使人瞥地便见得个道之全体,此庄子第一吃紧为人处也。何谓顺写?《齐物论》是也。层层分疏,段段销化,止是承其意而解之,毫不作对面抢白语,而闻者早已不党心折而诚服,盖最是其平易近情文字焉。《养生主》一篇,则淡写者矣。通篇只“缘督以为经”一句,是养生之法。其余如“游刃有余地”、“不蕲畜乎樊中”、。大传不知其尽”,皆略略数语,绝不矜张,而不可不养之意,自悠然于言外。所谓妙道无多,要语不烦者也。《人间世》许多说话,只是近写,只是半写。古今同此人间世,世有治乱,道有污隆,庄子惟说得处乱世一边道理。其处治世者,都未道出。第于末章,“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二句,微及之,盖渠特据目前以示法。其云“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者,正此篇之所由作也。不然,庄子岂全求无用者哉?反写、加倍写,《德充符》便纯用此一种笔墨矣。千古德充符者,孰有逾于羲、黄、尧、舜、孔子者乎?嫌正说之不畅不醒,故略而不道,特去寻出几个兀者恶人来,此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谓其从游者与仲尼相若,哀公、灵公俱信之、悦之,此又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又借孔子之推尊赞仰,以极力形容之,甚且谓孔子为桎梏所苦而不可解,此又加倍法也。要知其意,以为人贵有德,德全而形不全,尚且如此不可及,而况全形全德之人,其为卓绝,更何如邪!若夫分帮写来,而又写得周全浓至,宁有如《大宗师》之一篇者哉。天人有无之介,存亡生死之几,推而行之之先后,冥而合之之深浅,反而至之之次第,无不尽情剖露。《论语》之朝闻夕可,《孟子》之不贰顺受,盖皆于此篇毕宣其蕴矣。此老胸中了然,笔下了然,战国诸儒,洵未有能及之者。至于《应帝王》之正而后行,顺物无私,立乎不测,游于无有,用心若镜,不将不逆,以及凿窍而混沌死者,或正说,或反说,总皆帝王之实理、实事,失之便不可以君人者也。故此一篇为实写,亦为近写,而与首篇之空写、远写,作大开合大呼应,乃文章家最大章法也。此七篇之文,各有指实,实相承而文各足,善读者分之曰七篇,可;融之曰一篇,亦可。(《庄子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蓬莱风景线》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