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布《水居住的地方》散文鉴赏1
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他时常吹着玩具小水泡,他告诉我说,那是水居住的地方。
在我的童年,抬头望夜,只是为了等待,等待星星变成雨,一片一片地落下来。冰雹最像星星的体态了,偶尔一两次与我们相遇,算是最远的客人。
水应该是住在天空上面。水是透明的,在夜里就散开了,变成一夜的星的珠光。
有时候,水是藏起来的,就藏在某一片荷叶片上面。微风吹过,它就洇开,慢慢地浸润,一朵一朵地四处奔跑,在那一叶绿的空间,相互嬉戏,像我们院子里的孩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个时候,水变了,变成芦苇花,变成一位远望的女子,变成了飘浮不定的欲望。水住在人的心界里,水是宓妃,是洛神,是观音,是妈祖。
最先感到水流动的不是河,而是家门口的竹笕,几十根的竹子套着,从山里面稳藏而来,只为了那一股细细的涓流。那时候,又总觉得水就在山里,在那些树上。
什么时候,家门口开设了一口井,井水幽幽,把脸移到井面上,对着井水看见的却是身后的白云,模糊的脸与高远的云似乎都与水有关。
对于井来说,水是有底的,而对于我来说,水好像一直就找不到底,好像一直就可以穿透某一个空间,似乎永远无法企及。
河道上有一龙潭,据说那是藏龙的地方。其实有许多的传说,都沉在潭里。没有人与龙一起深入龙潭,龙在哪里,至今也无法解释。龙是从潭里往大海去了,还是从天空中飞走了,这一直就是疑问。
村里的一位女子走失了,好几天后,她从深水潭里浮起来。有好事者发现,深水潭上面多了一根葛藤,上面还滴着水珠,一滴一滴地击打在水潭上面,似乎是一串串的脚印从此走过去。村里人说,那女子是从葛藤上走向龙潭的,一根葛藤也会变成一条路,让你找到行走的方向,也许那路也是通向大海的,是跟着龙潜水而去。
后来在阅读《周易》时,心里突然一亮,《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哈哈,水是藏在书里,还是居在水里呢?
施德于人,耕种于田,水是居住在田里。
2
冰凌是水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在北方,雪是展露的,直接透明。而在南方的山区,冰凌依然还是藏的,稍不留意就从季节的缝隙里滑过去,只留一地的水痕让人们感慨。
在我的老家的山峰上,一场秋雨,一场寒风过后,冰凌花就开放了。
冰凌花的开放是大度的,甚至是铺天盖地的,她们只在一夜之间就花开满地。寒风的裹藏,老鼠的相约叫声,细雨的纷乱都只是前奏,只在推开窗子的瞬间,晒谷架子、瓜架子、光着身子的桃树都穿起了衣裳。浮白的眼界晶莹着,芦苇草弯得更厉害了,竹林里的竹子横下来,躺在路的边缘,竹笕里的流水竖起来,在出口处拖出了长长的冰柱子,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搓着,不时地搓着。
是谁把水搓成了透明的住所,让辛酸冻结起来,把往事牢牢地抓住?就连一只偶然飞过来的甲虫子,飞动着的翅膀依然,却是在冰凌的境界里凝固,不知道阳光过后,它是否还会飞翔。
寒冷也是一种催化剂,总是在无意之间。
泥土的背后,也是藏着冰凌花的。
秋风过后,湿润的土地慢慢地被吹瘦了,就像水果的果皮一样,慢慢地被风干。泥土在阳光的诱动之下慢慢变得干枯,到了冬天的日子里,泥土就变了,变得老化!泥土厚厚地一层往上披着,那一层往外披着泥土颜色的土花儿,似乎是被什么刚刚松起来一样,没有任何规则地向上托着。土花儿下面,就是成排的冰凌,她们刚挺地站着,用纤细的手儿托着,托着雪花烘干的土花儿。细细地往冰凌里寻找,往花儿的间隙里轻轻地寻找,依然能找到黄土培育的花茎,这花茎也是冰凌,是从黄土层里长出来的冰凌花。
孩子们的脚步是控制不住了,一脚丫一脚丫踩着,这时的冰凌花开得更艳丽,看起来有些零乱,但有立体感。许多的冰凌零亂地歪在那里,花儿的根部露了出来,独独地冰凌折了,零乱之中,阳光浅浅地照着,晶莹富足。
是水在开花,还是泥土在开花。
机缘无处不在,有时候总是在自然与巧合当中。有冰凌花的山野里,自然生长着一种特定的菌子,南方人把它称为香茹。大概是冰凌的付出吧,留存山野间的柯类杂木,在阳光的温润和水汽的包裹当中,一朵一朵的花茹慢慢地展现出来,成为人们深藏的最佳美味。有数字说明,这样的野生花茹,水的成份占百分之九十。
水在自然的成长里,又以另一种形态贮藏起来。
白的萝卜,白的豆腐,白的米浆,白得富有,生活也是水做的,日子的变迁也无法风干。
3
对于化学式H2O也是有意象的,我一直就认为,这是两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这故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它只是如同水一样,在适合的气温里,慢慢地改变自己,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
茶与水似乎又把这种形态提升了。
南方的铁观音是另一种茶。
有一阵子,我几乎无法从观音的味觉里解脱出来,甚至不要用嘴去品啜它,只用盖碗嗅一嗅就知足了。一泡水冲下去,稍停几秒就按捺不住,就急急地揭开盖碗,提气,屏住呼吸,让空气流连,静与动,只在感觉,在鼻息间感觉。
嗅觉慢慢淡下去,像游丝一样萦绕其间。
气息也是水做的,在氤氲中徘徊。
天空中飘浮着的云絮,也许一阵风就把它改变了,从一朵的意象开始,慢慢地变成站在天空中的人影,最后才化为一片火烧起来的云翳。奇迹就藏在云里,洛神,观音,还是妈祖,她们似乎都在天空中行走,那种感觉很奇特,只能用眼光守在那里,一不留神就会消逝而去。
一盏茶水藏着佛理,甚至神圣。
茶与水,几乎分不清你我,只是一路陪伴着,慢慢地散发出天然的味。水在茶里,茶在观音里。
煮一壶茶等你而来,就为那熟悉的身影。
老师爱茶的方式不同,他只在乎于茶叶梗,就是那种硬乎乎的茶叶梗。上课时,老师的茶杯总是在木三角板与圆规中站出来。一尊搪瓷茶杯原本是不凸显的,只是老师有一个习惯,上课之前必抿一口茶,杯盖一开,茶气就弥散而来,温温的茶香似乎已不再属于老师。茶香过后,老师的眼光似乎也被茶水浸泡了,一闪一闪的,过后,就是那张宽大的托着黑边眼镜的脸了。数字与线条变得很有灵气,从三角形到椭圆显得立体与多变。几乎没有一种语言能赶得上线条的变幻,黄金分割法把美变成一组数字之后,却不知道该怎样肢解了。老师总是在这种诱导当中,不时地呷一口茶。
茶杯盖的声响与停顿之间,一节课就悄然而去。
那时,阳光从窗子外透进来,斜插着。影子是软软的,在窗子的折射里,老师的身子一晃,影子就淡了一下,再一晃,影子又回复了。我似乎觉得阳光已经不再是阳光,是淡淡的茶水氤氲着,阳光也藏着水,它变成一壁的温暖的水珠子,在教室里跳跃。
前几年,老师离开了人世。只有一个电话,电话是同学打来的,声音很沉,说老师走了。那时,我的大脑里又飘出了老师的搪瓷茶杯。好像那茶杯死死地盖起来,不再有一只手不经意地把它揭开,不再有温温的茶气弥散而出,氤氲着教室。
水已氤氲,含些许阳光,还是为了等待,轻轻地把记忆淡化,如茶的香气,游荡于约定的空间。
时间淡然,随同而去的几声笑语藏在心底,不知什么时候,能浮之于水面,在那一盏小小的眼睛之中。几道程序毫无悬念地演示着,从自己的手里流出的感叹,一点一滴地点化成深处的涟漪。静下来的波动,就如同心灵里的一次停泊,一次远渡。
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国古代五行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篇一:水流心不竟 几许浑沌 几许幽淡
无意湿了谁的木屐儿
把所有风雨都藏在心里
往事一沉再沉 没有聚满叹息之苔
最无奈的生命也有它秘密的向往
一路奔突 落差再大也不气馁
将高山滴水听成琴音
看归鸟低低掠过水面 轻轻叫了一声
斑驳夜光中向自己细节流去
千帆飘过 岸棕仍棕
水流心不竟
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篇二:雨水轮回 雨水在蓝穹之上
聚合打转旋转
终于纷纷滴落
如幕如丝如花
片片缕缕瓣瓣垂下
乱风散杂地飞舞
将雨水打散冲飞
却丝毫抵不住他的前行
雨水像顽孩儿似的调皮
一下在这儿耍玩
一会儿又在那游荡
漫延了一席湿地
漫延了一丛鲜草
漫延了一波湖水
他在湖中沉浮挣扎
化为薄薄水汽
向着苍茫的云际舞动
如炊烟般轻盈
摇曳着绿柳的身姿
歪歪斜斜地扭动
浸湿了蓝天
凝结成朵朵白云
他不知来自何处
也不知去往何向
却在空气中留下道道水渍
留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
陷入轮回之盘中
用不停息
磨出道道绚丽彩虹
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篇三:雨水 你注入了哪里,哪里就是你生命的形态!
——题记
黑龙江上的一场雨
溢出了我欲哭无泪的眼眶
在你流连忘返的七月
没有人能接受你的善良
为何干出了魔鬼的勾当
相濡以沫的南方
死不瞑目的鱼正横尸街头
甚至连坐井观天的青蛙
也在质疑你
润泽万物的权威
和温柔灵活的高贵
回首北方
面对颠沛流离的家园
我只想擦干你悔恨与自责的泪水
因为你也不知道
你的多情将让一个严重积水的胃
注入成一个怎样的
囚困了黑夜的
黑眼圈
关于描写水的散文诗精选篇四:关于水 无数次走到水的边缘
我止步了
因为我知道那是水居住的地方
也该是水居住的地方
水流过我的膝盖
禁不住笑了起来
因为我脚下的石头
在挠她的痒
水的笑声流走了
新来的水又把笑声溅起
鱼埋在水里不埋怨
因为她把水当作了被子
外面风的伤口与她无关
因为鱼的梦想就是希望天庭下都是水
水草水的一部分
借助水的水平抬高降低
然,所有水面上的事物都在他的上面
他苦煞心机无法删改
因为他接近的是水性
我水里的影子
是我把水穿在了身上
呵呵!我有我的天空
水却没有
河卵石坚硬的眼睛
紧紧的盯着天空
名家散文,要有赏析,字数大概2000字左右。拜托啦。《西风颂》 雪莱
西风颂
赏析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
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像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了海洋,写西风唤醒了海洋,也让海底的植物战栗不安。在形容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的时候,诗人设想“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而且在梦中它还见到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读者似乎能看到楼阁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荡漾形成一片波光潋滟的美景。随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风到来的时候主动劈开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这一段描写十分奇异,似乎完全出自诗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种自然的规律。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改变有相同的反应,因而西风的到来当然对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像,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西风颂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上面讲过的《老虎》一样,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诗中的名篇,但篇幅较长,意象密集,头绪似乎有些纷乱,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
二、作品解读
1.介绍此诗的一些背景,包括诗人情况、历史条件、写作缘起等,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铺垫。
2.这虽是一首抒情诗歌,但上天入地,空间、场景不断变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分头朗诵诗歌的各节,再细致讲授各节的内容,把握住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
3.为了表现西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间自然的奇观,诗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挑出相关的段落,分析诗人想像力的瑰丽之处。
4.此诗的句式和用词非常有特点,多用重叠、复沓的句式,以及充满力度的动词,铿锵激昂,在语言的节奏上就体现了西风的强劲,要着重分析这些用句、用词的特点。
5.关于这首诗,一般的解释是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力量的赞颂,但在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诗人的自然观,在衰败与繁华的循环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现。
三、扩展与比较
1.《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想像,境界阔大,组织学生讨论:它与我们一般熟悉的抒情诗歌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诗在歌颂西风的同时,也描绘了很多自然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的因素,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思考科学的知识经过诗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诗意”。
参考资料
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卡斯辛丛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诺河走去,疾劲的秋风横扫落叶的景象使他激动。他想到苦难重重的祖国,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个人身世。英国某些报刊对他的诬蔑攻击还在耳中响着。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动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难中了;他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有巨大威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眼前这一阵西风来得正巧:这不正是他所寻求的艺术形象吗?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这样看来,为了确切掌握《西风颂》的主题意义,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处境和雪莱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
《西风颂》开篇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西风颂》全诗贯穿着这个又矛盾又统一的主题思想。第一节开门见山把它点明了,这就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伏下一笔,使预言获得落实的基础。
西风的威武形象贯串全诗,起着决定作用。但各节又有和西风相联系的辅助形象,以扩大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呼应,第一节中既写到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风);既写到鬼魅似的落叶,也写到“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字眼来咒诅垂死的秋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并列对比的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
《西风颂》的第二节除了继续描写为“濒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狂风席卷流云和横扫落叶本来异曲同工,这里的联系既密切又自然。这么一联系,诗的意境随之扩大:我们的视线从地面移到空中。这里吸引我们注意的,仍是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流云所将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的风暴: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西风颂》的前三节都是以“哦,你听”结束的,只是第一节的措辞略有不同。雪莱要我们听的当然不仅是劲急的风声,而且是发自诗人衷心的革命号角。我们知道,雪莱对于革命采用暴力的问题始终摇摆不定,成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点,只是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他才明确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尽管某些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还持不同意见(如1956年出版的《雪莱在工作中》一书的作者),《西风颂》对于暴力的歌颂是确定无疑的。雪莱明白地说:“啊,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第五节)也正是这一点,使《西风颂》明显地超过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
前两节里,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上天入地,到第三节诗人引导我们进入海洋。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为突出的辅助形象,正如枯叶、流云分别是第一、二节的辅助形象。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劈开”;深植渊底的草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
到此为止,雪莱抒写了西风横扫落叶、席卷流云、掀起波涛三种自然现象。读者固然也感到诗人寄托在西风这个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确点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五节。第四节是本诗结构上的转折点: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雪莱在引导“我”进入诗篇的时候仍然重复运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形象。这个巧妙的重复总结了上文,启引了下文,使全诗结构立刻严密起来,而且使描写对象的转变——从西风到诗人——来得妥贴而自然。这里雪莱的意思当然不是贬低自己为西风扫除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威力,起到和西风一样的作用。他说“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
《西风颂》最后一节,雪莱表示了希望获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诗歌应当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向人间播送“火星”,像预言的喇叭——与第一节春天的喇叭相呼应——“把昏睡的大地唤醒”。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所一贯强调的东西。他在没有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辩》中指出:诗人首先应当是战士,社会的立法者,生活的导师。
《西风颂》的主题思想经过上述发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现了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不少读者背得出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由于它出现在全诗的末尾,非常恰当有力地总结了历经曲折的思想情绪。假如它在开篇就出现,效果就会大为削弱。从这个巧妙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雪莱优秀的诗歌艺术。
雪莱的抒情诗有两大类:一类以鲜明的政论性为特色,诗句简明有力,如《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类以辉煌的想像和优美的情致取胜,如《云》《云雀》等篇章。它们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异的色彩。《西风颂》兼有两类的长处。诗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过分渲染;所用形象具体明确,而且前后连贯,不像《云》中的形象丰富得叫人眼花缭乱。诗人的想像虽然与流云、碧涛一同驰骋,他的脚跟却是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的。
《西风颂》结构的严密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主要形象和辅助形象的配合和发展。全诗始终以抒写西风的威势为中心,同时又不断地从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来丰富诗篇的艺术感染力量;诗篇突出地表现了西风的雷霆万钧之力,同时又提供了色彩绚烂的画面;既显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单调枯燥。诗人处处以内心的感情来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绪,确实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动人境地。我们不能忘记,雪莱曾经以赞扬的心情抄录过一位同时代诗人的话:“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方面,《西风颂》也别开生面。全诗系以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一般的十四行体适宜于表现一个完整、单纯的观念或情绪,因此往往单独存在,或者构成组诗,但各部分仍有相当鲜明的独立性。像《西风颂》这样把五首十四行体紧密地组成一首抒情诗,各部分密切依赖而不可分割的例子并不多见。根据对当时雪莱所用几个笔记本的研究,最初他所采用的是无韵素体诗,几经修改,才成为目前的形式。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无韵素体诗虽然宜于表现雄浑的感情,却一般比较松散,不符合结构严密的要求,而十四行体正以结构上的严密完整著称。但一首十四行体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现雪莱的宏大气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几首十四行体组合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内容与形式的密切联系。
(选自《半个世纪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说桃花运很好的句子,有关桃花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