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游渔洋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沈德潜:游渔洋山记
沈德潜
渔洋山,王阮亭尚书取以为号者也。山在太湖滨,从玄墓山还玄阁望之,如履舃在几案下,可俯而拾。余爱山之名,欲往游焉。
取道来堆山,经钱家磡上阳村,一路在梅花国中。花光湖影,弥漫相接,烟云往来其间,欲动欲定。沿湖滨行,湾环回折,始疑甚近,久而愈远。过十馀里,入渔洋湾,董文敏玄宰,归骨于此。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绕湾而行,又三五里,渐入渐深,窅然无人。登山之巅,全见太湖。湖中群峰罗列,近而最大者为西洞庭,相望者为东洞庭,远而大者为马迹,其馀若沉若浮,倏见倏忽,不可名状。三州依约在目。从巅顶别径而下,树木丛杂,侧身低首,始免絓罥。
人昙花庵,庵有老僧,长眉卷发,若身毒国人,见客无酬接礼。问以王阮亭尚书曾至此间,曾留遗迹与否。僧言幼即挂瓢于此,垂七十年,未见有官人至此山,亦不知王为何人也。因思阮亭为风雅总持,语妙天下,而手版匆忙,未及亲赴林壑,而领略其胜者;又无诗笔通灵,足以发挥湖山之胜。古今来如此者可胜数耶!怅然久之。山相接为法华,为盔盂,以日晚不及更游,仍从渔洋湾觅故道归。
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顾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久之,返还玄阁,将昏黄矣。灯下濡笔作记,恐如东坡所云“清景一失后难摹”也。时戊子春清和月二日
沈德潜受业于康熙时的大诗人及大批评家叶燮,深为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禛所器重。而他对王士禛也极为敬佩,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了这次渔洋山的一日游,写下了这篇游记。
文章一开头便交代出渔洋山和王士禛(号阮亭)的关系,点明出游的原因。山在太湖之滨,离自己下榻的玄阁很近:“如履舃在几案下”,既然近在咫尺,山水可亲,令人顿生游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余爱山之名,欲往游焉。”故沈德潜的此次出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领略自然风光的欲望,而且还带有寻访王渔洋遗踪的目的,故文章便以此为中心而渐次展开。他既刻划了山水的清幽宜人,又写了自己探寻渔洋遗迹的情形,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感慨。他问昙花庵的老僧,王士祯是否曾在此留下雪泥鸿爪,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令人吃惊的:七十年来并无当官的光顾此间,他对王士祯的名字也闻所未闻。于是作者感叹达官贵人无缘亲临林壑,领略幽胜,又没有灵通的诗笔发挥湖山之胜,所以使他“怅然久之”。这里作者暗寓了对达官贵人的讥刺:他们虽然得到了富贵荣华,但是失去了与自然接近的机会。
本文写景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动态美。你看:“花光湖影,弥漫相接,烟云往来其间,欲动欲定。”又如写登山眺望太湖的情景是:“湖中群峰罗列,近而最大者为西洞庭,相望者为东洞庭,远而大者为马迹;其馀若沉若浮,倏见倏隐,不可名状。”再如写归途中所见:“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欲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作者着重于描绘烟光云影的变幻,明灭沉浮的湖上群峰,以及浮动的炊烟、来去飘荡的白云、晃漾于梅花林中的一抹夕阳。凡此种种,都是动态的、瞬时的美,由此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写景状物的灵动笔致。沈德潜于此文中论及诗笔,揭出“通灵”二字,正是他对描绘山水的要求,故他自己的游记力求表现山水的灵气和动感。沈氏以诗名世,故文中也不乏诗情画意的描绘,如本文中写渔洋山的幽僻冷艳,颇能传神,令人神往。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之处是对景物的描绘,时时不离写人。人和山水是交融在一起的。如“过十馀里,入渔洋湾,董文敏玄宰,归骨于此,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所说的董文敏,即董其昌,字玄宰,谥为文敏。他是明代南宗画派的大师,其山水画以清幽淡远,富于神韵见长,死后葬于渔洋山麓。文中对当地居人的描写主要在于说明渔洋山的地僻人稀,远离尘嚣,恍如隔世,为下文“渐入渐深,窅然无人”作一伏笔。又如写昙花庵老僧:“长眉卷发,若身毒国人,见容无酬接礼。”数语之间,便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野老僧的形象勾勒出来了,与山水的荒寒野趣正可协调,并引出了下文自己的感慨。
总之,本文的写景富有特色,勾勒出了山水的精神,而写景与写人相结合,记游与感慨相联系,寥廖数百字中,内容丰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沈德潜《游渔洋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沈德潜:游渔洋山记
沈德潜
渔洋山,王阮亭尚书取以为号者也。山在太湖滨,从玄墓山还玄阁望之,如履舃在几案下,可俯而拾。余爱山之名,欲往游焉。
取道来堆山,经钱家磡上阳村,一路在梅花国中。花光湖影,弥漫相接,烟云往来其间,欲动欲定。沿湖滨行,湾环回折,始疑甚近,久而愈远。过十馀里,入渔洋湾,董文敏玄宰,归骨于此。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绕湾而行,又三五里,渐入渐深,窅然无人。登山之巅,全见太湖。湖中群峰罗列,近而最大者为西洞庭,相望者为东洞庭,远而大者为马迹,其馀若沉若浮,倏见倏忽,不可名状。三州依约在目。从巅顶别径而下,树木丛杂,侧身低首,始免絓罥。
人昙花庵,庵有老僧,长眉卷发,若身毒国人,见客无酬接礼。问以王阮亭尚书曾至此间,曾留遗迹与否。僧言幼即挂瓢于此,垂七十年,未见有官人至此山,亦不知王为何人也。因思阮亭为风雅总持,语妙天下,而手版匆忙,未及亲赴林壑,而领略其胜者;又无诗笔通灵,足以发挥湖山之胜。古今来如此者可胜数耶!怅然久之。山相接为法华,为盔盂,以日晚不及更游,仍从渔洋湾觅故道归。
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顾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久之,返还玄阁,将昏黄矣。灯下濡笔作记,恐如东坡所云“清景一失后难摹”也。时戊子春清和月二日
沈德潜受业于康熙时的大诗人及大批评家叶燮,深为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禛所器重。而他对王士禛也极为敬佩,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了这次渔洋山的一日游,写下了这篇游记。
文章一开头便交代出渔洋山和王士禛(号阮亭)的关系,点明出游的原因。山在太湖之滨,离自己下榻的玄阁很近:“如履舃在几案下”,既然近在咫尺,山水可亲,令人顿生游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余爱山之名,欲往游焉。”故沈德潜的此次出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领略自然风光的欲望,而且还带有寻访王渔洋遗踪的目的,故文章便以此为中心而渐次展开。他既刻划了山水的清幽宜人,又写了自己探寻渔洋遗迹的情形,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感慨。他问昙花庵的老僧,王士祯是否曾在此留下雪泥鸿爪,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令人吃惊的:七十年来并无当官的光顾此间,他对王士祯的名字也闻所未闻。于是作者感叹达官贵人无缘亲临林壑,领略幽胜,又没有灵通的诗笔发挥湖山之胜,所以使他“怅然久之”。这里作者暗寓了对达官贵人的讥刺:他们虽然得到了富贵荣华,但是失去了与自然接近的机会。
本文写景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动态美。你看:“花光湖影,弥漫相接,烟云往来其间,欲动欲定。”又如写登山眺望太湖的情景是:“湖中群峰罗列,近而最大者为西洞庭,相望者为东洞庭,远而大者为马迹;其馀若沉若浮,倏见倏隐,不可名状。”再如写归途中所见:“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欲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作者着重于描绘烟光云影的变幻,明灭沉浮的湖上群峰,以及浮动的炊烟、来去飘荡的白云、晃漾于梅花林中的一抹夕阳。凡此种种,都是动态的、瞬时的美,由此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写景状物的灵动笔致。沈德潜于此文中论及诗笔,揭出“通灵”二字,正是他对描绘山水的要求,故他自己的游记力求表现山水的灵气和动感。沈氏以诗名世,故文中也不乏诗情画意的描绘,如本文中写渔洋山的幽僻冷艳,颇能传神,令人神往。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之处是对景物的描绘,时时不离写人。人和山水是交融在一起的。如“过十馀里,入渔洋湾,董文敏玄宰,归骨于此,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所说的董文敏,即董其昌,字玄宰,谥为文敏。他是明代南宗画派的大师,其山水画以清幽淡远,富于神韵见长,死后葬于渔洋山麓。文中对当地居人的描写主要在于说明渔洋山的地僻人稀,远离尘嚣,恍如隔世,为下文“渐入渐深,窅然无人”作一伏笔。又如写昙花庵老僧:“长眉卷发,若身毒国人,见容无酬接礼。”数语之间,便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野老僧的形象勾勒出来了,与山水的荒寒野趣正可协调,并引出了下文自己的感慨。
总之,本文的写景富有特色,勾勒出了山水的精神,而写景与写人相结合,记游与感慨相联系,寥廖数百字中,内容丰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渔洋山游记 从渔洋山回来这么久了,我还是沉浸在吴国古文化的氛围中久久难以忘怀。渔洋山坐落于太湖之滨,层林叠翠,环境幽静而怡人,登高远望,太湖美景尽收眼底,波光潋滟、山峦叠障,煞是秀美壮观。渔洋山古吴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历代文臣武将在此留下了不少诗书画和战争遗迹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渔洋山山形与中国最祥瑞的鳌神十分神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赋予了渔洋山灵性,使其成为吴中太湖畔的一座宝山。渔洋山的得名源自于伍子胥"赠山报恩"的故事。当年伍子胥率军大破强楚、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报了血海深仇之后,找到当年曾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老渔翁的后人并带回吴国。随后找了这块离王宫最近的风水宝地将他们妥善安置,将该地取名为渔洋山。意为老渔翁的救命之恩如浩荡海洋,永生不敢忘。
在景区门口看过渔洋山的的来历,我们都兴致勃勃的走进景区。新修的渔洋山景区大门很是气派,因是旅游淡季所以游人寥寥。在朋友的陪同下,踏着清晨的露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一口气爬到了渔洋山顶的渔洋阁。天气格外的好,极目远眺一艘艘古战船在太湖中矗立着,仿佛是伍子胥和孙武带着吴国水师迎战越国水兵,士兵们的嘶喊声隆隆的战鼓声就似划破历史的天空响彻在耳际。但南来北往的货船,游轮游艇四处游弋的湖景,无情的打断了我的遐想。太湖我来过几次了,但吴中的太湖第一次来,登渔洋山顶观太湖全景更是第一次。清早太湖尚笼罩在晨雾中,给人感觉太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朋友说渔洋山顶是观太湖风景的绝佳点,只有在这里能看到太湖的全貌。因为渔洋山位于苏州太湖中心区域,三面临湖,东接胥口古镇,北对光福邓尉、玄墓、大小贡山,南望东洞庭山,西扼西洞庭山,太湖大桥如长虹卧波,串联起西山、叶山、长沙诸岛。举目望去果然烟波浩渺、层峦叠嶂,美不胜收啊!一座大桥气势恢宏飞跨太湖之上,朋友介绍说这是太湖一号桥,旁边基本建好尚未通车的是一号桥的扩建工程。因每逢节假日一号桥上的车辆实在太多,交通拥堵进出都很困难。进不来出不去的交通状况,严重影响游客心情和休闲效果。所以政府对一号桥实施了扩建工程,让吴中太湖旅游度假区正真成为上海和苏州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呼吸着清晨这山顶氧吧的富氧离子,让人感觉周身轻松无比。接下来我们来到山北,渔洋山北麓昙花坞竹林丛中,吴王妃郑旦葬在其中。据史料记载,这个郑旦是吴王阖闾的妃子。可是千百年来文学作品、影视剧中,都说郑旦是吴王夫差的爱姬。郑旦本是越国美女,和西施邻村,被范蠡看中后,连同西施一起进献给了吴王夫差。这次我们也参观了西施故里,当时我还在想郑旦的结局不会和西施一样也是个谜吧?原来花落红尘,此处就是葬花处。再往前走就是渔洋山北坞,曾是古吴国的水师基地。伍子胥就是在此训练出了吴国的精锐水师,并且和孙武水陆协同作战打败了楚国、越国的进犯。因渔洋山一带是吴国王城所在之地,这里有大量的吴国人文历史遗迹。最有名的当属将墩、南宫,是当年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军的土墩,还有当年孙武练兵的“三令五申”、“斩二妃”等等去处,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都不能一一去探访,意犹未尽时正是赏景结束最佳时。
虽然时间匆忙,在渔洋山仅仅是走马观花但我们一行还是觉得挺值当。渔洋山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崛起、强大和衰亡,见证了吴越争霸的历史,见证了盖世英雄伍子胥临终前的的悲叹、昏君夫差蒙脸自戕时的绝望。更有伍子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史诗般的故事,“赠山报恩”将会被渔洋山一代一代的传颂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1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苏轼赞美桃花的诗,古人赞美桃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