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张居正《游衡岳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8 13:47:08

张居正《游衡岳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张居正:游衡岳记(节选)

张居正

十月甲午,从山麓抵岳庙,三十里,石径委蛇盘曲,夹以虬松老桂,含烟枭露,郁郁葱葱,已不类人世矣。余与应城义河李子先至,礼神毕,坐开云堂。湘潭会沙王子、汉阳甑山张子,乃从他间道亦至,同宿。是夜恍然有导余升寥廓之宇者,蹑虹梯,凭刚飚。黄金白玉,幻出宫阙,芝草琅玕,璨然盈把。殆心有所忆,触境生念云尔。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亭去岳庙十五里,五峰背拥,云海荡漾,亦胜景也。饭僧舍,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宵插云,森如列戟,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及登峰首,则诸峰顾在屐底,若揖若退,若頫若拱,潇湘蒸江,一缕环带。因忆李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盖实景也。旁睨苍梧九疑,俯瞰江汉,纮埏六合,举眦皆尽。下视连恋别巘,悉如培塿蚁垤,不足复入目中矣。同游者五人,咸勒石纪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跃于洪炉,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噫吁嘻!奇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西行四十里,得方广寺。

方广在莲花峰下,四山重裹如瓣,而寺居其中。是多响泉,声彻数里,大如轰雷,细如鸣弦。幽草珍卉,夹径窈窕,锦石斑驳,照烂丹青。盖衡山之胜,高称祝融,奇言方广。然磵道险绝,岩壑幽邃,人罕至焉。暮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夜雨,晓起云霭窈冥,前峰咫尺莫辨,径道亦绝,了不知下方消息,自谓不复似世中人矣。止三日,李子拉余,冲云而下。行数里所,倏见青云霁日,豁然中开。向山下人,乃云:“比日殊晴。”乃悟向者,吾辈正坐云间耳。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岩畔有冲退石,大可径文。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沂水之乐,诚不知簪祓尘鞅之足为累也。是日,石棠李子亦自长沙至,会于岳庙,同返。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聊以识大都云。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惟当乘间自求适耳。余用不肖之躯,弱冠登仕不可谓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欲及今齿壮力健,即不能与汗漫期于九垓。亦当遍游寰中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遂以告于山灵。

在山水中融铸入人格,这几乎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游记文学一个共通的特质。衡山高大雄伟,苍入紫冥,号称天下南岳。以斯山而入张居正笔底,我们正好看到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是如何去感受、描绘他眼中的名山大川的。

从整体上看,作者是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来结构文章的,开首平空起笔,借禹舜发端,先为衡岳罩上一重历史的光环。随即以“张子曰”接入正文。“余登衡岳,得天下之大观焉”一句,既是张氏兹游的总观感,又朗然先为全文总提。从山脚到岳庙,较为平缓,笔触主要落在屈曲的石径和两旁的古树上,一面真实地画出衡山秋林愈翠的景致,一面自然地托出“已不类人世”的主观感觉,为下文先作前呼。张氏的出奇之笔,是在这里插写了当天晚上作的一个梦。梦中“升寥廓之宇”的情景,既映衬渲染了山的瑰丽高奇,又生动地透露出初上衡岳的激动和兴奋。而写岳庙上至半山亭一段,则“仄径缥缈,石磴垂接”,尽状山道之峭绝;“不敢旁瞬”、“气填胸臆,”极写登援之险难,以此来间接体现衡岳的高崎奇伟,而且意味深长地发出了“攀云扪天,若斯之难”的感叹。半山亭前仰望,可见“五峰背拥,”而周围已是“云海荡漾,”恰是半山绝妙景致。之后,作者转换焦点,开始集中笔墨,表现衡岳七十二峰的主峰——祝融峰。其写祝融之高,乃是在移步换形法中运用对比手法,与徐霞客之写黄山天都、莲花笔法,如出一辙。“若揖若退,若頫若拱”,又真实地画出了“七十二峰朝祝融”的态势。以下自“潇湘蒸(分别为三条水名)江”直至“不足复入目中矣”,一气如下,笔势之意,雄迈恢宏——一上绝顶,万里江山形势,便尽收眼底。先前艰难地“攀云扪天”时那些看上去“摩宵插云”的“连峦别巚”,顿时都成了鹰睛龙目中的土丘!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正是严嵩专权,明代政治极端黑暗的时期。张居正本人也因受排挤而辞官漫游。但此时的他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能在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一种征服的崇高美。透过山水,张氏这种淋漓挥洒描绘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政治家特有的胸怀和气概。此处所引李白《送陈郎将归衡岳》中的诗句:“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以及下面的夜晚“星大如杯”的描写,除了突出祝融之高的客观效果外,还起到了强化“不类人世”的主观感觉作用。而后随即接写峰顶上封观看日出使人“心悚神慴”的壮丽景象,令人有好景叠来,心神摇荡,应接不暇之妙。在全文中这是写得最出色的文字;且也是公认的描写日出景色的上品。它用一连串色彩浓艳、极富动态的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勾画了瞬息万变,眩人眼目的日出全景。其中“火珠跃于烘炉”一喻,尤为传神。

下山一段笔墨,可谓深得详略之法。从祝融孤顶到方广寺,其间不少名胜,作者连用“下”、“抵”、“循”、“登”数个动词带过。最后方始拈出一“得”字,停在方广寺上。如果说,向时的绝顶远眺,海上日出,让我们体会到衡岳雄伟瑰奇的阳刚之美,那么,“奇言方广”,恰好来了个补充,带读者去领略其阴柔的一面:幽奇雅秀。前后一张一弛,深得虚实相生之趣。“八山四水,周匝环绕,如莲瓣拥出,而寺居其下”方广寺的地形特点,造成了它幽秀奇丽的景色,而张氏也就从小处着笔,通过泉声交鸣,花草锦石这一系列景物,来勾画这种特色。而后的夜雨晓雾,冲云下山,乃是直接照应上山时那种“攀云扪天”,不类人世的感觉,共同印证衡岳之高。末写水帘洞飞瀑,既是游踪所至,遂也使笔下的衡岳山水交美,始为该备。而且由冲退石上解缨濯足的任情之乐自然引起暂脱尘网的由衷喜悦,生发出一段适性于山水的议论,并勃然而兴,面对着衡山之灵,发下了“遍游寰中名胜”的宏愿。于兹戛然而结,行笔极为自然,使人有豹尾之感。

翻译 游衡岳记.(明)张居正 (请给出译文就可以了,谢谢)游衡岳记[1]
[明] 张居正
译文:
乙未早晨,从庙旁右边转上山,小径很窄,在云雾间缥缥缈缈。石级陡得几乎象是垂直的,两边悬崖深谷,人不敢往旁看。路途曲绕,十步九折,战战兢兢,原来攀云扪天是这么艰难啊!中午时分才到半山亭。半山亭离岳庙十五里,有五座山峰相拥,荡漾在云海之中,也是一处胜境。在僧舍吃了饭,稍微休息了下,又走十五里,到了祝融。起先在山间行走,望见芙蓉、烟霞、石廪、天柱等山峰,都是直入云霄,好象是排列的森森刀戟一般,争相表现出奇绝秀丽。而祝融峰隐于众峰之间,只是露出发髻般的峰顶。到登上祝融峰顶,才发现其余众峰都在脚下,有的象在作揖,有的象在退却,有的象在低头,有的象在拱手,蒸腾的潇江湘江,象一缕碧带环绕。于是想起李白的“五峰晴雪,飞花洞庭”的诗句,真是描述的此间实景啊!站在峰顶,向旁看苍梧九疑山,低头看江汉,大千世界,都在眼中。再看下面那些连绵山峦,都仿佛土狗虫蚁一般,再入不了眼中了。这回跟我一同游览的有五个,都在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作记载。黄昏时在观音岩歇宿。观音岩离峰顶大约一里许,晚上看天垣各星座,大的有如杯盂一般,都不象平时见到的那个样子。
《山海经》[2],衡山在《中山之经》[3],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4],犹未逮与?《舜典》[5]:“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6],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7],乃修禋祀与?张子曰[8]: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9]。
十月甲午,从山麓抵岳庙[10],三十里,石径委蛇盘曲[11],夹以虬松老桂[12]。含烟袅露,郁郁葱葱,已不类人世矣[13]。余与应城义河李子先至,礼神毕[14],坐开云堂[15],湘潭会沙王子、汉阳甑山张子,乃从他间道亦至[16]。同宿。是夜恍然若有导余升寥廓之宇者[17],蹑虹梯[18],凭刚飙[19],黄金白玉幻出宫阙[20],芝草琅玕[20],璨然盈把[22],殆心有所忆,触境生念云尔[23]。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24],石磴垂接[25],悬崖巨壑,不敢旁瞬[26]。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27],若斯之难也[28]。午乃至半山亭,亭去岳庙十五里,五峰背拥[29],云海荡漾[30],亦胜境也。饭僧舍[31],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32]。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33],森如列戟[34],争奇竞秀,莫肯相下[35]。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及登峰首,则诸峰顾在屐底[36],若揖若退[37],若俯若拱[38],潇湘蒸江[39],一缕环带。因忆李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40],盖实景也。旁睨苍梧九疑[41],俯瞰江汉[42],紘埏六合[43],举眦皆尽[44]。下视连峦别〓[45],悉如培〓蚁垤[46],不足复入目中矣。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焉[47]。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48],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49],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50]。少焉[51],红轮涌于海底[52],火珠跃于洪炉[53]。旋磨旋莹[54],苍茫云水之间[55]。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56]。噫吁嘻[57]!奇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58],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日,竟不得见,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59],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心慑[60],不能久留,遂下兜率[61],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62]。西行四十里,得方广寺。方广在莲花峰下,四山重裹如瓣,而寺居其中。是多响泉,声彻数里,大如轰雷,细如鸣紘。幽草珍卉,夹径窈窕,锦石斑驳[63],照烂丹青[64]。盖衡山之胜,高称祝融,奇言方广。然涧道险绝,岩壑幽邃,人罕至焉。暮谒晦庵、南轩二贤祠[65],宿嘉会堂。夜雨。晓起,云霭窈冥[66],前峰咫尺莫辨,径道亦绝,了不知下方消息[67],自谓不复似世中人矣。
【注释】
[1]衡岳:亦称南岳,五岳之一,在湖南中部,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著名。
[2]《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通行本作十八卷,内容多记传闻的地理情况,包括山川、民族、物产、习俗、祭祀等等,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著者不详,旧传是夏禹和伯益所著。本文作者即从旧说,以为夏禹所著,故有下文疑议。
[3]《中山之经》:《山海经》第五卷为《中山经》。其载衡山在宣山之后,云:“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多桑,其鸟多鸜鹆”,并未标明它是南岳,所以下句说“不列为岳”。按,《中山经》所载衡山,晋郭璞以为即南岳衡山;但清人毕沅以为并非南岳,而是河南南阳的雉衡山,并引《水经注》以为证。本文从郭璞说,也以为即南岳衡山,所以下文对夏禹“不列为岳”提出疑议。
[4]“岂禹初”二句:承上文意谓根据《山海经》不列衡山为南岳,难道当初夏禹治水,奠定山川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的时候,衡山还不够尊为南岳的资格吗?“禹功”,指夏禹治水之功。“奠山川望秩”,《尚书·夏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孔安国注:“奠,定也。高山,五岳。大川,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定其差秩,祀礼所视。”此用其意。谓奠定山川的等级,确定祭祀仪礼。“逮”,及,赶上,此指赶不上高山的级别。“与”,语气词。
[5]“《舜典》”三句:引用《尚书·虞书·舜典》所载。虞舜每五年巡视四方一周,“五月,南巡守(同“狩”),至于南岳,如岱礼(即谓“望秩于山川”的祭礼与东岳泰山同)”。作者引证的用意是说明衡山在虞舜时代已经尊为南岳,与《中山经》记载相抵牾。
[6]“今潇湘”二句:这是用虞舜在潇湘、苍梧的遗迹,以证明《舜典》记载属实。“潇湘”,指今湖南境内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的一段,即“三湘”之一。“苍梧”:古郡名,当今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地区。
[7]“殆治定”二句:承上文意谓根据《舜典》记载和虞舜遗迹来看,则并非衡山不够南岳资格,恐怕是因为夏禹著《山海经》、治定功成、“奠高山大川”的时候,还没有确立祭祀山川的仪礼,而是在虞舜治理天下太平,大功告成之后,再修订祭祀山川仪礼的吧。据《尚书》、《史记》记载,虞舜即位二十八年之后,才达到天下太平;夏禹在奉虞舜之命治水之后,又曾征三苗。所以本文作者推想夏禹治水而未定祭礼,定祭礼,尊南岳,是虞舜在天下太平后的作为。“殆”,恐怕,大概。“禋(yīn)祀”,上古的一种祭祀仪礼,点燃柴火,烧烤牛羊作为祭品,以飨山川神祗。此即指“望秩”,祭祀山川的仪礼。
[8]张子:作者自称。
[9]大观:壮观。这句是说,登南岳可以看到天下最壮丽的胜景。
[10]岳庙:即南岳。
[11]委蛇(wēi yí):同“逶迤”,弯曲而长。
[12]虬(qiú)松:盘曲强劲的松树。“虬”,古书上说的一种龙。桂:桂花树,学名木犀。
[13]不类人世:意谓与凡人世界大不相同。
[14]礼神:向神致礼。
[15]开云堂:在南岳庙内开云楼,取能开衡山之云意。
[16]间道:旁出的小路。
[17]恍然:恍惚,仿佛疑似。导:引导,带路。寥廓:空阔。宇:屋子。
[18]蹑:踩,登。虹梯:以虹为梯,喻登天之梯。
[19]刚飙:强劲的暴风;道教以为升天到达太清境界,便乘刚风。
[20]“黄金”句:谓天上宫阙金玉之光耀眼。“幻”,奇幻。“出宫阙”,从宫阙放射出来。
[21]芝草:灵芝草。琅玕(láng gān):指仙境的珠树玉林。
[22]璨(càn)然:明亮的样子。盈把:满握。
[23]云尔:相当于“如此等等”。
[24]仄:狭窄。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5]垂接:指石级之间的陡直。
[26]旁瞬:向旁边看一眼。
[27]扪:抚摸。
[28]斯:这样,指“攀云扪天”。
[29]五峰:即祝融、芙蓉、烟霞、石廪、天柱五峰。背拥:背靠背相拥立。
[30]云海:云气弥漫如海。
[31]饭僧舍:在僧人住处吃饭。
[32]祝融:传说中的古帝,号赤帝。一说为帝喾的火官,后人尊为火神。死后葬衡山之阳,称为祝融峰。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33]摩:摸,托。霄:天空。
[34]森:森严。戟(jǐ):古代兵器的一种。
[35]莫肯相下:没有肯居于他峰之下者。
[36]顾:回头看。屐(jī)底:脚底下。屐:鞋的一种。
[37]揖(yī):拱手长拜,表示谦恭。
[38]俯:低头。拱:两手打拱,表示敬意。以上二句形容各山峰都对祝融峰表现出恭顺谦让的样子。
[39]蒸江:即蒸水,在湖南省中部,为湘江支流,在衡阳附近流入湘江。
[40]“五峰”二句:见李白诗《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其前四句为:“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41]睨(nì):向旁边看。九疑:九疑山,疑又作嶷,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南部,以有九峰相似得名。
[42]江汉:长江和汉水。
[43]紘埏(hóng yán):装饰点缀之物。“紘”,古代冠冕上的带子;“埏”,古代覆盖在冕上的布。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概指天下。
[44]眦(zì):上下眼睑的结合处。举眦:睁开眼睛。皆尽:一览无遗。
[45]别:分离。〓(yǎn):大小分成两截的山。
[46]培〓(pǒu lóu):小土丘。蚁垤(dié):蚂蚁窝边的小土堆。
[47]勒石:在石头上刻字。
[48]垣:星位,古代分星位为上、中、下三垣。天垣指上垣。宿(xiù):星宿。
[49]上封:寺名,在祝融峰顶。
[50]丹鼎:道教炼丹的锅。
[51]少焉:一会儿。
[52]红轮:喻太阳。
[53]火珠:喻太阳。洪炉:大熔炉,喻太平世界。
[54]旋磨旋莹:谓太阳像磨盘一样旋转上升,愈益光亮。
[55]苍茫:空阔无边。
[56]掣(chè):拉,拽。浮埃:飘浮的尘埃。
[57]噫吁(xū)嘻:叹词,兼表惊奇和赞叹。
[58]澄霁:清澈无云。
[59]杪(miǎo)秋:秋末。肃:爽。
[60]悚:怕。慑:恐惧。
[61]兜率(shuài):寺名,意为佛教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
[62]黄庭观:道教的观院名。魏夫人:名华存,晋魏舒之女,幼而好道,传说曾在衡山修炼,后由衡山托剑化形升天,为南岳夫人。
[63]斑驳:色彩错落。
[64]烂:有光彩。丹青:丹砂和青臒,两种绘画颜料,因用以喻称图画。
[65]晦庵:南宋朱熹的号,见本书《百丈山记》简介。南轩:南宋张栻的号,见本书《南岳游山唱酬序》。他们两人与吕祖谦,在南宋时称东南三贤,衡山有三贤祠。
[66]云霭:云雾弥漫。窈冥:深远难见。
[67]了不知:完全不知道。
此三日[1],李子拉予冲云而下,行数里所,倏见青霄霁日[2],豁然中开。问山下人,乃云比日殊晴[3]。乃悟向者吾辈正坐云间耳[4]。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5],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布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6],霏如削玉[7],飞花散雪,萦洒衣襟[8]。岩畔有冲退石,大可径丈。列坐其次,解缨濯足[9],酌酒浩歌[10]。当此之时,意惬心融[11],居然有舞雩沂水之乐[12],诚不知簪祓尘鞅之足为累也[13]。是日,石棠李子亦自长沙至,会于岳庙,同返。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14],神罢于应接[15],然犹未尽其梗概也,聊以识大都云[16]。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17],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18],唯当乘间求自适耳[19]。余用不肖之躯[20],弱冠登仕[21],不为不通显[22]。然自惟涉世[23],酷非所宜[24],每值山水会心处[25],辄忘返焉[26]。盖其性然也[27]。夫物[28],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欲。及今齿壮力健,即不能“与汗漫期于九垓[29]”,亦当遍游寰中诸名胜[30],游目骋怀[31],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32],遂以告于山灵。
【注释】
[1]止:停留。
[2]倏(shū):极快,忽然。霁日:晴天的太阳。
[3]比日:连日。殊:特别。
[4]向者:以前,指前三天。
[5]朱陵洞:又名水帘洞。
[6]垂:指瀑布从上垂下。
[7]霏:细雨。
[8]萦(yíng)洒:环绕而落下。
[9]缨:系冠帽的带子。濯(zhuó):洗。
[10]酌酒:斟酒。浩歌:大声唱。
[11]惬(qiè):畅快,满足。融:舒适。
[12]“舞雩(yú)”句:古代求雨的仪式叫雩,因有乐舞,又叫舞雩。《论语·先进》记孔子让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讲自己的志向。问到曾点时,曾点说:“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咏而归(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对曾点的话表示赞许。作者借以比喻当时的快乐情景。
[13]簪祓(fú):官吏的礼服,喻官场的束缚。尘鞅:世事的奔波,喻生活的束缚。
[14]穷:忙于。
[15]神:心神。罢(pí);通“疲”。应接:谓欣赏风景。
[16]大都(dōu):大概。
[17]“昔向平”二句:西汉末年隐士向长,字子平。东汉初年,他把子女的婚嫁办完,就断绝家务,与朋友一起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此用其事。“向平”,即称“向子平”。“俟”,等待。“婚嫁”,儿子婚娶,女儿出嫁。
[18]尘事:世俗之事。
[19]乘间:利用闲暇,抽空。自适:自己安逸。
[20]不肖:不贤。不肖之躯:谦称自己。
[21]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后以弱冠表示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登仕:开始做官。作者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时年二十二岁。
[22]通显:得志,办事顺利。
[23]涉世:经历世事,此谓做官办事。
[24]酷:甚,极其。宜:合适,适之。这句是说自己不适于做官。
[25]值:遇见。会心处:领悟其中奥妙的地方。
[26]返:回到官所。
[27]其性:指自己的本性。
[28]“夫物”三句:意谓不论什么物体,包括人在内,只要适合自己本性,就可以达到长生的要求。“永年”,长寿,长生。
[29]“即不能”句:《淮南子·道应训》载隐士卢遨在北海遇见神仙,要求结交朋友。那神仙笑着说,自己漫游宇宙,不能久留,如果要交友,那么,“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说罢就腾身上天了。此用其语,意谓即使不能与神仙相约游历九天之上也当……。“汗漫”,广大无边的宇宙空间。“期”,约会。“九垓(gāi)”,九天之上。
[30]寰中:人世间。
[31]骋怀:畅开胸怀。
[32]发轫(rèn):启程。
【作者及题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属湖北)人。嘉靖进士。明神宗即位,为宰相,主持国政十年,在财政、军事、水利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有《张文忠公全集》。
本篇选自《张文忠公全集》。它开头介绍衡山尊为南岳的历史及地理位置,结尾发豪愿作感慨,中间记述了八天的主要游历,重在描写山水景色。作者抒写感受,引证名句,都是为了渲染衬托引人入胜的美妙景象。登上封观日出,那雄壮奇丽的景象,使作者情不自禁地狂喜惊叹,欢庆天幸。雨阻嘉会堂,三日不知所措,及至“冲云而下”,竟是“比日殊晴”,这种隔道晴雨的习常气象,出现在云间地上,别有一种感受,使作者恍然若悟。至于五峰云海,祝融露髻,方广泉响,以及朱陵水帘,都能极尽衡山大观的特色,峰高景奇,发人豪游的兴致,也难怪作者从乘间自适的游览而立愿遍游天下名胜了。

罗文俊《游岳麓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罗文俊:游岳麓记(节选)

罗文俊

南岳在衡山县,去星沙尚三百余里,卒然不能至。而岳麓近在湘西,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盖衡山绵亘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云。同学王子孟卿先至山中,作诗招我,乃为雨阻,不即游。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净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艧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剔苔藓可读。望道乡台,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扶童子,喘息甚。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同王子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洵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亦如恒岳之登峰造巅耳。

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谓王子曰:“昔游北岳时,同人五六辈,今八九年间,散如晨星,或仕或处,或且志于富贵,视故人如敝屣。今吾与子数年之后,车笠之情,又安可保邪?”王子谓是安足道,请听梵呗皆如梦幻,富贵乎何有?功名乎何有?即兹游亦何有哉!

岳麓山耸峙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尾峰。风光优美,古迹很多,向为文人墨客游赏之地,作有大量诗文以记其胜。这篇《游岳麓记》便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佳作之一。

这篇游记,写作者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在去衡山途中顺游岳麓山的情景。全文共六段,首段先简要交代岳麓山的所在方位,说明因有南岳之首在回雁峰而足在岳麓的说法,故称之为岳麓山。然后说明应同学王孟卿之约同游岳麓,因雨不能立即前往。第二段至第六段,依游山行踪剪取五组不同画面,从不同视角展示出岳麓风光的秀美景色,组合成一幅岳麓山水长卷。

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岳麓之春的迷人风光。这组画面以明丽秀美取胜。横卧江心、与波上下的桔子洲,芳草迎风、鲜花映日的湘江岸,四无人声、惟闻百鸟和鸣的迤逦山径和弘敞幽邃的道林寺等等,实在令初见者心醉神迷!这春光、这景色,与北岳恒山的苍莽秋色恰成鲜明对照。它不是以中州山水雄壮奇险之美震撼人的心灵,而是以南麓山水明丽清秀之美感人肺腑,令人神清气爽,陶醉于恬静的大自然怀抱之中。诚如作者所言:“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第二组画面,主要展示岳麓山古风古迹的文化美。作者从“动”处着墨,空寂幽深的山林突然飘来朗朗的书声。这是耳听。接着写心动:“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是的,这如春风化雨的教育之功是从哪里开端的呢?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画面移向了学宫中孔子暨四贤的塑像,其答案不言自明。接下来,作者似乎漫不经意地描了一笔苔藓布满的李邕碑。这块由李邕撰文、黄仙鹤镌刻、米芾题字的三绝碑,既体现了岳麓文物的古老,又潜含着作者对世风的感伤之情。这种情绪,通过“望道乡台”得到了渲泄。道乡,即北宋时的邹浩,为人刚直不阿,曾被贬官衡州,路经长沙,州守温益为讨好朝中权贵而下逐客令,旅店不得留宿,邹无奈风雨夜渡湘江,岳麓寺僧得知,点着火把迎他到寺。作者追昔抚今,感慨不已:“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一股对醇美古风的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组画面,以清芬可人的茶饭和悦耳怡心的泉声,给人以鄙弃尘俗的超然之美。在作者眼里,那素享盛名的舍利塔,“阴晦无光”,反倒不如那山僧的茶饭清淡,更适合人的口味;尤其那“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的泉声更能静化人的心灵,令人“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这种心境显然是上边感伤情调的余绪,并与结尾“东笠之情”的感喟一脉相连。

第四组画面则是登上云麓峰顶的景观。按道理本应大肆渲染一番,但不知是由于先前的抑郁情绪仍萦绕心头,还是岳麓山峰实难与恒岳匹敌,作者只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和化用了柳宗元的一句成语,便把整个观感写尽。相反,却把情致和游兴移向了那“想在烟霭间”的南岳祝融、紫盖诸峰,或许它们才能使作者产生“亦如恒岳之登峰造巅”的快慰和美感吧!

最后作者以暮归和夜话作结。这组画面实景不多,但却以虚淡,玄妙之美,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暮归途中的鹧鸪、白鹇,以及想象中的清景足以引人遐思,而“万壑松涛,翻然到枕”,更激荡人的联翩浮想。于是作者从往昔游北岳同人的晨星四散,联想到人生的变幻和世态的炎凉,进而引起对眼前“车笠之情,又安可保邪”的慨叹。这慨叹分明是想寻觅知音,或至少得到身边友人的同情或慰藉。但谁料到,王孟卿竟说出一番玄妙奇警、超尘拔俗的话来。原来,世上的功名、富贵皆如梦幻,即使这次游览又算什么呢?这番答词固然有些消极和悲观,但对于当时那些热衷权柄、趋炎附势者流却不亚于一种清凉剂。这与作者那种鄙弃尘俗的清高思想显然是契合的。故全文就此嘎然而止,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尼采有句名言:“艺术家知道,他的作品惟有使人相信是即兴而作,是奇迹般的一挥而就之时,才生出园满效果”(《悲剧的诞生》)这篇游记的最大成功,或许就在于使读者感到是篇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全文不拘格套,但又基本以游踪为线索,通过几组不同的画面,集中地展现了岳麓山风光的全貌。同时章法灵活自然,语言清新流利,叙景状物既符合游览所见顺序的真实,又能随意绪的流动而有粗有细,详略得当,并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具有较高的写作技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