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兰亭集序》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12:00:18

《兰亭集序》鉴赏作者:张家顺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修禊事也(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3),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6)。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7),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8)。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9),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0);况修短随化(11),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感兴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5)。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绰、谢安、支道林等在山阴兰亭修禊宴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士林中很为人称羡的一次清雅盛会。这次盛会又因有王羲之这篇著名的序和他自己精书的帖而大为增色。其事、其文、其书,相互辉映,成了极具艺术精神的一种美文现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

这篇序是晋人超旷、热情精神面貌的生动自然的写照。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的美。深沉的宇宙意识与热烈的生命情调互相感发、和谐一致,在感慨的气氛中自有一种洒脱、自有一种追求。修禊,排除其迷信的色彩,本来是人与自然极好的交流,表现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一种愿望。当年,孔子在倦于世事经济的时候不是也很欣赏曾皙“暮春者,喜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云,咏而归”的洒脱吗?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魏晋时,人们更加崇尚自然,以虚灵之襟怀,玄学的思辨去体会自然,由自然而印证人生,用自然来澡雪精神。王羲之曾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其心境的朗澄可以想见。此序亦是从体会自然之佳趣写起:“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仅寥寥数字,已写出会稽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山川自相映发”的山水画图。再加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良辰,“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之雅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感触,这山水画图的意境又是何等高妙!在这种画图中“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确实可以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忘怀人世间种种烦恼,“信可乐也。”

然而,受玄学思想熏陶的晋人,几乎无不会由宇宙而想到人生。由宇宙的无限想到人生之短暂。在慨叹之中表现出对人生的眷恋,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此序之主题亦在于表现这种由宇宙意识而感发的热烈而哀伤的生命情调。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感触和思考明显带有晋人那种理性思辨的色彩。他先横看现世人生的情况;尽管他们人生态度不同,有的积极入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潇洒出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或出或处,或语或默,但从更高层次上讲,他们都在追求自我的实现,遇到能印证自我追求的事物,便高兴,感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自己可以垂于不朽。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这种境界却万难如宇宙之永恒,它受到一定时空的局限,青年时代的追求,中年时代就未必再感兴趣,老年时代或者会感到很无聊。“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留给人们的往往只是感慨万端。况且,不论人生命之长短,终归于死,这真是无可奈何令人哀痛的事!继而作者又将此感慨推而广之,从纵的方面看历代贤哲无不有此嗟叹,再遥想千秋万岁之后,“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人们依然有此兴感,结于本文则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样,作者对人生的感喟便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其情其思,似乎可以弥漫宇宙,纵贯古今了。作者批评庄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在慨叹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理的和谐交融是本序的突出特点。作者的写景自然带有一种清雅的情致,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均以淡雅的笔调勾出;“仰观”,“俯察”,对晴空惠风,万事万物的感受,自然透出一股超旷之气,使人感觉到一种春里缀彻,胸无点尘的优美意境。由此景引发出抒情言理亦不会落俗。本文以咏叹的笔调写来,议论超越而深情流注,使人感到一派至理至情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启示与感染的力量。

作者行文自然潇洒,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一气呵成,略无局束凝滞之态,亦如作者之行草,神行于虚,恢恢然游刃有余。语言简约玄澹,大有言外远致。总之,本序真可谓晋人风韵的极好写照。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作的一篇诗序,但同时又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深厚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宴饮赏景时的欢乐;对世事变化,人生无常的感伤;以及珍惜当下等复杂多变的感情。在《兰亭集序》中作者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章变化有致,结构层次分明,情感层层推进是作者表达的一种需要。前两段作者写景,后两段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作者笔下的集会之地的景色优美动人——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流动的溪水。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人们流觞曲水,吟诗作对,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晴朗,和风温暖,抬头可以感受到宇宙的浩大,俯看可以看到万物种类之多,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意境清新淡雅,旷远宏大,情调欢快明畅。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每个人的交往方式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他们对于所接触到的事物的感情却是相同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人们产生一种世事无常的感慨。而在这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人生苦短的感叹,以及对寿命无常不由人定的无奈。世事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以及触发人们情思的原因。对于后世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只有及时记录时事,这样后人通过阅读文章在另一时空也可以感受到与时人一样的情感。既然我们知道把生命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说法是妄造的,那么我们何不珍惜当下,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东晋的文人士大夫们崇尚老庄的玄学之风,主张“无为而治”。而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这一思想的排斥,他认为既然“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何不积极进取做出一番贡献。作者提倡积极入世,但却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能不令人感慨。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先写景再抒情,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喜时悲,使得文章起伏变化,情感跌宕激昂。而且,这篇文章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饰。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同于魏晋时期散文华丽纷繁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独一无二的处事方式和思想追求。这篇文章以其不同于同时代的散文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兰亭集序的赏析《兰亭集序》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扩展资料

《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

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集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9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