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陶渊明桃花源诗朗读,桃花源记诗词朗读

桃花仙 2023-07-18 10:56:4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参考: fromeywedu/Article_263/200641421198776-1
桃花源,出自陶潜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闯入乌托邦般的地方的经历。 《老子?不徙章》中提到的小国寡民,可能是桃花源记的原型之一。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与否,古今异说纷纭。《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理著作,认为桃花源记有记实成份,「桃花源之纪实之部分乃依据义熙十四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成语所作成。」「古今论桃花源者,以苏氏之言最有通识。洪兴祖释韩昌黎《桃源图》诗,谓渊明敍桃源初无神仙之说,尚在东坡之后。独惜子瞻于陶公此文中寓意与纪实二者牵混不清,犹为未达一间。」总结〈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以讨论坞堡开端,推论考出「真实之桃源在弘农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且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 大部分学者相信,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A1%83%E8%8A%B1%E6%BA%90%E8%A8%98&variant=zh-

桃花源诗陶渊明翻译和原文

《桃花源诗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如下: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翻译: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桃花源诗鉴赏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全诗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描写具体。诗附于《桃花源记》之后,两者珠联璧合,又相互独立,并无重复之感。《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以上内容参考:—《桃花源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