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钟敬文《黄叶小谈》抒情散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10:49:43

钟敬文《黄叶小谈》抒情散文鉴赏作者:钟敬文

【原文】: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远赶不上北国的彤雪密布,冻云纷飞,但住惯或生长在岭表的人,总会感觉得这是一种“岁云暮矣”的情调了。记得从前有一首五言律诗云:

梅动芳春近,云低远树微。

雨兼残叶下,风带暗沙飞。

坐看三冬尽,回思百事非。

浊醪连日醉,未足破愁围。

前四句,说的便是这个时节的景象呢。

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经验过的,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这种难挨的情味,惟有过来人,能够领悟,否则虽尽管说的很逼真,可是终不能希冀其味识于十一,又何况我的笔端正笨拙得象永不转调的泉声呢?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在此当儿,不能做用心的事,自然在意料中。堆积着的文债何时才让我竣工毕事呢?思之黯然!

真是一个意外了的事!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自己惊怪之余,不能不谢谢孙先生文章鼓舞我的魔力了。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各饶着不同的情调,如容我做点譬喻,那吗黄叶象清高的隐士,红叶,她却是艳妆的美人了。古人句云:“停车坐爱霜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这便是红叶的气味有些近于女性的春花的证明。对于黄叶,则只有令人感到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不会再有什么绮思芳意了。

我自己不知甚么缘故,对于渔洋老人的诗会有如此嗜好的怪癖,如果在中国过去诗人中,我愿去自找什么老师,那吗,他老,当是首先屈指的一个。他浏览景物的诗,几乎没有一首不是我所爱读的。他诗里常常喜欢用红树红叶,黄叶等名词,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溪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路入江州爱晚晴,青山红树眼中明。”(先生《蜀道驿程记》云:第七日抵晡江津县,距县二里许,小山多桐子树,叶如渥丹,与夕霞相映)“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数听清罄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诸如此类,都是很佳丽的语句,和东坡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同为诗中的画。先生尝呼崔不雕为崔黄叶,他所最激赏的关于他的佳句,便是:“舟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可见他老对于黄叶的爱好了。

我忆起旧事来了,当我初进中学校读书时,颇喜欢胡谄些歪诗,我们的校长周六平先生见了,竟大大地谬加赏赞。一回,他把一幅山水画嘱我题句,我勉强给他写上了下面二十八个字:

霜重溪桥落晚枫,寒烟消尽露晴空。

幽人领得秋风味,家在青山黄叶中。

他和诗,以崔不雕相拟,至谓“比似桐花论衣钵,座中惟有阿龙超”,则更以渔洋的赏识江东阿龙乐府者自况,令我真感愧无地了!“风流我愧奉淮海,竟于苏门夺席来”,这是我当日报呈他老夫子的诗之末韵。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我呢,一事没有成就,只剩着这样一副残病的身躯和凄惶的心情,在这世上东飘西泊地过活,辜负了他老人家深深的期望了。唉!这何消说,更何忍说呢!“前比空挥忧国泪,斯行羞慰树人情”,这两句当我离开故乡来广州时留别他的诗。一度追吟着,便一度感伤到绝地了!

上面一大段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跑野马,紧回到我的黄叶呀。

红叶不是到处皆有的——自然是指的大规模的枫桕柿叶等,不是零片的任何林木的叶子——黄叶则普通极了,只要到了相当的时候。岭表气温和暖,冬季的景象,只相当于北方的秋天。在这分儿,自然可以看到枝间及地上,满缀着黄金的叶子了。日来偶纵步东郊北园一带,看到它们那样稀疏地清寒地挣扎于萧索的气运中,不免一股哀戚之情为之掀然鼓动起来。

回想数年前,我因为乱事,合家人由市镇迁入山村中的故居。那时的生活真是清隽可味。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地作响,我的思想,也和头顶青空一般的甯谧而清旷。偶而拾起一片,投在回曲的山溪中,它急遽地或迂徐地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我的神思也好象随之而俱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不知人间何世了!现在,不但这浮浪的身,未易插翼飞回故乡,就是去得,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以尽了!哦!时间的黑潮呵!你将永恒不会带回我那已逝的清福了么?

我竟会这样的动起感情来了,为了区区的黄叶,黄叶的回忆!算了,我愿意过去了的永成为过去!无力的我,只合对当前和未来的一切,去低吟那赏味之歌,——虽然这也怕只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

(十七年,正月,二日,于广州新迁寓次。)

今天偶翻“渔洋感旧小传”,见崔华(即崔不雕)条后面“按语”云:“历城王进士苹字秋史,自称七十二泉主人,能诗,尝有句云,“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又“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渔洋目之为王黄叶。”此亦关于黄叶之一段佳话也。《渔洋诗话》中,似有和这相似的一条,属文时,颇思引用,因记忆不清遗之。现在竟在无意中碰见它,特为补记于此。

【鉴赏】: 《黄叶小谈》这篇散文创作于一九三四年。作者在作品中同我们、也同自己谈着黄叶,以及由黄叶串缀着的往事,青年时的抱负、生活景象的美好和世事乱离的回忆,清幽素雅之中,流露出一缕感伤的真挚的情绪,同时,也表明内心的深层的重心并不情愿落在无力的感伤上,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尽管他眼前的未来还是隐在一片朦胧的雾障里。

作者写此文前的心境是不佳的,由于看到孙伏园文《红叶》引起创作的欲望,因而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在沉闷未尽释去的背景之中启笔成文的。作品是以诗写景,以诗品黄叶,以诗忆旧事,多处引用古体诗来书写对旧人的怀念,绘制黄叶点缀的世界的迷人和浪漫意味,从简法中可以体会出浓缩的真情。渔洋山人对黄叶的喜爱,周六平先生与自己的题诗,无不是联系在黄叶上的,由写黄叶笔法转至忆旧人,含蓄而自然地刻写着自己寄托在黄叶上的复杂情感。接着又以追忆友人的思绪中进入黄叶点缀的世界的美景,从黄叶的悲婉之中体会着积极力和振奋力,数年前避乱村居的生活,令人留恋忘返,从这恬静的生活之中升腾起无限的遐想,和着一股淡淡衰愁,构成了全文明朗自然风格中潜伏着韵调。作者的渴望和追求也以对这恬静生活的回忆中自然流露出来,对现实处境的慨叹深深地与黄叶缠绵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钟敬文:黄叶小谈 黄叶小谈

钟敬文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远赶不上北国的彤雪密布,冻云纷飞,但住惯或生长在岭表的人,总会感觉得这是一种“岁云暮矣”的情调了。

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经验过的。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这种难挨的情味,惟有过来人能够领悟。否则尽管说得很逼真,可是终不能希冀其体味于十一,又何况我的笔端正笨拙得像永不转调的泉声呢?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在此当儿,不能做用心的事,自然在意料中。

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各饶着不同的情调。如容我做点譬喻,黄叶像清高的隐士,红叶她却是艳妆的美人了。古人句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便是红叶的气味有些近于女性的春花的证明。对于黄叶,则只有令人感到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不会再有什么绮思芳情了。

我自己不知甚么缘故,对于渔洋老人的诗会有如此嗜好的怪癖。如果在中国过去诗人中,我愿去自找什么老师,那么,他老,当是首先屈指的一个。他流览景物的诗,几乎没有—首不是我所爱读的。他诗里常常喜欢用红树、红叶、黄叶等名词,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溪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路入江州爱晚晴,青山红树眼中明;”(先生《蜀道驿程记》云:第七日抵晡江津县,距县二里许,小山多桐子树,叶如渥丹,与夕霞相映)“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数听清罄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诸如此类,都是很佳丽的语句,和东坡的“扇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同为诗中的画。先生尝呼崔不雕为“崔黄叶”,他所最激赏的关于他的佳句,便是:“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可见他老对于黄叶的爱好了。

我忆起旧事来了。当我初进中学校读书时,颇喜欢胡诌些歪诗。我们的校长周六平先生见了,竟大大地谬加赏赞。一回,他把一幅山水画嘱我题诗,我勉强给他写上了下面二十八个字:霜重溪桥落晚枫,寒烟消尽露晴空。野人领得秋风味,家在青山黄叶中。

他和诗,以崔不雕相拟,至谓“比似桐花论衣钵,座中惟有阿龙超”,则更以渔洋的赏识江东阿龙乐府者自况,令我真感愧无地了!“风流我愧秦淮海,竟于苏门夺席来”,这是我当日报呈他老夫子的诗之末韵。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我呢,一事没有成就,只剩着这样一副残病的身躯和凄惶的心情,在这世上东飘西泊地过活,辜负了他老人家深深的期望了。唉!这何消说,更何忍说呢!“前此空挥忧国泪,斯行差慰树人情”,这两句当我离开故乡来广州时留别他的诗。一度追吟着,便一度感伤到绝地了!

上面一大段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跑野马,紧回到我的黄叶吧。

回想数年前,我因为乱事,合家人由市镇迁入山村中的故居。那时的生活真是清隽可味。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地作晌。我的思想,也和头顶青空一般的宁谧而清旷,偶而拾起一片,投在回曲的山溪中,它急遽地或迂徐地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我的神思也好像随之而俱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不知人间何世了?现在,不但这浮浪的身,末易插翼飞回故乡,就是去得。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以尽了!哦!时间的黑潮啊!你将永恒不会带回我那已逝的清福了么?

我竟会这样的动起感情来了,为了区区的黄叶,黄叶的回忆!算了,我愿意过去了的永成为过去!无力的我,只合对当前和未来的一切,去低吟那赏味之歌,──虽然这也怕只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

十七年,正月,二日,于广州新迁寓次

(选自《红叶丛书·中国现代散文》,有删改)

(责任编辑:副主编)

钟敬文的个人作品 《荔枝小品》(散文集) 1927,北新
《西湖漫拾》(散文集) 1929,北新
《海滨的二月》(新诗集) 1929,北新
《湖上散记》(散文集) 1930,上海明日书店
《未来的春》(诗集) 1940,上海言行社
《钟敬文散文选》 1989,百花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 钟敬文中华书局96-11-1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册)1982-1985,上海文艺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总社98-12-1
《民俗学通史》 钟敬文主编 上海文艺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入选)
《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 409页1980年7月第1版
《民间文学基础理论》 钟敬文主编,1985年6月第1版,上海文艺
《新的驿程》(民间文学、民俗学论集) 1987,民间
《民间文艺谈薮》(论文集) 1981,湖南人民
《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理论) 1930,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诗心》(诗论)1942,桂林诗创作社
《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1951,师大
《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 1982,陕西人民
《民间文艺丛话》(短论集) 1928,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柳花集》(文艺短论集) 1929,群众图书公司
《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50万字 1 《荔枝》 钟敬文 东方杂志 1925年第22卷第19号
2 《随笔两则》 钟敬文 语丝 1925年第37期
3 《骄纵的妇人》 钟敬文 语丝 1925年第39期
4 《歌王》 钟敬文 语丝 1925年第23期
5 《几首国风的今译》 钟敬文 黎明(1925年) 1926年第3卷第47期
6 《蛋户恋歌》 钟敬文 黎明(1925年) 1926年第2卷第31期
7 《『客音情歌集』引言》 钟敬文 黎明(1925年) 1926年第3卷第43期
8 《愚女婿故事》 钟敬文 黎明(1925年) 1926年第2卷第37期
9 《从迷恋的梦里归来》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7年第3卷第1-4期
10 《惠阳?仔山苗民的调查》 钟敬文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1927年第6期
11 《撞人情歌》 钟敬文 刘潜初 新女性 1927年第2卷第11期
12 《忆「社戏」》 钟敬文 北新周刊 1927年第24期
13 《山歌选序》 钟敬文 北新周刊 1927年第51-52期
14 《广州风物杂忆》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7年第3卷第1-4期
15 《谈两部民歌集》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7年第2卷第1-4期
16 《为客音情歌集答评》 钟敬文 北新周刊 1927年第38期
17 《狼人情歌》 刘潜初 钟敬文 新女性 1927年第2卷第3期
18 《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顾颉刚讲》 钟敬文记 民俗周刊 1928年第5期
19 《『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书后》 钟敬文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1928年第35-36期
20 《獞民略考》 钟敬文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1928年第35-36期
21 《旧梦》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8年第4卷第1-4期
22 《读燕筑信》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8年第4卷第1-4期
23 《羊城风景片题记》 钟敬文 贡献 1928年第2卷第1期
24 《春霄》 钟敬文 新女性 1928年第3卷第1期
25 《七夕风俗考》 钟敬文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1928年第11-12期
26 《太湖游记》 钟敬文 语丝 1929年第5卷第47期
27 《现在》 钟敬文 新女性 1929年第4卷第11期
28 《晨》 钟敬文 新女性 1929年第4卷第11期
29 《「背影」》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9年第6卷第1-4期
30 《金陵记游》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9年第9卷第1-4期
31 《重游苏州》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9年第9卷第1-4期
32 《陶元庆先生》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9年第9卷第1-4期
33 《黄叶小谈》 钟敬文 一般(1926年) 1929年第7卷第1-4期
34 《『安徒生传』》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35 《寄北平岂明老人》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36 《给江绍原先生》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6卷第301-325期
37 《海行日述》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38 《荔枝小品题记》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4卷第251-275期
39 《重编粤风引言》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4卷第251-275期
40 《中印欧民间故事相似》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6卷第301-325期
41 《关于诗经》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5卷第276-300期
42 《试谈小品文》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43 《宋代民歌一斑》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5卷第276-300期
44 《狼人情歌》 钟敬文 刘潜初 文学周报 1929年第4卷第251-275期
45 《我写诗的经过》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46 《『花束』》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47 《寒酸的店主》 钟敬文 新女性 1929年第4卷第4期
48 《姑娘你须得知道》 钟敬文 新女性 1929年第4卷第4期
49 《谈谈兴诗》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5卷第276-300期
50 《杜鹃(译诗)》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6卷第301-325期
51 《『杂拌几』》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52 《怀林和靖》 钟敬文 文学周报 1929年第7卷第326-350期
53 《罗亭》 钟敬文 真美善 1929年第4卷第3期
54 《山海经是一部什麽书》 钟敬文 文理 1930年第1期
55 《太湖游记》 钟敬文 语丝 1930年第5卷第47期
56 《风俗学资料徵求部》 钟敬文 汪馥泉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3期
57 《徵求“老虎外婆型故事”》 钟敬文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3期
58 《我国古代民众,关于医药学的知识(“山海经之...》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1年第2卷第1期
59 《种族起源神话》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1年第1卷第3期
60 《一个意外的电报》 钟敬文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1期
61 《用前代诗词作教材的我见》 钟敬文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2期
62 《顾实先生的考证学》 钟敬文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3期
63 《风俗学资料徵求部》 钟敬文 汪馥泉 新学生(1931年) 1931年第2期
64 《中国的水灾传说及其它》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1年第1卷第2期
65 《一种民众娱乐的考察:斗牛》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1年第1卷第4期
66 《民族学集镌》 钟敬文等 南华文艺 1932年第1卷第14期
67 《蛇郎故事试探》 钟敬文 青年界 1932年第2卷第1期
68 《中国民间故事试探》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2年第2卷第3期
69 《关于中国的植物起源神话》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3年第3卷第1期
70 《过去生涯的轮郭画》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3年第1卷第4期
71 《江苏歌谣集序》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3年第3卷第1期
72 《为了民谣的旅行》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3年第1卷第9期
73 《关于民间艺术》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3年第1卷第9期
74 《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 钟敬文 民众教育季刊 1933年第3卷第1期
75 《培根隽语》 钟敬文 黄钟 1934年第41期
76 《老獭稚型传说底发生地》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4年第2卷第12期
77 《前奏曲》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4年第2卷第12期
78 《郁达夫先生的印象》 钟敬文 青年界 1934年第6卷第1期
79 《关于中国方言之分类的讨论》 钟敬文,毛坤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36年第1卷第1-12期
80 《福佬民族的孟姜传说及其他》 钟敬文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36年第1卷第1-12期
81 《懊侬歌中的崩城》 钟敬文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36年第1卷第1-12期
82 《书默子的暑假》 钟敬文 青年界 1936年第10卷第1期
83 《一部比较坚实的工作》 钟敬文 青年界 1936年第9卷第2期
84 《中国小说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之一斑》 钟敬文 青年界 1936年第10卷第1期
85 《被闲却的民间艺术》 钟敬文 民众教育月刊 1936年第5卷第2期
86 《民间文艺学底建设》 钟敬文 艺风(杭州) 1936年第4卷第1期
87 《特重音调之客歌》 钟敬文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37年第2卷第17-24期
88 《未来的春》 钟敬文 中国诗坛 1939年新3期
89 《新绿集自序》 钟敬文 新建设 1942年第3卷第11-12期
90 《诗心自序(论文)》 钟敬文 艺文集刊 1942年第1辑
91 《『感想录』抄》 钟敬文译 时代中国 1942年第5卷第4-5期
92 《小诗八章》 钟敬文 创作周刊 1942年第1卷第6期
93 《石桥塘》 钟敬文 创作月刊 1942年第2卷第1期
94 《诗的话》 钟敬文 诗创作 1942年第8期
95 《中国民谣机能试论》 钟敬文 民俗 1943年第2卷第4期
96 《我与诗》 钟敬文 时代中国 1944年第9卷第1期
97 《风格论备忘[诗稿]》 钟敬文 文艺春秋 1946年第3卷第6期
98 《牛背脊[战地报告]》 钟敬文 文艺春秋 1946年第3卷第3期
99 《东洞[战地报告]》 钟敬文 文艺春秋 1946年第3卷第2期
100 《幽想录[小说]》 钟敬文 文艺春秋 1946年第3卷第5期
101 《历史的公正》 钟敬文 民主世界 1946年第3卷第9期
102 《我写作小品文的经历》 钟敬文 文艺知识 1947年第1集第2期
103 《谈艺录〔小品〕》 钟敬文 文艺春秋 1947年第4卷第5期
104 《诗和歌谣》 钟敬文 文讯 1947年第7卷第1期
105 《读书经验琐谈》 钟敬文 展望 1948年第2卷第11期
106 《读了「半湾镰刀」等以后》 钟敬文 华北文艺 1949年第6期
107 《翻身民歌论》 钟敬文 新中华(1933年) 1949年第12卷第23期
(樊氏图书馆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8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