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若逵所书经后》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怀楚比丘示我若逵所书二经。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字为几画,其数无量。而此字画,平等若一,无有高下、轻重、大小。云何能一?以忘我故。若不忘我,一画之中,已现二相,而况多画!如海上沙,是谁磋磨,自然匀平,无有粗细?如空中雨,是谁挥洒,自然萧散,无有疏密?咨尔楚、逵,若能一念,了是法门,于刹那顷,转八十藏,无有忘失,一句一偈。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元祐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苏轼文集》
〔注〕 怀楚:和尚之名。比丘,和尚。偈:佛经中的颂词,一偈四句。藏:佛教经典之总称。
【文章鉴赏】
“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层层铺展的奇妙行文,带着今天的读者,走进了900余年前若逵所书的恢宏经书。
在“如海上沙”、“如空中雨”的神奇境界中,你终于被那字画“无量”,却笔笔“匀平”、字字“萧散”的书写艺术震撼了———正如它当年曾深深震撼了苏轼一样!
若逵和尚何以能创造如许奇迹?东坡的回答只四个字:“以忘我故。”
“忘我”,就是“一念”,就是神志的最高度集中。当全身心都投入了对象的研探和创造之中,哪还有周围世界的存在?哪还能念及自我?
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浴,脑中还思索着物理课题,终于从水溢澡盆的现象之中,悟出了伟大的“浮力定律”。当他狂喜地奔到街上,大声喊叫着“我发现了”时,全身上下竟一丝不挂———这正是对“忘我”境界的绝妙写照!
你也许会说:“忘我”,不就靠“刹那顷”的“灵感”?可惜你“忘”记了,“灵感”,包括一切灵思妙想的获得,都来自经久不舍的苦思、苦练。
《庄子·达生》中,记载一位驼背老人以竿粘蝉简直就如用手拾物。问他何以如此精妙?老人说:他每逢五六月间,总要苦练竿上“累丸”的技巧。练到“累五丸”而“不坠”,手便不再有丝毫颤抖。捕蝉时能身如“株枸”、臂如“槁枝”,达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蝉)翼之知”。如此,“何为而不得”!———捕蝉而能进此“忘我”之境,不正是常日苦练之故?
若逵和尚的书写,亦正如此。抄写两大部经书,字画“无量”,而竟能“平等若一,无有高下、轻重、大小”之差。你请想象一下吧,这凝神专注的挥写,曾伴着他度过多少冷月孤灯的长夜,付出过他何其巨量的心血!
倘若纯从实用价值着眼,则经书的抄写,无非为供诵读而已,又何须计较那笔画字行之“平等若一”?
若逵和尚却不这么看。在这位虔诚而充满热忱的佛教徒眼中,这事业简直高于生命!又何可有丝毫的苟且?那一笔一画,都表现着他对佛门经典的无上信仰和热爱呵!
正是这种无上的信仰和热忱,当年曾激励着无数僧徒,代代相继,开凿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而今又推动着若逵和尚,度过漫漫长夜,“忘我”地书写出字画无量、“匀平”、“萧散”的两大部经书。
唯信仰和热忱,能激发人们不避崎岖、劳苦跋涉的毅力;唯经久不舍的毅力,能引导人们进入“忘我”创造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东坡“以忘我故”四字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倘若与此相反,事事只考虑“我”之利害,让无穷“得失”之情翻沸胸间,神志既不能专注,又怎能企求“忘我”境界的实现?所以,东坡陡然回笔曰:“若不忘我,一画之中,已现二相,而况多画!”
你当然还可再推进一层:“而况比书写经文更壮奇、更宏丽的世间伟业之创造!”
苏轼《书若逵所书经后》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怀楚比丘示我若逵所书二经。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字为几画,其数无量。而此字画,平等若一,无有高下、轻重、大小。云何能一?以忘我故。若不忘我,一画之中,已现二相,而况多画!如海上沙,是谁磋磨,自然匀平,无有粗细?如空中雨,是谁挥洒,自然萧散,无有疏密?咨尔楚、逵,若能一念,了是法门,于刹那顷,转八十藏,无有忘失,一句一偈。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元祐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苏轼文集》
〔注〕 怀楚:和尚之名。比丘,和尚。偈:佛经中的颂词,一偈四句。藏:佛教经典之总称。
【文章鉴赏】
“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层层铺展的奇妙行文,带着今天的读者,走进了900余年前若逵所书的恢宏经书。
在“如海上沙”、“如空中雨”的神奇境界中,你终于被那字画“无量”,却笔笔“匀平”、字字“萧散”的书写艺术震撼了———正如它当年曾深深震撼了苏轼一样!
若逵和尚何以能创造如许奇迹?东坡的回答只四个字:“以忘我故。”
“忘我”,就是“一念”,就是神志的最高度集中。当全身心都投入了对象的研探和创造之中,哪还有周围世界的存在?哪还能念及自我?
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浴,脑中还思索着物理课题,终于从水溢澡盆的现象之中,悟出了伟大的“浮力定律”。当他狂喜地奔到街上,大声喊叫着“我发现了”时,全身上下竟 *** ———这正是对“忘我”境界的绝妙写照!
你也许会说:“忘我”,不就靠“刹那顷”的“灵感”?可惜你“忘”记了,“灵感”,包括一切灵思妙想的获得,都来自经久不舍的苦思、苦练。
《庄子·达生》中,记载一位驼背老人以竿粘蝉简直就如用手拾物。问他何以如此精妙?老人说:他每逢五六月间,总要苦练竿上“累丸”的技巧。练到“累五丸”而“不坠”,手便不再有丝毫颤抖。捕蝉时能身如“株枸”、臂如“槁枝”,达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蝉)翼之知”。如此,“何为而不得”!———捕蝉而能进此“忘我”之境,不正是常日苦练之故?
若逵和尚的书写,亦正如此。抄写两大部经书,字画“无量”,而竟能“平等若一,无有高下、轻重、大小”之差。你请想象一下吧,这凝神专注的挥写,曾伴着他度过多少冷月孤灯的长夜,付出过他何其巨量的心血!
倘若纯从实用价值着眼,则经书的抄写,无非为供诵读而已,又何须计较那笔画字行之“平等若一”?
若逵和尚却不这么看。在这位虔诚而充满热忱的佛教徒眼中,这事业简直高于生命!又何可有丝毫的苟且?那一笔一画,都表现着他对佛门经典的无上信仰和热爱呵!
正是这种无上的信仰和热忱,当年曾激励着无数僧徒,代代相继,开凿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而今又推动着若逵和尚,度过漫漫长夜,“忘我”地书写出字画无量、“匀平”、“萧散”的两大部经书。
唯信仰和热忱,能激发人们不避崎岖、劳苦跋涉的毅力;唯经久不舍的毅力,能引导人们进入“忘我”创造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东坡“以忘我故”四字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倘若与此相反,事事只考虑“我”之利害,让无穷“得失”之情翻沸胸间,神志既不能专注,又怎能企求“忘我”境界的实现?所以,东坡陡然回笔曰:“若不忘我,一画之中,已现二相,而况多画!”
你当然还可再推进一层:“而况比书写经文更壮奇、更宏丽的世间伟业之创造!”
苏轼《书李若之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晋·方技传》有幸灵者,父母使守稻,牛食之,灵见而不驱。牛去,乃理其残乱者。父母怒之,灵曰:“物各欲得食,牛方食,奈何驱之?”父母愈怒,曰:“即如此,何用理乱者为?”灵曰:“此稻又欲得生。”此言有理,灵故有道者也。吕猗母皇得瘘痹病十余年,灵疗之。去皇数步,坐瞑目,寂然有顷,曰:“扶夫人起。”猗曰:“老人得病十有余年,岂可卒令起耶?”灵曰:“但试扶起。”令两人扶起,两人夹扶而立。少顷去扶者,遂能行。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若之盖尝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
———《苏轼文集》
【文章鉴赏】
本文之令笔者感到兴味,倒不是李若之的“布气”疗疾之奇,而是“幸灵”孩提时代的“守稻”趣闻。
东坡以简约传神之笔,为读者描述了一出牛食稻苗的喜剧性冲突,并将稚童与父母间争辩时的嬉笑、暴怒之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仅就行文艺术看,这充满情趣的描述,已可令人解颐!
不过,更发人深思的,还是幸灵那一番维护食稻之牛的奇语。人们之种稻,考虑的从来就是自身的食用(当然还有交租)。倘若让给牛吃,又何必种它?况且,牛又算得什么?蠢笨无知,只配给人们驾车、犁地。有一点草吃,就很不错了,哪还能让它食稻!
天真的幸灵,却提出了与此绝然不同的看法:牛之于人,同为世间之物,都有“食”、“生”之欲。它想吃点稻苗,为什么就不容许,非得把它赶跑?这道理真是惊世骇俗!但若仔细想想,你毕竟还得承认:它确实包含了某种真理———牛也一样有生存的权利,而且还为人们耕田种稻、出过“笨”力。为什么轮到它要享受一点比草好些的待遇,就该惹得父母们大喊大叫了呢?
一位未更世事的孩童,竟能说出这样一番令父母语塞的道理。苏东坡不禁为之赞叹了:“此言有理,灵故有道者也!”其实,幸灵何尝真是“有道”,他不过是凭着一颗纯真无私的孩童之心,说出了活泼泼的生活感受而已。
笔者由此想到了其他一些事。
人之由孩童进入成年,当然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他从此可以自立于天地之间,堂堂皇皇地做人了。然而,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所成长、造就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自私、狭隘、怯弱,这就是旧时代许多人的写照。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观察世界、考虑问题,大多围绕着自身的利害旋转,连“真理”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自私自利的烙印!
在这样的社会里,涉世愈久,人性中那纯真、朴厚和无私之心,便丧失愈多;而虚伪、圆滑和贪婪之情,则与日俱增。所以,一位上世纪的哲人,曾惊疑地感叹:人们似乎愈活愈变得“渺小”了!在这些“渺小”的大人眼中,有些洞若观火的事实,便看不清了;有些简单明了的道理,便怎么也不能理解了。赵高指给秦二世看的,明明是鹿,大臣们却矢口咬定那是匹“马”!———他们为什么颠倒是非?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明明 *** ,臣民们却一致赞叹:他穿着一件多么“漂亮”的“新衣”!———他们为什么睁着眼说谎?
比起这样的大人来,未更世事的孩童则要可爱多了。他们的可爱,正在于阅世未深,而跳荡着一颗无私、无邪的赤子之心!所以,当臣民们怕被视为愚蠢、失去官职,而跟着说瞎话的时候,唯有一位孩子高声叫了起来:“可是他(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同样的,当父母们遵守着自古以来不可让牛吃稻的规矩时,幸灵则以无私之心推己及牛,说出了牛也有权利食稻的真理。
这正是纯真的孩童值得大人学习的地方。自立于天地之间的堂堂大人们,当你面对孩童那无私、无邪的目光的时候,何不也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不为狭隘、渺小的世俗之风所改变,依然保留着一颗纯真、无私而高尚的心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8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桃花庵诗多少字,桃花庵歌什么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