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大道家园 2023-07-18 10:20:10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李格非

【文意】

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拥有崤山、渑池之险阻,正当秦川、陇地之咽喉,且为赵、魏必经之要道,因而在军事地理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家长久平安无事则已,一旦发生变乱,则洛阳必首先遭受兵灾战祸。所以我曾说:“洛阳之盛衰,乃是天下治乱的征兆。”

唐代贞观、开元年间,王公贵族在东都洛阳营造公馆府第者,号称千余家。到唐末至五代,洛阳饱受战争之浩劫,原先的池塘竹林,经兵车践踏,变为一片废墟;楼阁台榭,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焦土,城市园林之一切,皆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同归于尽。所以我曾说:“园林之兴废,乃是洛阳盛衰的征兆。”

既然天下治乱,由洛阳之兴衰而可知;洛阳兴衰,由园林之兴废而可知,则我的《洛阳名园记》之写作,绝非毫无意义!

呜呼!公卿大夫刚刚入朝任职,便放纵一己之私欲,为所欲为,忘记国家安危存亡之大业,却希冀于退位归老之时,而能坐享园林赏玩游观之乐,又岂能如愿?唐朝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便是前车之鉴!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① 。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 ②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 ③ 。予故尝曰:园圃(pǔ)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

①崤(yáo)山: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秦:指秦地,今陕西一带。陇(lǒnɡ):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襟喉:衣襟和喉咙,指要害之处。赵、魏:战国时赵、魏两国即今河南、山西一带。②贞观:唐太宗年号。开元:唐玄宗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第:住宅。邸(dǐ):古时朝觐京师者在京的住所,官邸、府邸。③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书洛阳名园记后翻译及注释 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 五代 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 唐朝 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 唐朝 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 (1)挟(xie):拥有。(2)崤(xia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3)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4)受兵:遭战争之苦。(5)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6)五季: 五代 (指 五代 十国时期)。(7)候:征兆。(8)徒然:白白地。(9)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10)治忽:治世和乱世。

书洛阳名园记后题解这是《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

后记一般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而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一句话,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是矣」不就是一种警示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宋朝 统治者当然不会理会一个进士的批评和忠告,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过了不久, 北宋 覆灭,洛阳沦陷,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

书洛阳名园记后简析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诗词作品: 书洛阳名园记后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格非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地名】、【议论】

《书洛阳名园记后》译文及赏析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用一句话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 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书洛阳名园记后》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书洛阳名园记后》作者: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选摘自《洛阳名园记》,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挟(xié):拥有。

②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③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④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赏析】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 《书洛阳名园记后》译文及赏析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7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