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内篇大意》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附录】·内篇大意》原文鉴赏
大道不明,群言般杂。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何处,以无主之衷,涉乱世之末流,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果其德全于己,道契乎天,则以之经纬宇宙,六五帝而四三王,何不可之有乎?此七篇相承之大意也。但其文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谈写、有浓写;有近写、有远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使笔如使利斧,当之者摧,遇之者碎;涌墨如涌海潮,直者山立,横者罔连。寻行逐字,既无从测其言外之指;高际阔步,又未免失其句中之义耳。空写而远写者,《逍遥游》是也。不言道,不言心,借一鲲鹏指点出活泼泼地、使人瞥地便见得个道之全体,此庄子第一吃紧为人处也。何谓顺写?《齐物论》是也。层层分疏,段段销化,止是承其意而解之,毫不作对面抢白语,而闻者早已不党心折而诚服,盖最是其平易近情文字焉。《养生主》一篇,则淡写者矣。通篇只“缘督以为经”一句,是养生之法。其余如“游刃有余地”、“不蕲畜乎樊中”、。大传不知其尽”,皆略略数语,绝不矜张,而不可不养之意,自悠然于言外。所谓妙道无多,要语不烦者也。《人间世》许多说话,只是近写,只是半写。古今同此人间世,世有治乱,道有污隆,庄子惟说得处乱世一边道理。其处治世者,都未道出。第于末章,“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二句,微及之,盖渠特据目前以示法。其云“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者,正此篇之所由作也。不然,庄子岂全求无用者哉?反写、加倍写,《德充符》便纯用此一种笔墨矣。千古德充符者,孰有逾于羲、黄、尧、舜、孔子者乎?嫌正说之不畅不醒,故略而不道,特去寻出几个兀者恶人来,此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谓其从游者与仲尼相若,哀公、灵公俱信之、悦之,此又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又借孔子之推尊赞仰,以极力形容之,甚且谓孔子为桎梏所苦而不可解,此又加倍法也。要知其意,以为人贵有德,德全而形不全,尚且如此不可及,而况全形全德之人,其为卓绝,更何如邪!若夫分帮写来,而又写得周全浓至,宁有如《大宗师》之一篇者哉。天人有无之介,存亡生死之几,推而行之之先后,冥而合之之深浅,反而至之之次第,无不尽情剖露。《论语》之朝闻夕可,《孟子》之不贰顺受,盖皆于此篇毕宣其蕴矣。此老胸中了然,笔下了然,战国诸儒,洵未有能及之者。至于《应帝王》之正而后行,顺物无私,立乎不测,游于无有,用心若镜,不将不逆,以及凿窍而混沌死者,或正说,或反说,总皆帝王之实理、实事,失之便不可以君人者也。故此一篇为实写,亦为近写,而与首篇之空写、远写,作大开合大呼应,乃文章家最大章法也。此七篇之文,各有指实,实相承而文各足,善读者分之曰七篇,可;融之曰一篇,亦可。(《庄子解》)
《先秦散文·庄子·内篇大意》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附录】·内篇大意》原文鉴赏
大道不明,群言般杂。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何处,以无主之衷,涉乱世之末流,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果其德全于己,道契乎天,则以之经纬宇宙,六五帝而四三王,何不可之有乎?此七篇相承之大意也。但其文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谈写、有浓写;有近写、有远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使笔如使利斧,当之者摧,遇之者碎;涌墨如涌海潮,直者山立,横者罔连。寻行逐字,既无从测其言外之指;高际阔步,又未免失其句中之义耳。空写而远写者,《逍遥游》是也。不言道,不言心,借一鲲鹏指点出活泼泼地、使人瞥地便见得个道之全体,此庄子第一吃紧为人处也。何谓顺写?《齐物论》是也。层层分疏,段段销化,止是承其意而解之,毫不作对面抢白语,而闻者早已不党心折而诚服,盖最是其平易近情文字焉。《养生主》一篇,则淡写者矣。通篇只“缘督以为经”一句,是养生之法。其余如“游刃有余地”、“不蕲畜乎樊中”、。大传不知其尽”,皆略略数语,绝不矜张,而不可不养之意,自悠然于言外。所谓妙道无多,要语不烦者也。《人间世》许多说话,只是近写,只是半写。古今同此人间世,世有治乱,道有污隆,庄子惟说得处乱世一边道理。其处治世者,都未道出。第于末章,“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二句,微及之,盖渠特据目前以示法。其云“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者,正此篇之所由作也。不然,庄子岂全求无用者哉?反写、加倍写,《德充符》便纯用此一种笔墨矣。千古德充符者,孰有逾于羲、黄、尧、舜、孔子者乎?嫌正说之不畅不醒,故略而不道,特去寻出几个兀者恶人来,此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谓其从游者与仲尼相若,哀公、灵公俱信之、悦之,此又加倍法也。说兀者恶人,而又借孔子之推尊赞仰,以极力形容之,甚且谓孔子为桎梏所苦而不可解,此又加倍法也。要知其意,以为人贵有德,德全而形不全,尚且如此不可及,而况全形全德之人,其为卓绝,更何如邪!若夫分帮写来,而又写得周全浓至,宁有如《大宗师》之一篇者哉。天人有无之介,存亡生死之几,推而行之之先后,冥而合之之深浅,反而至之之次第,无不尽情剖露。《论语》之朝闻夕可,《孟子》之不贰顺受,盖皆于此篇毕宣其蕴矣。此老胸中了然,笔下了然,战国诸儒,洵未有能及之者。至于《应帝王》之正而后行,顺物无私,立乎不测,游于无有,用心若镜,不将不逆,以及凿窍而混沌死者,或正说,或反说,总皆帝王之实理、实事,失之便不可以君人者也。故此一篇为实写,亦为近写,而与首篇之空写、远写,作大开合大呼应,乃文章家最大章法也。此七篇之文,各有指实,实相承而文各足,善读者分之曰七篇,可;融之曰一篇,亦可。(《庄子解》)
《先秦散文·庄子·庄解小言(节录)》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附录】·庄解小言(节录)》原文鉴赏
内篇各立一题,各成结构。外篇虽不立题,亦各成结构。惟杂篇不立题,不结构,乃可各段零碎读之。然《天下》一篇为全部总跋,洋洋大观。
分节分段,非庄原本。但骨节筋脉所在,正须批衅导宣传窾,故不惜犁然分之。先细读其一节,又细读其大段,又总读其全篇,则郜会分明,首尾贯穿,盖必目无全牛者,然后能尽有全牛也,识者自知之。
庄子真精神,止作得内七篇文字,外篇为之羽翼,杂篇除《天下》一篇外,止是平日随乎存记之文。
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古今格物君子,无过庄子,其侔色揣称,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
能文家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皆每拈一件成文,故每人不下千百篇,前后少雷同处。庄子篇篇是要明这一件事,所以未免有一二雷同之句。盖庄子先拣古今最难一件事不容言语者,却偏要洗发出来。若不是仙才变化,如何有这许多文字。不得更苛责其全部中一二语之重出也。
一编之书,何分内外,以其专明宗旨,故目之为内。盖庄子参透道体,欲以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也。岂惟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虽千万言,亦只是说不出。所以多方荡漾,婉转披剥,有时罕譬之,有时旁衬之,有时反跌之,有时白描之,有时紧刺之,有时宽泛之,无非欲人于言外忽地相遇,此内七篇所为作也。
内七篇都是立题目,后做文字。先要晓得他命题之意,然后看他文字玲珑贯穿,都照此发去。盖他每一个题目,彻首彻尾是~篇文字,止写这一个意思,并无一句两句断续杂凑说话。今人零碎读之,多不成片段,便不见他篇法好处。
道体千言万言说不出,究竟止须一个字,并一两言还是多的;究竟止可意会,并一个字还是多的。《庄子》内七篇,题目虽有七个,文字虽有七篇,总说得这一个物事,要人心领神悟而已。
这一个物事,漫天漫地都是他。庄子约略七个题目,大要不越乎此,所以欲不着言语,则一两句还是多,欲着言语,则七篇须少不得一字。
篇中用事,或割取其一节,或引据其一言,又或非借重这一个人衬贴,则抑场不得痛快,大要不得认作事迹之实,须知都是行文之资助而已。
外篇者何?随事敷折,披技溯流,虽皆卫道之言,然较之专透宗旨者,则外矣。
外篇十五首,各因一时有感而作,其命题但取篇首两字,非若内篇之特立一个题目也。褚伯秀曰:“内篇命题,本于漆园,各有深意。外杂篇,则郭子玄删修,但摘篇首字名之。”此说甚是。但谓摘名出于子玄亦未见其必然也。
谓之杂篇者,不是于道有庞杂之言,止是随手错叙,虽各段自有文法,不曾给撰成篇耳。
杂篇有作于内外篇之前者,如“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段,“冉相氏”一段,“罔象问影”一段等是也。盖先记于此,后来作文,又采用之。有作于内外篇之后者,如寓言一段,及《天下》篇等是也。盖作书之后,自加发明也。杂篇随手错叙,至《天下》篇,则特意给撰为一部总跋,是古今有数文字。(《南华经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7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