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8 08:56:37

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蓝田

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高气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北泉山人,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琊台,北观之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记》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琊、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鸣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道人张某,得白云洞,曰:“是与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非元武之神,不足以当之也。”乃于其中奉事元武,而自居其傍,学炼形之术焉。

嘉靖壬午秋、北泉山人登巨峰之巅而望焉,面各数百里,海涛蜃气,起伏汹涌,而岛屿出于其中者,皆若飞凫来往,旦夕万状,连峰有无,远迩环绕,村墟城郭,隐隐可指数,神观萧爽,非世人耳目所尝见闻者也。夜宿洞中,援笔题于石曰:“居白云洞者,自张某始也。”

李谪仙诗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呜呼!安得断弃家事而餐霞洞中,弹琴鼓缶,以咏屈子《远游》之篇也哉!顾今所未暇,聊记于此,以志自愧云。

黄海之滨,崂山拔地而起,雄伟瑰奇,威猛粗犷,古来有“山海奇观”之称。巨峰是崂山的主峰,又名崂顶。巨峰之巅,白去缭绕之中,三块天然巨石架成的洞窟,有如天上仙境,印白云洞。明清以来,这里曾相继建立殿阁,为道家修炼之处。现今是崂山名景之一。

本文从作者家乡即墨“东南百里皆山”起笔,由“群山”而“崂山”,又由“崂山”而“巨峰”,再由“巨峰”落笔到“白云洞”。运用顶真格的修辞方法,极其紧凑地把崂山的巨峰和白云洞铸为一体,恰似电影的远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巨峰,引向白云洞。白云洞很深,却明亮,地处山巅,却“旁有水泉”,景致可谓奇妙。 白云洞又是云雾的世界,即使晴朗的白天,虽隔咫尺也难看清眼前的景物,偶或看到了,霎时又被云封雾锁,变得无影无踪了,真是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写此处“地高气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而且通向巨峰的道路遥远、崎岖,攀登又谈何容易!“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这里写游客“不敢久居”和难以攀登,意在烘托巨峰和白云洞的高峻,更能给读者以实感。

作者在“南访朐山,登琅琊台”,北游之罘山之后,而今又登上崂山巨峰。看来,蓝田不愧有“泉石之癖”者。他从自身的游历感受中,得出结论说崂山比之于上述诸山,实在是最“雄奇突兀”的。但是,朐山、琅琊、之罘之辈,皆因秦始皇的巡幸,载入史册,名闻古今,而雄奇突兀的崂山,由于“僻在海隅”,不为天下所知。写崂山巨峰的雄奇突兀和知名度不高,皆用对比手法。这鲜明的反差,又为作者的感慨蓄足了气势,使之奔泻而下:“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失意,而又无奈的复杂感情。随后,作者借道人张某之口,说白云洞才是“傍日月而依星辰”的好处所,是远隔尘世的仙地。为下文写返归自然的憧憬作了铺垫。

蓝田游崂山,是在“嘉靖壬午”(1522)秋天。登上巨峰远眺,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数百里的奇观。作者笔下的大海,是动荡、奇幻的,“海涛蜃气,起伏汹涌”,“旦夕万状”,在云蒸波撼之中,那些原是静止的岛屿,竟如飞凫一般,在海上游来游去。意境既宏廓,形象又玲珑。俯瞰大地,则又是另一番开阔静幽的景象,“连峰有无,远迩环绕,村墟城郭,隐隐可指数”,在肃爽的秋日,远处的群山似有似无,山下的田野村庄依稀可辨,宛如一幅淡彩山水写意画。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白“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诗句,进一步赞美了崂山的壮观奇景,同时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多么渴望“餐霞洞中,弹琴鼓缶,以咏屈子《远游》之篇”啊!但是,“家事”难以断弃,遂使美好的心愿难以实现。从蓝田的慨叹中,我们洞察到的,是一颗轻蔑官场之心,是一颗冷于仕途之心。

综观全篇,作者贴切地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笔法,描绘了巨峰、白云洞高峻奇特的风貌,抒发了突兀不平的胸襟,写景寄慨,脉络清晰,意蕴深远,堪称一篇游记佳作。

崂山巨峰白云洞记 明 蓝田 全文翻译白云洞风景为崂山十二景之一“云洞蟠松”。 因常有白云升腾而得名 白云洞是天然石洞,由四块巨石架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高山之上取名“白云”其意境必有玄妙。

白云洞有棵220多岁的白玉兰,是青岛市的玉兰之魁 以长得最高,树龄最长而闻名于世 春日 古树枝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玉兰花朵,不日将要全面开放。白玉兰那馥郁清新的气息,给人一种飘逸隽永之感。今年春晚不知现在开否,即便没开,那密密麻麻的花骨朵也不是为一道绝妙的风景。 

选此线路 为初春踏春最佳线路,一路上视野开阔,有山有水有古刹,看海看云看春苗,奇峰异石层层叠叠,曲径通幽步步易景 云山雾罩,山海相连。

庙岭口右边向上大约半小时有一峰,此峰有名但不知其名,上面奇峰异石鬼斧神工,形象活灵活现,其中“飞碟石”最为形象!俯首爬山中猛一抬头,真以为外星人来了。

明潭瀑其势不大,但是曲折而下的流水像画一样漂亮,水溅在石头上全是包色的花(大实话)瀑布下的水潭清澈但深浅莫测,欢快的流水声在深深的峡谷里回荡,你若是高歌一曲,这里是最好的伴奏和音响室。几百米长的峡谷里大小不一的水潭几步一个,坐在水边,不管是喝茶还是聊天 不管是是沉思还是睡觉,有一种醉里的感觉

此线最适合假日放飞心情。线路较短但可以伸缩,可加长至华严寺那罗严酷,但不可耽误下午返回时间

崂山的书单 关于崂山的书单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关于崂山的书单,希望能帮助到你。

1.《劳山集校注》,刘怀荣、苑秀丽著,是国内外第一个《劳山集》的标点校注本。

《劳山集》为山东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黄公渚歌咏崂山美的诗、词、游记专集,1963年手写影印于香港,无标点。在国内除早年的油印本外,从未正式出版过。该书除对《劳山集》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外,还首次对黄公渚生平、诗文创作、治学特点、学术成就,及与他与蔡元培、叶恭绰、张伯驹、龙榆生、启功等一批一流的文化名人在青岛和崂山的交游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考。不仅可为一般读者了解崂山提供了便利,对于全面了解黄公渚这位“才兼三绝诗书画,辞具众长词赋歌”(周至元《呈正稿赋感七律二首》之一),却几乎被人遗忘的艺术全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崂山道教佛教研究》,赵伟著,是国内外第一部同时系统研究崂山道教、佛教的著作。

把崂山道教、佛教置于全国大历史、政治背景之下,通过梳理考古、历史文献、碑记、文记等资料,重点考察了道教、佛教在崂山的起源、发展脉络、人物、宫观寺院等,订正了目前关于崂山道教和佛教一些不太准确的看法,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同时,还尽量挖掘那些对崂山发展有过贡献却被忽略的宗教人物,并全面梳理了崂山的宗教文化资源,为崂山文化研究及当代崂山文化旅游、青岛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的文献依据。

3.《崂山文化名人考略》,窦秀艳、杜中新著,是国内外第一部收罗最全的研究崂山文化名人的`著作。

全书搜集整理了从古迄今对崂山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或有影响的人物800多位,并借鉴前人的分类标准,将他们大致分为本籍文化名人、寓居文化名人、记游文化名人、宗教文化名人等四大类。在广泛查阅史志典籍、存世家乘族谱以及研究著作的基础上,对每位人物的时代、生平、爵里、字号、主要文化活动和文化成就,详加考辨,订正了许多不确甚至舛误之处。是迄今为止集学术性、工具性、资料性为一体,对崂山文化名人收录最全的著作,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崂山历史文化源流和发展脉络,为学者研究崂山历史文化提供了确凿详实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进一步向世人展现崂山和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

4.《崂山志校注》,苑秀丽、刘怀荣著,是国内外第一部对黄宗昌《崂山志》进行精校注释的著作。

明末即墨人黄宗昌父子所撰《崂山志》,迄今为止已有八种版本。该书以民国二十三年(1934)本为底本,参校手抄本、民国五年(1916)本《崂山志》及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崂山名胜志略》等其它七个版本,对各种版本的长处择善而从,通过细致的校勘,整理出一个善本。同时,纠正以往各本的标点失误,并广泛参考各种相关书籍,对书中的难解字词、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宗教知识等,做出准确、简洁、通俗的注释。为现代读者了解崂山历史、名胜及道教、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崂山志》校注本。

5.《崂山诗词精选评注》,宫泉久、曹贤香著,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精选评注历代崂山诗词的著作。

从《崂山艺文志》、《崂山志》、《劳山集》及各类典籍中的历代数千首崂山诗词中,精选了从唐代至近代150多位诗人歌咏崂山的诗、词300余首,所选作品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主要标准,每首诗词在原文下增加作者生平简介,难解字词注释,并从诗词内容和艺术特点切入,对诗词加以简要的评析,力求使普通读者能够看懂,并能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崂山的文化魅力。

6.《崂山游记精选评注》,周远斌著,是国内外第一部精选评注崂山游记的著作。

从明黄宗昌父子《崂山志》、清黄肇颚《崂山续志》、周至元《崂山志》、青岛市史志办编《青岛市志·崂山志》等各种典籍中,精选了自明代蓝田《巨峰白云洞记》至清代江曦《崂山赋》等历代名家崂山游记共29篇,对每篇游记进行细致校勘,纠正前贤的校点失误。同时,为了便于读者欣赏其思想艺术美和了解崂山游记的发展,书中还对所选游记做了简洁的注释和精到的赏评,赏评重在引导读者和游客,与游记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认识和了解游记的思想艺术美的同时,激发对崂山的向往之情。

7.《周至元诗集校注》,潘文竹著,是国内外第一部对《周至元诗集》全面收集、整理和校注的著作。

周至元诗以歌咏崂山和青岛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为主,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崂山人文建筑、文化名人、风土人情和有关青岛的人文资料。周至元现存的1000余首诗歌,一直没有正式的刊印本。本书以周氏次女周延顺保存的周诗原稿及其自费整理印刷的《懒云诗存》为底本,以周氏《游崂指南》《崂山名胜介绍》《崂山志》《周至元诗文选》以及蓝水《崂山古今谈》等参校,对周氏现存一千余首诗歌进行了全面汇总与整理,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崂山风景与文化底蕴,探索青岛历史、文化以及民间生活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6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