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荀子名言·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大道家园 2023-07-18 07:34:57

荀子名言·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大略》)

【鉴赏】 义利之辩是中国自古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义即宜,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行为;利是物质利益。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也是人们恪守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尚义的民族:为了报燕太子丹的恩,荆轲慷慨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西渡易水,只身一人深入虎穴刺杀秦王;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桃园结为兄弟,希望共同做出一番事业,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至今还让人们感叹唏嘘;春秋时晋国忠臣赵盾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赵氏遗孤被程婴救出,而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为了保护赵氏遗孤和天下无辜的孩子,程婴决定献出自己的幼子代替赵氏遗孤,这些都是出于义的考虑而放弃个人利益。而利呢?传统的训导是君子不言利,似乎谈及利益就是可耻的,就不是君子了。但如果人人都甘于淡泊,耻于追求利益,个人和社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其实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丝毫不讳言他对利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若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上)。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性恶》),“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荣辱》),也就是说趋利避害之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与生俱来,即使是尧舜这样的仁人统治天下,也不能让人放弃追求利益,但是可以让人在义的统领下去追求正当利益;同时人生来也是有向善的本性的,即使是桀纣这样暴虐的君主,也不能完全使人放弃对义的追求,重义轻利就是治世,重利轻义就是乱世。

荀子认为,人们追求满足自身的利益是天性使然,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点。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更是视义重于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西汉的董仲舒也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对于利益的追求必须要在合乎义的范围内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坦然言利,不必谈利色变,但同时又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所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即重义轻利而非背义趋利。

《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大略:--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於君畴,舜学於务成昭,禹学於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於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於万民也。

君子之於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彊。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於礼经而顺於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後仁也;行义以礼,然後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後礼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货财曰赙,舆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賵、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賵赠及事,礼之大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後虑者谓之後,後则事不举。患至而後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齿於乡,再命齿於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枪枪。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君於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於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则辞。

寝不逾庙,讌衣不逾祭服,礼也。

汤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礼之於正国家也,如权衡之於轻重也,如绳墨之於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後出。

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十日一御。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於刍荛。」言博问也。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庆赏刑罚,通类而後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後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於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於虑亦然。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脩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义,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之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里仁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放[fǎng]:通“仿”,依据。

▲利:利益、好处。利者,财货也。

▲怨:《说文》云:“恚[huì]也。”怨恨。此“怨”,可指发于自己心中(己怨),也可指发自别人心中(人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利益来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学而思】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通人需要利来解决吃穿住行,国家需要利来保家卫国、改善民生。逐利而行是普通人的本能,但是要在“义”和“利”之间懂得取舍,不可见利忘义。上位者要做到不与民争利,不能依据利来发布政令。承接上一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放:读[fàng]是追逐之意。逐利不是君子之德,君子在个人私德上本来就不会追逐利益而行,或许在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上会难以取舍,因此“放于利而行”不是追逐利而行,而是做事的时候依据利益来发布政令,导致百姓的利益蒙受损失,会招致百姓的怨恨。

【知识扩展】

《荀子·大略篇》:“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jù]者有所窜其手。

(道义和利益,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利益的欲望,但是尧舜能够使百姓对利益的追求不超过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百姓对道义的爱好不超过对利益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利益的就是太平盛世,利益胜过道义的就是乱世。君主重视道义,道义就会胜过利益;君主重视利益,利益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的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进行财务贸易。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牛羊,委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鸡和猪,上卿不放贷收取利息,大夫不种菜,士以上都羞于追求私利而不和百姓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因此民众就不会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都有工作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